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散打的健身性探索高校散打课程教学的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竞技散打运动和目前高校散打运动的现实状况出发,研究开展高校散打运动教学的新思路,从而将“健身”、“散打”融为一体。散打运动进入高校,对于普及散打运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以及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广西15所高校开展散打运动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男大学生非常热衷于散打运动,但缺乏有关部门重视和正确引导。并分析了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建议各级领导对于高校开展散打运动应该给予支持和正确引导,使散打运动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了解江西省高校武术散打运动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为高校开展武术散打运动的决策提供依据。运用调查分析等方法,对江西省高校有关部门的领导、武术教师、学生、散打场地和器材进行了研究。认为除少数院校外,绝大多数普通高校尚未真正起步,主要原因是有关部门的领导对散打运动缺乏深层次上的认识,武术教师在散打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这与我国蓬勃发展的武术事业不相称。  相似文献   

4.
《精武》2006,(8):59-59
解智鼎(黑龙江省安达市高级中学高一五班151400):自从读了贵刊的调查题目,心情颇为激动。的确,散打在今天并没有得到大力普及。本人从事散打运动已有一段时间,可每每与同学交谈时,总会有人问:“什么是散打?散打和拳击有区别吗?”可见,散打在多数人眼中仍很陌生。到底怎样做才能使散打运动平民化呢?本人认为,应  相似文献   

5.
吉洪林  赵光圣 《浙江体育科学》2013,35(1):108-110,124
目的:探讨散打运动员的骨骼状况,完善散打运动的理论体系.方法:采用HOLOGIC公司双能BMD测试仪对41名专业散打运动员的BMD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①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的BMD与一般运动水平的散打运动员的BMD差异具有显著性;②大级别运动员的腰椎、股骨、胫腓骨及趾骨部位的BMD与小级别散打运动员相应部位的BMD差异具有显著性;③不同训练年限的散打运动员各个部位的BMD差异不具有显著性.结论:①优秀散打运动员的骨骼质量优于一般运动水平的散打运动员;②散打训练对大级别散打运动员的BMD影响程度大于小级别散打运动员;③散打运动员的BMD达到峰值后,训练年限的长短对运动员的BMD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通过新疆地区近五年以来的散打比赛的开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散打运动在新疆的发展现状与困惑,以为新疆武术散打运动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孙玉马 《体育世界》2011,(10):94-95
通过对本市几所高校散打运动现状的随机调查,笔者发现我市高校学生普遍喜爱散打,很多学生渴望加入到散打运动当中,但是高校在散打教学、课内外活动、竞赛状况和场地设施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该项运动在高校的开展与普及。本文对加强散打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场地建设等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对推动散打运动在我市普通高校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济南市四家极具代表性的健身俱乐部散打运动项目的教练员、学员、宣传、场地硬件等各方面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从师资配备、学员、宣传、场地硬件等方面分析影响济南市健身俱乐部散打运动项目发展的因素,并以此提出对策和建议,为散打运动在济南市的良好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采用网络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推理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武汉市普通高等院校散打选项课程开设的现状及发展研究做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发现散打运动在武汉市的普通高校中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但是在高校开展中受到诸多问题的困扰,本文仅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并对武汉市普通高校开设散打选项课的发展做相应的研究,以促进武汉市普通高校散打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以丰富我国现代散打技术训练方法理论体系为研究视点,针对我国散打运动员在多次中外散打对抗赛申所表现出的攻击力薄弱、抗击打能力较差等问题,结合传统武术功力训练的特点和现代散打运动技术训练的实际,提出了将传统武术功力训练的方法有针对性地移植到对散打运动员的拳法、腿法、摔法及步法的训练之中,来最大限度提高散打运动员的攻击力和抗击打能力,有效提高其散打竞技水平.  相似文献   

