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国际报告文学作家、坚定的反法西斯战士、中国人民的真挚朋友埃德加.斯诺在其诸多报告文学作品中,将强烈的生命意念和崇高的人类关怀作为深入社会、观察人生、思考未来以及处理各种现实问题的出发点和归结点。由此折射出他敢于追求真理、献身正义事业、追求民主平等、诚实、正直、客观的伟大品格。尤其是他对中华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对中国最广大的底层民众生存的热切关注显示出较多的人民信念。循此思路,可以更好地把握斯诺精神的内在生命质态,并预求能为转型期报告文学作家的创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杨少衡的小说无论在思想蕴涵、题材选择方面,还是在表现技巧、语言提炼方面,都在不断寻求突破,几乎可以说是一篇一个样。而表现对人类命运的真切关注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则是他的作品始终不变的重要特色。他在强烈的自我意识中溶入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因此有较深刻的思想意蕴和较永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从精神生态视域来观照鬼子"悲悯三部曲"会发现鬼子的拷问"你是不是吃错了什么药"很重要.鬼子早在10多年前就敏锐地观察到了隐藏在社会转型物欲横流下面的必然是人类精神生态的失衡,即:现代社会人类自我的迷失、人际关系的坍塌和精神家园的失落.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人类发展轴线上找到了坐标,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创造性的分成了几个阶段,并且指出了未来人类社会的走向会是"真正的共同体".正是基于马克思的科学理论导向,我党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人类世界新秩序的创造性构想.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分析,有助于厘清其理论渊源和价值内核,找到"人类命运...  相似文献   

5.
杨少衡的小说无论在思想蕴涵、题材选择方面,还是在表现技巧、语言提炼方面,都在不断寻求突破,几乎可以说是一篇一个样。而表现对人类命运的真切关注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则是他的作品始终不变的重要特色。他在强烈的自我意识中溶入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因此有较深刻的思想意蕴和较永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创作遵循的"冰山"原则,就是用"八分之七"作为基础来表现"八分之一",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内涵,用富有深蕴的象征表现他对人生、人类命运的思考.《老人与海》集中体现了这一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后,格非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从80年代的那种注重形式的探索而转向对现实生活的观照。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呈现了他对社会、历史、人类内在精神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在花家舍一百多年的风起云涌中洞悉了个人命运的浮沉和乌托邦梦想的大起大落。三代人为梦奋斗,却都被无法逃脱的、宿命般的孤独所围困,显现出了孤独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而乌托邦梦想的建构和崩塌的叙事,是格非在经历了重重精神困扰之后,自我抉择和精神升华的产物,用以对抗与生俱来的孤独感,以期人类在注定孤独的人生旅程中重新找到自我归属和人生价值,表现了对时代的叩问和超越。  相似文献   

8.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立足于全球化战略而布局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关照了全人类之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关于世界问题的哲学回应.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类"概念较为恰当地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在"类"概念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感性对象性关系,由 自然进化而产生的人类是自然界本质自我意识的彰显,也体现了个体与他人本质的互证关系.自然是人化的 自然,因而人与 自然是本质同一关系.人是社会化的人,因而人与人是本质一体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体现为"社会化的人类",马克思"类思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奠定坚实的哲学基础,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 自然观、"仁爱万物"的博爱观、"天下为公"的义利观、"协和万邦"的和合观等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哲学滋养,普惠理念、共同价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旗帜鲜明地提供了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9.
毕艳红 《文教资料》2008,(32):43-45
国内关于费德里科·托齐的研究非常少,但实际上他在意大利文坛上的地位不容忽视.托齐的主要作品"无能"三部曲采用卡夫卡式的命运描写.表现了个人的烦恼与痛苦,反映了现代人的异化,受到了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人道主义信奉的雨果,在《悲惨世界》中,他最为关注的不是两大阶级的对抗,而是人性善恶的搏斗。雨果对笔下的冉阿让从人到恶魔,从恶魔到天使的转变过程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善良人性的深切期盼和对社会进步的热切关怀。雨果对人类的生存状况和命运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以人类的、未来的名义去批判社会。  相似文献   

11.
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阶级性话语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性话语,从"落后就要挨打"的丛林法则到命运共同的新文明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承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品质.从解决全球治理的现实问题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对当代世界的认知相结合,回应了时代难题,推动了理论创新,并赋予中国气派,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论述.  相似文献   

12.
《嘉应学院学报》2016,(10):69-73
"激流三部曲"中的女学生书写,是一种典型的对"五四"的叙述和阐释。巴金笔下的以琴为代表的女学生,无论在知识结构、行动能力还是情爱观念的层面,呈现出来的都是典型的"五四"式个人的特征;其命运走向也大抵遵循"五四"文化理想的价值导向。在对女学生形象的想象和构建中,寄予的是巴金对"五四"的回忆、认知与思考,体现的是他对"五四"启蒙精神的传承和坚守。  相似文献   

13.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地蔓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战胜关乎各国人民安危的疫病,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病毒的爆发和传播成为全人类的敌人,疫情的防治需要国际社会通力合作、携手应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哈代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感到些许困惑甚至无所适从,于是便通过文学创作这一途径来探索人类在这个混沌世界中的最终命运走向.在<苔丝>这样弥漫着宿命论的悲剧小说中,他却又怀有一丝对未来的希望,从而给我们留下一种朦胧、模糊的印象.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1920年代初期提出“历史中间物”意识,并不是对其早期进化论思想的抛弃,而是对进化论思想的深化。这反映了鲁迅对于过去、现在、未来的更为深入的思考,表现他对人类无限发展的透彻认识和自身过渡性命运不可把握的悲哀。这种“历史中间物”意识在《野草》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具体表现在鲁迅与自我、与群众、与敌人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也是其执著现实的行动体现。  相似文献   

16.
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发布指向未来的课程、素养及其实现的"三部曲",即"指向21世纪的课程的概念重建和定位重置:全球性的范式转变"、"未来的素养和未来的课程:课程变革的全球性参考框架",以及"变革教学、学习和评价:如何支持素养为本的课程"."三部曲"提出了21世纪背景下对课程涵义和定位的新认识,并提出了...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方哲学家从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角度出发对"共同体"概念进行了大量阐释。其中,马克思从关注现实的人和人的发展需要出发,提出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社会共同体思想,对构建人类未来社会形态进行了有价值的思考。党的十九大根据时代形势对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共同体思想做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了传统的国际发展理念,为构建新型的世界关系体系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同时契合大多数国家的发展要求,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  相似文献   

18.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红楼梦》是一部反思之作 ,其中的人物设置都具有作者经过形而上思考进而形而下操作的意义。贾政也是如此。作者首先将他定位在传统理想人格具象化这一象征意蕴上 ,然后展示了他的个人理想和行为在社会大环境中面临的二难境地 ,完成了对他个人命运悲剧性的反思 ,以此为基点 ,探索了封建制度的历史性问题 ,并最终达到对人类命运观照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古巴老人桑提亚哥是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人物,他是作者在30年代以来的作品中塑造的"硬汉"性格的发展与升华,是"硬汉"精神的化身。作者通过他的行动向人们昭示了一种"一个人并不是生下来就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生存法则和对人类命运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20.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绝非偶然,其中既有中国文化的天下情怀,又有历史和现实的共识与根基,还有深藏在唯物史观的理论依据。本研究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民族、种族、国家以及意识形态的界限,是物质生产支配下中国与世界相处的方式,是主体普遍"交往"的选择,是历史主体与社会文化价值趋同的选择,更是针对"人"性与"人"的解放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