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当前,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制度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性高度。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校企合作机制构建现状,探索了校企合作法律保障制度应该包含的各种要素;以校企“双赢”为前提,研究探讨了高职院校政府宏观调控、社会大力支持、学校主动适应、企业积极参与、激励政策公开、约束监督机制健全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机制设计理论谈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机制设计理论为视角,审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发现其存在信息沟通效率较低、议价成本较高等信息效率较低的问题,以及企业“免费搭便车”、行业协会“作用弱化”等利益相关者激励不足的问题。为此,提出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策略:一是提高校企合作的信息效率,包括搭建校企合作沟通与协调机制、健全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制度;二是构建校企合作的激励相容机制,包括构建选择性激励机制和不完全劳动力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3.
校企合作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和教育教学特色,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也是完成好“双高”建设的基础。当前虽然政府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高职院校积极推动学生培养模式改革、行业协会提升了指导效率、企业配合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但仍存在政府对校企合作的监督机制较弱、高职教师队伍和学生培养均脱离企业需求、行业协会对校企合作的指导作用发挥有限、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建立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应推动“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管理、推动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认证与企业定岗定薪相衔接、推动人才供给与行业需求相适应、推动多种资源配套与多元激励模式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产教融合是创新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途径。烟台研究院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性培养是通过与烟台当地企业合作,建立企业“专班”,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专班”的培养方案,研究生入企做课题研究的方式。文章分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合作的要素:政策与激励、导师团队之间的协作关系,该要素对于提升专硕培养质量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5.
祁晨 《现代职业教育》2024,(14):100-103
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举世瞩目,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度和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国家理念强调“技能人才培养不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企业的任务”,政府层面以法律为约束力、培训条例为标准、职业能力为导向、激励政策为保障,充分凸显企业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社会价值。这为我国现代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企业的促进支持政策、服务平台和保障机制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遇到了理论研究滞后、体制机制僵化、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法律法规缺陷、政府行为缺失等五大瓶颈。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以“校企共同体”建设与实践为主线.投入专项资金,积极开展校企共同体理论研究;实施区校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园-企-校合作,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凸显企业主体地位,满足企业利益诉求,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通过制度保障、机制约束以及成立资产经营公司等措施,改善校企合作的政策环境:通过“区校联盟”、“园-企-校联盟”、市长联系学校制度等灵活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与职责。“校企共同体”模式成为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试验地”.为推动和引领中国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与实践。  相似文献   

7.
合作办学会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企业的健康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但目前存在着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缺乏激励性以及高职院校企合作办学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因此,国家应制定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激励政策与奖惩制度,地方政府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学校要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办学内容,提升校企合作效果。  相似文献   

8.
何万一 《成人教育》2014,34(12):80-82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要求和显著特征。转变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止于浅层的现状,不仅需要政策与法律层面上建立对企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而且需要在校企合作的具体运行上下工夫,积极构建"跨界"的校企合作组织,打造利益捆绑的校企发展共同体,对接企业需求深化专业课程改革,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机制,推进校企文化融通。  相似文献   

9.
我国校企合作办学制度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规章,以浙江宁波、四川泸州及深圳宝安等为代表的地方政府也在校企合作制度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为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办学制度,我国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法规及相关激励与监督机制建设;同时,促进职业院校完善校企合作办学规章制度,引导企业构建校企合作的配套机制。  相似文献   

10.
徐晔 《职教论坛》2021,(3):168-176
以企业作为校企深度融合的突破口,对德国、英国、日本三个国家遴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经验进行梳理,分析发达国家遴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涉及的核心要素,结合我国相关政策要求,构建我国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三维遴选指标体系: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需求,以选促建,企业由办学主体走向育人主体,构建“产教融合型企业”,推动校企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1.
易兰华 《职教论坛》2012,(27):84-88
根据对农产品流通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经贸类人才的现状调研与分析发现,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意愿不足、主动性不够、参与度不深,使得大多数校企合作效果不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农产品流通企业对高职人才要求有其特殊性、高职院校服务企业的能力不强、政府政策激励不够和校企之间的信息障碍等。为深化校企合作,应创新校企合作方式,提升高职经贸类专业服务企业的能力,促使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担当。  相似文献   