11.
散打运动自1979年从我国传统武术运动中脱胎而成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至今,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印象是“拳击加腿”、“打法过于单调”、“没有中国武术的味”。中国散打运动应以中国武术各流派的徒手格斗技法和战术为主要内容,以民族传统理念为基础,制定适合中国武术散打运动的、自己的竞赛制度和规则,使中国“功夫”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于世人面前。然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我们的武术散打工作者共同努力。1增强体质、功力训练,提高运动技能、技战术水平现代散打运动表明,所有高难、实效的技击技术、战术技法,都  相似文献   

12.
福建高校开展武术散打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福建高校开展武术散打运动的现状进行相关的调查与分析,调查结果显示:福建高校对武术散打运动不够重视,开展的较少;高校武术散打师资缺乏,且教师整体职称偏低;场地、经费、比赛环境等问题都是影响福建高校武术散打运动开展的主要因素,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散打运动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术运动攻防格斗技术的高级形式。近年来,我国在推广普及散打运动方面有卓越的成效,高校设置散打专项课,社会举行大小小的散打比赛等等都说明散打运动在我国有了重要的社会地位。文章运用观察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和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探讨散打运动在中小城市以信阳地区为例开展的情况以及普及推广的重要意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这项运动的健康发展提出可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4.
散打运动智能是衡量散打运动员运动能力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散打运动员学习和储备运动技术、实战中灵活多变、克敌制胜的基础。本文在概括散打运动智能概念及其在散打运动中重要作用的前提下,对散打运动的一般智能和专项智能训练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阐述了一般运动智能中的观察、记忆、思维、想像等能力训练的方法;并进一步指出专项运动智能中开发智能、传授运动理论知识、掌握散打运动技能和规律的途径和方法,这是是散打运动员提高运动水平的重要前提。最后给予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以丰富我国现代散打技术训练方法理论体系为研究视点,针对我国散打运动员在多次中外散打对抗赛中所表现出的攻击力薄弱、抗击打能力较差等问题,结合传统武术功力训练的特点和现代散打运动技术训练的实际,提出了将传统武术功力训练的方法有针对性地移植到对散打运动员的拳法、腿法、摔法及步法的训练之中,来最大限度提高散打运动员的攻击力和抗击打能力,有效提高其散打竞技水平。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最佳运动成绩保持年限的现状进行调查,总结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退役前的年龄特征,分析导致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过早退役的原因,探讨延长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对策,为我国散打运动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关思路。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运动发展因素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就安徽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运动开展状况进行研究,确定影响安徽省高校武术散打运动发展因素,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深入探讨了学生对散打的价值需求、散打运动的安全性问题、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社会环境影响、高校散打运动开展的组织和管理等若干因素对高校武术散打发展的影响作用,为推动武术散打运动在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竞技散打运动中竞技能力的发展作了概要的评述,通过查阅大量的书籍和论文,概括出了竞技散打运动的竞赛与训练中对身体素质的基本要求,以及儿童少年各项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的图表,反思了竞技散打运动训练所存在的问题,指出竞技散打训练中儿童少年早期身体素质训练应以竞技散打技术体系的训练为主,以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手段为辅,使各项身体素质得到最佳发展,以为后续训练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散打体能,从广义上讲,是指散打运动员在训练中为提高散打运动技、战术水平和在比赛中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必备的身体各种运动能力的综合体现。这些运动能力由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健康和运动素质四个因素构成。从狭义上讲,散打体能是指散打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负荷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动员有机体机能能力时持续对抗机体疲劳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散打运动的专项耐力。  相似文献   

20.
《精武》2006,(9)
姚银龙(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工坪北街29号730050):贵刊的调查题目实在是好,本人也有一些观点想说说。我认为散打应该平民化,因为只有散打被人们了解,并投入其中,才能使散打运动的整体水平提高。我觉得,现行散打规则并不好。如果散打运动员用露指拳套打比赛,就可以使用擒拿、拳掌等传统武术中的技击法,则散打比赛中的观赏性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