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线Mesh网络是一种通过无线链路连接路由器和终端设备的无线多跳网络,是一种新型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具有可靠性、自组织性和自愈性的特点。而且建网方便快捷,成本低,具有传统有线、无线网络系统无可比拟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能为无线个域网、局域网、校园网甚至城域网提供无线宽带接入服务。无线Mesh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具有路由转发功能,再加上网络中节点的频繁移动,使得路由技术成了无线Mesh网络中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
群智能算法良好的自适应性与移动传感节点部署所需的组织性具有相似性。作为群智能算法的一种,粒子群优化算法具有结构简单、实现容易、易于收敛等特点。无线传感网络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如何动态部署移动节点,达到提高无线传感网络覆盖率和降低节点移动能耗。本文介绍了粒子群优化算法与无线传感节点部署的相关知识,并对粒子群优化算法应用于无线传感节点部署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传统无线移动网络性能监控系统存在移动无线网络数据交互量监测准确度差、数据监测经常出现数据断层现象。同时,传统无线移动网络性能监控系统在移动数据多路交互检测中出现多路数据逻辑混乱现象。针对上述现象产生的根源,依托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统计技术,提出无线移动感知网络性能监控系统设计方法。经过仿真实验测试证明,提出的无线移动感知网络性能监控系统各项性能表象出色,满足无线移动感知网络性能监控领域日常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卢娟 《大众科技》2012,14(4):73-74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Wireless Multimedia Sensor Networks,WMSNs)是一种新型的传感器网络,其节点装备有麦克风、摄像头及其它传感器,可以获取多媒体信息。文章分析了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与传统无线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异同点,进一步探讨了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及影响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研究与设计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半导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也推动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硬件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无线传感器网络得到了快速发展,越来越向着智能化和动态化的方向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一门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新型技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就针对智能化无线动态传感器网络硬件设计进行一番浅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P2P技术已经大量的应用在Inernet上,并取得了好的效果。如何在无线和移动网络中部署P2P网络是本文的重点内容。通过分析无线和移动网络的特点,分别提出了在非结构化和结构化P2P网络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为提升通信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无线移动通信新技术人才的新要求,满足通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新需要,以兰州交通大学与大唐移动移动公司联合共建“TD-LTE”现代无线移动通信实验室为契机,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 “TD-LTE”移动通信实验室的总体构架。该实验室的建设,是以培养市场紧缺的7类通信工程专业人才为出发点,借鉴国内外实际运营移动网络建设流程,构建出网络规划、网络优化、算法设计等子平台。旨在加深学生对移动通信系统整体结构的了解,增强学生通信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同时,也为通信工程专业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研究提供良好的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8.
日前,无线寻址技术“名联技术”继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后.2009年10月23日该项技术又获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知识产权署颁发的专利证书并正式生效。作为无线寻址领域的核心技术专利,“名联技术”(名称为“电信数据传输内容中字词符联接电信号码的方法及其系统)依托移动通信网络的功能,在整合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互动的新型移动商务服务,是我国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项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9.
目前,随着移动通信技术逐渐普及,各种便携式终端大量涌现,底层通信技术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移动应用正逐渐被人们所发现和熟悉,这都极大地推进了无线移动网络的应用和推广。而AdHoc网络的应用提高了无线移动网络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在家庭、办公、工业、商业、医疗、军事等多种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0.
为提升通信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无线移动通信新技术人才的新要求,满足通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新需要,以兰州交通大学与大唐移动移动公司联合共建"TD-LTE"现代无线移动通信实验室为契机,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基于"TD-LTE"移动通信实验室的总体构架。该实验室的建设,是以培养市场紧缺的7类通信工程专业人才为出发点,借鉴国内外实际运营移动网络建设流程,构建出网络规划、网络优化、算法设计等子平台。旨在加深学生对移动通信系统整体结构的了解,增强学生通信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同时,也为通信工程专业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研究提供良好的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11.
