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因创作主体心灵的隐痛和创伤所形成的苦闷是创作动机的内驱力。这种苦闷主要由生活的苦难、生理的残损、精神上的疾病、政治上的失意所致,然而它却是创作主体产生幻想的最佳因素,是培养创作主体审美体验的重要条件。它可以促使创作主体洞察社会和人生的奥秘,从而使文艺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2.
从创作心理学角度对审美主体创作动机的心理进行剖析,研究“前写作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创作动机的心理推备包括创作力、创作空间、原型经验三部分,创作动机具有自发性与自觉性的双重心理特征。动机研究具有积极的艺术人类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从事艺术活动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共同创造的。富于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根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创作主体应深入生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生活,发现评价审美对象,形成审美意象;激起强烈的创作冲动,创作主体进行审美创造,使艺术美高于生活美。艺术的审美价值由其社会效果来决定,只有为人民大众的艺术才最富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发话主体在艺术语言的创作过程中,常常将自己对世界的审美体验融进了艺术语言。发话主体对世界的新的审美体验需要新的艺术语言来表达,新的艺术语言也就自然产生。发话主体的艺术语言不仅反映了他对某一具体的事物的审美体验,还反映了他对世界的整体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模式是人对世界的模式化的审美体验方式和认知方式。发话主体对传统的审美体验模式既有继承,也有超越。发话主体对传统的表现模式既有继承,也有超越,发话主体超越了固有的表现模式,艺术语言便产生了。隐喻是这种艺术语言得以产生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任何创造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任何思维活动又都离不开人的记忆。记忆这一心理元素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艺术创造过程大致可分为准备阶段和创作阶段。艺术创造的准备阶段,包括创作主体审美心理的建构,创作个性、艺术才能的形成,独特的创作领域的开拓等,艺术的创作阶段又可分为创作动机的萌动、艺术灵感的突发,艺术构思的运转等。 首先我们看记忆在艺术创造准备阶段的作用。 艺术创造,从审美心理角度看可以说是创作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外化。而人的审美心理是一个不断与审美对象同化、顺应的双向运动建构过程,这个建构过程始终与人的记忆中信息贮存丰啬有关。 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对象同化,其中原因之一便是主体记忆中贮存了相当量的与该审美对象结构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学在具有一定的观赏性的同时,也有着不可回避的创作审美缺陷。创作主体的创作动机多为缺失性创作动机;创作主体的创作审美心理多带有媚俗取宠的心态;创作主体的创作审美取向的主流是低迷颓伤。  相似文献   

7.
客观生活的丰富性及创作主体个性的多样性 ,决定了创作动机的表现亦呈多种形态 :一、从创作主体的审美需要看 ,有缺失性和丰满性创作动机 ;二、从产生过程看 ,有瞬息突发式和渐进缓成式 ;三、从明晰度上看 ,有明显性和潜稳性创作动机 ;四、从时限上看 ,有长期固定性和短时变化性创作动机 ;五、从引发机制看 ,有外界激发性和内觉自发性创作动机。  相似文献   

8.
创作动机与审美心理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审美心理结构储蓄的巨大能源是创作动机的内在因素,而外界信息刺激仅仅起一个引发作用.由于审美心理结构的不同,对同样的信息刺激,创作主体作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可见,审美心理结构对创作动机起着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虚静,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轴心范畴,指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客观干扰的心态。庄子的“虚静”论是主观唯心的,但是它却给文艺创作以有益的启示,具有积极意义。在文艺创作中,虚静能使创作主体以一种超功利、非逻辑的审美心理状态获取艺术对象并对其进行审美构思;虚静能使创作主体的外在感觉与心灵相贯通,从而使创作主体产生灵感火花,进一步体察到艺术对象的生命精神;虚静能使创作主体提高艺术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论述了审美主体在旅游美学中的作用。笔认为,旅游旅游中是审美主体,旅游过程是主体积极动情、综合的审美活动。审美主体有审美需要和审美动机,并有差异性和共同性。  相似文献   

11.
中唐是河南人诗歌创作的高峰时期,名家荟萃,流派众多,创作丰富。他们以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为背景,以诗人及诗人群体的个性化心态为中介,以诗人的传承演变为归结,在诗歌创作中各自追求一种美学风貌。他们都打破了盛唐古典抒情诗优美和谐的诗风,从不同的角度开辟了新的诗歌境界,为推动中唐诗歌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新现实主义小说继承和发展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和表现手法,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审美需要而增添了审美新质。它以直面人生的创作态度和严格写实的风格表现时下的生活和人民的心态,以“世俗化”的手法描绘世相,以大众化的审美形式与人民大众接轨。它还积极地吸纳各种创作模式和大胆地借鉴运用其他创作方法的创作技巧,以丰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3.
"观",这一中国美学史上的范畴,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闪现出不同的美学光彩。从艺术哲学维度看,它强调对审美主体的观照,要求人们清除内心的各种杂念和成见,凭借"仰观俯察"的观物方式,实现"观"在艺术创作上的美学解读。从文艺美学维度看,"观"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之"观",是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融入感性认识,将审美情趣寄寓于审美客体之中,从而获得一种更高级的精神愉悦。从宗教美学维度看,佛教典籍中的"观",注重用理性的佛教智慧观照世界,在心与物交合的瞬间,体味精神上的快乐。  相似文献   

14.
词作为合乐而歌的韵文,倚声而作是其本色。用字用韵都须符合音乐的节拍及唱腔的要求,可歌性是词家严守之道。随着词的发展,优秀作品不断出现,曲体元素又逐渐失传,词与"曲"疏离。以前人词作为本,倚式而作渐成主流。但倚式中并不失倚声痕迹。与此同时,"依律"之势渐起。二者璀璨共生,推动了词及音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学作品的深度解读需有完满的审美心理的参与,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与作品产生生命的交流与融合,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为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构建审美心理机制,可用“澄怀味象”、“内觉体验”、“量质转化”的原则加以运作。  相似文献   

16.
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掌握油画的绘画程序及各步骤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相似文献   

17.
心灵深处的迷惘--新历史小说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小说创作是本世纪体八十年代末与九十年代初文坛的一个亮点,其作者主往同时被归入几个流如新写实,先锋派等等,但其创伤体系往往具有以下特点:英雄平民化,野史视角和虚构性叙事特征;历史神秘主义和历史偶然论;注重故事性,对叙事内容的追求;历史意境与文化氛围的营造,注重审美和人生观照,不刻意负载政治意义,其创作出路或许在于通过对历史的当代重释,对当下的生存语境加以话语寓言式的折射,走出心灵深处充满着的对历史的迷惘。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审美理论通常建立在一般性的审美活动的基础上.考察两极性审美活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阐述审美活动中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检验、修正一些审美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