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彦 《云南教育》2007,(9Z):42-43
在汉语中,我们会注意到这样一种语言现象:组成一个词的相同的两个字,如果顺序不同,其意义也不同。例如:“科学”与“学科”;“言语”与“语言”;“地质”与“质地”等等。在英语中也有相同的语言现象,请看下列几组词组:  相似文献   

2.
彩灯设计对图案语言的探究是传承本土文脉的重要方式,是塑造地方彩灯品牌的有效途径。对图案语言的"仿",是彩灯立足本土的根本;对图案语言的"造",是地方彩灯发展嬗变的必要手段。彩灯图案语言通过对传统图案的"仿"与"造",形成品牌感召力,服务地方旅游战略。  相似文献   

3.
语言会根据时代的变更而不断变化、发展,语言的运用是否得体与语法、逻辑等都有很大的关联,但与人们的习惯更是有着紧密的联系。"买单"与"埋单"这两个词在词义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随着人们的使用习惯,已经不再注意其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4.
语文学习长期处于“识记”层面,导致学生“记得住”却“用不出”。扭转此境况,需要从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形成机制与发展过程的视角去探查和检讨当前语文教学。广大语文教师应当从“教材文本”的理解方式入手,用作者与编者的“个体语言经验”来变构和完善学生的“个体语言经验”;立足“课文语境”,用作者营造的活生生的语义网络和语用实践,去为学生构建活生生的“个体语言经验”;设置“学习情境”,在基于“做事”的语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个体语言经验”。  相似文献   

5.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掀起了新一轮课改的热潮。重温陶行知先生“六个解放”的教导,发现这一主张竟与当下倡导的培育核心素养有惊人的相似。文章围绕“六个解放”就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信息加工与创造、观察发现与探究、语言建构与运用、提炼归纳与整合、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的培育谈做法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李俊娜 《文教资料》2010,(13):23-24
字与词的关系一般被定性为文字与语言的关系。对字与词关系的界定也众说纷纭。在语言研究与运用中,字与词的内涵和外延之界限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简单、明了。本文借对“字本位”、“词本位”观点的分析,试图使字与词的界定更明朗化。  相似文献   

7.
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兼顾语言的内容与形式,不厚此薄彼,引导学生在读懂文本主要内容、品读语言丰富内涵、体悟作者真挚情感的同时,自主感悟文本语言多样的表达形式,体会其不同的表达效果,领悟作者用词造句、谋篇布局、抒情言志的匠心独运,并注重对文本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内化与迁移的实践,让学生"意""言"兼得。  相似文献   

8.
"昨日黄花"衍生于"明日黄花",两者都表示过时之物之意,但多数人认为应取缔"昨日黄花",以规范语言的使用。其实,不论是将其理解为语言的割裂现象导致"明日黄花"渐离语言的使用,还是望文生义与语言的讹变导致"昨日黄花"渐入人心,"昨日黄花"与"明日黄花"的争议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应该让它们自由竞争,把选择权留给语言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个与位一向友好相处,不料,有一天,他们却走上了语言法庭,打起了官司。  相似文献   

10.
陈江影 《教师》2020,(3):42-43
在准确把握小学语文第三学段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文章认为应当巧挖文本"语用"点,强化语言训练;借助"学习共同体",打造高效课堂;教会学生积累语言,学习表达方法,学习谋篇布局,进行写法迁移;同时辅之以针对性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美读”作为一种具有“音声性”、“审美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以“美读”养成语感,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以“美读”体验文学之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以“美读”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性,推进“文化传承与理解”;以“美读”理解“非虚构类作品”,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语言经济学与商务英语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联性入手,就教育经济学、特别是语言经济学与商务英语学习的关系进行论述,并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影响商务英语精通水平的因素;同时分析教、学商务英语对于学习者个体以及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分析教、学商务英语的过程中经济成本"投入"和未来经济效益"产出"之间的因果链。  相似文献   

13.
陈威  李小华  胡毓晴 《文教资料》2020,(5):219-220,227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为新时代大学生英语学习提供了新的视野。学习过程,不再拘泥于单纯的语言输入,而是更加注重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本文探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素养的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14.
作文之法,郭沫若曾说:“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有效的作文教学亦是如此。“我”“真”“美”是本人在初中记叙文写作指导中总结出的三字“经”。“我”字体现的是以我为主体的写作理念;“真”的情感是写作的动力;“美”的语言则彰显出个性。  相似文献   

15.
在“三维”课程目标中,“知识和能力”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过程和方法”是实现“知识和能力”目标的手段和途径;“情感态度和和价值观”是实现“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动力戈激励力量。每一阶段的语文素养都是该阶段“三维”目标与“四面”目标交融渗透、螺旋上升而综合形成的。其中后一阶段的语文素养是在前一阶段语文素养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而且是前一阶段语文素养螺旋上升的结果,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无限的生长性。  相似文献   

16.
自从大力提倡信息技术应用与语文学科融合后,语文课出现几种现状,针对以上现状,结合自己近几年的研究与实践,进行"巧用信息技术实现生本课堂,提升语文素养"的探索。以部编本一年级上册《项链》教学为例,进行简析。用信息技术达"简约"语文课堂;用信息技术固"扎实"语文课堂;用信息技术促"灵动"语文课堂。只有运用得巧,用得准,信息技术是能很好地与学科融合的,并能更好地实现"生本课堂",并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让语文与信息共舞,学生与素养并进,情感与智慧齐飞。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自始至终在“信”与“美”的矛盾和统一中生存与发展。译文要尽量体现原作的风貌,因而文学翻译要得“信”;文学作品语言的特殊性规定了作品本身的形象性和艺术性,这就要求译者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迭出来,所以,文学翻译亦需求“美”。译者只有将这二者完美结合,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位置入手,才能译出佳作。  相似文献   

18.
克拉申指出,语言是通过“习得”而不是“学习”掌握的。习得是指通过交际自然而无意识地接触语言系统而掌握语言。他强调,掌握语言大多是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所以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流畅地重复一些句子,背诵一些课文,复述一些内容,却不能让他们成功地在实际语言环境中与人交往,表达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英语语言学课程是通过讲解现代语言学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对语言研究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实现教学目的。而"鱼"、"渔"、"欲"兼得的语言教学原则,以语言学理论知识的讲解、语言学学习方法的传授和对学生学习语言兴趣的培养与激发这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形成了全新的语言学教学模式,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就,这有助于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在电视访谈节目受到观众欢迎的今天 ,同时也出现了相当频繁的赘言现象。赘言的出现之广泛、使用人数之多、使用者身份之多样已不容忽视 (本文中的赘言例句全部取自中央电视台和各地方台的节目 )。赘言不是语言成分 ,不属于修辞手法 ,不能增加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 ,相反会造成交流中的困难甚至误解。语言工作者和电视媒体应该重视这个问题 ,找出原因和办法 ,让媒体真正起到正确传播和运用规范语言的作用 ,维护祖国语言的纯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