未来的宽带卫星将在提供用户的全球宽带接入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为此,下一代卫星通信系统应该支持IPv6,并实现与包括无线本地环路的地面网络的无缝连接。本文讨论了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新型网络结构。在网络的整体功能框架基础上,讨论了支持IPv6的各种先进的网络技术,如QoS和移动性。  相似文献   

12.
为提升通信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无线移动通信新技术人才的新要求,满足通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新需要,以兰州交通大学与大唐移动移动公司联合共建"TD-LTE"现代无线移动通信实验室为契机,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基于"TD-LTE"移动通信实验室的总体构架。该实验室的建设,是以培养市场紧缺的7类通信工程专业人才为出发点,借鉴国内外实际运营移动网络建设流程,构建出网络规划、网络优化、算法设计等子平台。旨在加深学生对移动通信系统整体结构的了解,增强学生通信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同时,也为通信工程专业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研究提供良好的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13.
陈文忠 《内江科技》2013,34(4):127-128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以及无线网络的推广使用,建设适用于当前Android、iOS和Windows三大系统移动终端的校园网络接入及应用将是一个重要的方向。以无线的方式接入校园网络,使用移动终端进行网络访问、进行教学和管理活动,将给校园网络的使用提供更大的便利,从而带来巨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14.
讨论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移动条件下的协同态势感知应用问题,通过研究聚类系数、度与度分布等协同应用网络特征参数,构造了基于无线传感器节点特征的适应度协同应用网络模型。  相似文献   

15.
移动无线自组网络,通过多跳接入Internet,卫星网和第三代移动系统,构成了下一代无线Ad-hoc互联网,实现了异构网络的融合和资源共享。在下一代移动无线网络环境下,带宽和功率受限,存在着各种传输误差。根据这些特性,本文采用基于方向的小波分形的插值算法,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移动无线Ad-hoc网络的视频传输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简称QOS)控制方法,模拟结果表明,该算法与现存算法(双线性内插)相比,具有更优的性能(信噪比),并能适应网络带宽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6.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工业控制领域逐渐得到广泛应用,汽车内部网的应用与无线车载数据的传输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为了实现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现有车载控制局域网(CAN)之间的互联和集成,设计了一种基于ARM7微控制器STM32F107VCTX的多功能网关。它实现无线局域网络,控制局域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三种通信协议,不仅成功的解决了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现有车载CAN网络的互联问题,而且通过WI-FI技术将无线传感网络扩大至无线局域网络,为移动应用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硬件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point随着无线网络的不断普及,安全问题也日益面临威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无线网络的特点,提出LDAP认证身份及ACS认证服务器等安全认证,大大提高了高校无线网络的安全性。无线局域网(WLAN)安全延伸,如无线监控、无线自组网络、无线高保真等。无线局域网安全认证系统的智能化整体设计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无线局域网是一种灵活的区域移动数据传输系统,它采用射频技术,以局域网代替旧的双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对国产数控系统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发了一种符合国产数控机床要求的新型计算机数控系统,并在多种国产数控机床上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数控技术作为未来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正在朝着开放化,网络化,柔性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数控装备产品的设计制造和应用开发都日益显示出基于开放接口标准的模块形态。基于此,探讨了数控系统的配置,并对新型数控系统体系结构体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无线互联、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日益发展,多种无线接入技术的应用使得未来的移动网络是一个多无线环境分层小区结构的网络。本文首先介绍了统一管理网络无线资源的必要性,并描述了引入CRRM后无线网络的结构,最后分析了中Nokia公司应用CRRM后在网络业务容量方面的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20.
光纤无线融合即光纤和无线通信网络之间的融合,是固定移动融合技术(PMC)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接入网层面上光无线融合的实现,通过统一的网络基础设施向终端用户提供固定和无线/移动的现有或未来的各种业务和应用,从而降低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维护的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