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综合类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1997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书法对联     
段振良 《铜仁学院学报》2009,(5):F0003-F0003
  相似文献   
2.
贺拉斯肯定了文艺既具有教育功能,又具有娱乐功能,并对二者采取了并重的态度。“教”,从广义的范围来说,应该包括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意识和个体意识的综合。诗,就是审美价值发生、展开与实现的中介,在诗人的思想与感情熔铸的“一度审美”的“教与乐”,此时,也在欣赏者的“二度审美”中重现为“教与乐”,在读者的头脑得到价值的传承.《诗艺》是理解罗马文学创作原则的主要来源,也是理解古希腊文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韩愈好尚奇崛的文学审美观是一个事实。这既体现在他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也体现在他的论文标准中。韩愈此种好尚根源于他的人生际遇,也根源于刻意求新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阶段的七至九年级,是学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处在一个懵懂而又盲动的思想不成熟的状态中。所以,如何引导他们构建自己人生的完美蓝图,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教师的一大任务。而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帮助学生进行健全的人生设计,从而让他们的生命完满建构,实现人性的健全和价值的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5.
国画:秋韵     
段振良 《铜仁学院学报》2009,(1):F0002-F0002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是人类的特有属性,表现在人类对对象世界的有目的改造,这种改造的心理基础来源于人类最初的自我意识,它是人类把自我与自在区分的开始,创造出了两个世界,并在对象世界中展示了主体的力量,创造着文化。自觉的创造就成为了主体性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苏轼的《前赤壁赋》,选入全国高校公共课《大学语文》教材,单就讲解这篇文章的思想而言,关键在如何看待苏轼对人生的那段议论。而其中的哲学观点,又是苏轼借以解脱苦闷的精神依靠。这段文字说: 苏子曰:“客亦知乎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人的审美视野十分广阔。就人格美的范围说,风度美受到特殊的重视。早在《尚书·尧典》里就有“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做”的乐教,内容明显涉及到风度;在《诗经》中,有“赳赳武夫,公侯好仇”【l]“抑抑威仪,维德之隅”同等有关风度的描写;在村L记》中,“温柔敦厚”、“恭俭庄敬”虽然是作为诗教与礼教之目的,但从中可以见到古人对性情、品格这些有关风度的因素已确立了某些标准。不过,先秦两汉对人的风度的观点还较为单调,大抵武者不出威严,文士不外文质彬彬、温良恭俭让的格调。秦汉人对风度也尚…  相似文献   
9.
虚静,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轴心范畴,指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客观干扰的心态。庄子的“虚静”论是主观唯心的,但是它却给文艺创作以有益的启示,具有积极意义。在文艺创作中,虚静能使创作主体以一种超功利、非逻辑的审美心理状态获取艺术对象并对其进行审美构思;虚静能使创作主体的外在感觉与心灵相贯通,从而使创作主体产生灵感火花,进一步体察到艺术对象的生命精神;虚静能使创作主体提高艺术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10.
"语言论转向"成为20世纪知识生活的范型与专注的对象.语言是使用者之间用来交流思想、传达感情的符号.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用语言去诠释对象.美学是人学,研究的范围应更广,美学应该研究人类在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中走向人类生存大系统的完美以及研究人类设计自身健全发展和完美实现.在当代站到历史和美学的高度上看,形成掌握人类生存整体事实的思维,就应该是科学主体论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