12.
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已然成为制约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学界的研究更多地站在学校、企业两大主体的立场探究如何提升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实习生身份的视角入手,可与已有的研究形成互补关系,为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参与度提供新的路径。作为校企合作的直接参与者,实习生应该以“准员工”的身份在企业中实习,通过对“准员工”的自主管理保障企业的合法权利,激励企业积极主动参与校企合作。为了保障实习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准员工”的身份得以明确,必须通过法律赋予实习生“劳动者”的身份、延长实习时间与增加工学交替频率相结合、优化实习程序。  相似文献   

13.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改革方向。其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为支持教育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税收优惠政策,但仍存在不足。本文结合校企合作发展方向,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的构想,以激励校企双方积极合作,最终形成校企之间“合作双赢”的良性发展局面。  相似文献   

14.
建国70年来,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获得了快速且富有特色的发展,但是,校企合作仍是制约残疾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要修订完善法律,将残疾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内容嵌入到相关法规中;政策上要强制与激励并举,将特惠政策嵌入普惠政策中,激发企业和社会组织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进而主动参与残疾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为促进残疾人顺利融入社会、共享小康而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张玉珍 《职教通讯》2017,(23):11-13
近年来,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得到了教育界持续不断的关注,至今仍是研究热点。从现有的校企合作实践成效看,可持续的校企合作模式至今仍处于探索之中。通过分析已有的三种校企合作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发展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即一种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协同推进模式。该模式的机制为:国家构建完善的校企合作法律法规体系;地方政府出台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的激励政策;行业组织制定职业标准体系、及时发布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国有大中型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主动参与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等。  相似文献   

16.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和多中心治理理论,从必然性、重要性、必要性等方面讨论了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履责的理论依据;认为政府履责的现状不佳,存在政府职责边界不清、法律依据不足、政策不够、制度缺乏、行业主管部门参与不够等问题。理念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校企错位、快速发展与保障机制滞后的错位等是主要原因。厘定了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应为:更新理念、完善法规、政策激励、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加强指导。并从观念引导、制订法规、制度设计、财税政策、行业组织作用、加大投入、制订标准、强化指导和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合作”发展是社会进步一大动力机制,校企合作是新形势下学校和企业发展的战略诉求。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成为最受高职教育研讨会关注的主题、相关政策和研究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是高职院校改革和创新最下功夫的方面,也是最具研究价值的热点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与普通职业院校相比,独立学院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有其特殊性,政府政策支持与激励不足、人才培养的长周期高投入及当前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企业需要等问题更是制约着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对此,笔者从政府与独立学院两个方面提出了构建校企合作的政策与管理机制、加强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高职校企合作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和维系其良性运转的纽带。校企合作实质上是高职院校和企业相互博弈,寻求“共赢”的过程。但是由于企业和学校直接利益的兼容性弱,特别是在高职层面上,企业缺乏校企合作的“内驱力”。因此,要真正建立校企合作,共同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除政府要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鼓励政策外,职业院校应主动寻找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需求点,培植“双赢”的合作基础,努力构建合作的共同利益平台。  相似文献   

20.
当前校企合作政策薄弱、政策有效性不足严重制约了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本文通过归纳梳理分析现有的校企合作政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策略方式:亟需制定关于校企合作工作的专项政策或者法规;增强政策内容的操作性、激励性和保障性;要具体化政策内容,内容的可操作性才有利于政策的执行;建立强有力的执行部门,提高政策执行水平;设置专职岗位或者建立专职校企合作工作机构,提高政策执行水平;建设校企合作信息平台和支持基金;建成由第三方机构为主导,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参与的校企合作政策评价与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