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科技风》2017,(24)
随着目前极端天气的多发,各类气候灾害的频发,气象科普逐渐走入了我们的视野。气象科普作为一种教育类的公益性工作,对于学生来说既是一个接触新事物的机会,也是提高自身知识面的一个契机。目前,由于科普意识的淡薄,学校对于气象科普的忽视,以及对于气象科普的认知的偏差,导致了目前校园内部的气象科普工作止步不前。为了提高学生的气象知识,提高安全意识,笔者根据相关文献,从目前校园气象科普的不足为切入点,对如何加强校园气象科普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气象科普与服务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怀和可行性,针对新农村建设特点,结合气象部门的实际,从科学管理、服务领域、服务手段上进行探索。总结了气象科普和服务应集研究、宣传、服务为一体;要政府牵头,气象部门落实;行业联手、优势互补;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特点,建立为新农村建设专用的气象灾害报警系统;形式多样的宣传气象科普与服务工作等五种方法,进一步促进气象科普与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变暖,气象灾害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气象灾害的发生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要加强气象灾害研究,更好的提升气象灾害预测预警服务能力,更好的对人们的生命财产进行保障,促进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本文主要对我国气象灾害的现状和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措施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天气、气候变化对人类安全和福祉的影响,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也高度重视。气象科普推广工作能否有效开展关系着气象事业的发展成果能否为百姓所共享。推进气象科学知识的普及与发展,能让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在推动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提高气象服务效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16,(10)
气象服务与公众日常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大,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成为公共气象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与社会公众沟通的桥梁。本文结合近年来增城区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的经验,分析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发展思路,为今后气象科普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气象部门作为服务保障“三农”工作的重要部门,气象科学素质也是农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部分。文章基于对内蒙古农村牧区气象科普工作实施情况的调研,总结了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气象科普工作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内蒙古农村牧区气象科普工作需要细分人群,将农村牧区受众放宽放广;融入业务,推进气象科普纳入农业气象服务工作领域;优化供给,多方面提升农村牧区气象科普基础设施水平;创新形式,依托“互联网+”拓展农村牧区气象科普覆盖面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气象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在现阶段,气象服务能力和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矛盾越来越突出,需要加强市场监管,从而更好的提升气象服务整体能力。本文主要对气象服务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增加新的气象服务内容是摆在气象人面前的新任务。本文通过对当地几个乡镇蔬菜生产基地发展情况的调研分析,深入浅出地指出了现代农业发展对气象服务的具体需求,同时通过对当前县级气象服务现状的分析,指出了当前气象为现代农业服务存在的不足和欠缺。该文在最后明确提出,要想搞好当地气象为现代农业服务工作,必须首先切实了解本地的现代农业生产状况。针对地方种植特色、作物品种、李节性生育等农业生产的不同需求提供气象服务,同时要加强能对农业生产带来损害的气象服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注重平时农业气象知识的科普宣传,加强对农民的指导,为当前气象如何更好地为现代农业服务提供了较好的解决办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1978年7月,根据中国气象学会"关于恢复建立各地区气象学会的通知",经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成立了西藏气象学会。为了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教育工作,1979年6月气象学会下设了科普工作组,主要承担了组织全区气象科技人员开展以报刊、广播、影视宣传、讲座、专栏等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随着西藏气象事业的不断发展,气象学会围绕区局和区科协的工作重点,大胆尝试,不断创新,使气象科普宣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各类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推进气象科普社会化对普及气象科学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湖北气象科普社会化的现状,分析了气象科普社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扩大气象科普社会普及影响力的一些对策建议,为促进湖北气象科普社会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17,(18)
本文对新型媒体"微信"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介绍,总结归纳了"微信"的诸多特点。详细阐述了微信公众平台和微信群在气象服务与宣传工作中的意义,探索微信在气象服务与科普宣传方面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气象科普宣传,阐明气象与各行各业的密切关系,气象自然灾害的防御,让人们更多的了解气象、利用气象,促进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科普传播效果分析——以气象科普讲解大赛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会》2019,(9)
气象知识的科学普及对于增强人民群众防范和减轻气象灾害的意识、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该文基于笔者参加的2018年"华风杯"全国气象科普讲解大赛及2019年福建省第三届科普讲解大赛,对气象科普讲解的选题、内容、展现形式及讲解人员的现场表达等因子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在一次气象科普讲解中实现最优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宋波 《科协论坛》2010,(4):15-16
近年来,重庆市永川区气象局、区科协、区气象学会结合全区气象科普工作实际,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发展规律,深入实施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探索了出一条电子科普的新方式。2008年至今共研发、推广、应用公共气象信息服务电子显示屏和气象警报查询服务机87台,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和配合国家"智慧城市"建设,2015年,中国气象局明确提出了"智慧气象"的战略发展思路:通过信息化推进智慧气象与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农业等领域的融合,为决策、为生产、为民生提供精细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普惠气象服务。其核心战略任务之一就是推进气象服务智能化,即快速捕捉和敏捷响应社会需求,建立社会广泛参与的"互联网+气象"服务新模式,这与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以"互联网+科普"为标志的科普信息化建设不谋而合。本文分析了新时期下气象科普信息化现状和科学内涵,探索了气象科普信息化和智慧气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具有"智慧气象"特征的现代化气象科普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取气象信息的方式及对信息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单方面被动的接收日常的天气预报及气象推送短信服务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人们不仅希望能及时获取天气变化,而且对气象数据及其更新频率有着更高更快的要求。此外,气象爱好者们也希望多一些渠道增强其对气象知识的了解,更进一步的与他人进行交流分享等,可是目前软件市场上暂时还没出现以用户为主导的气象移动端软件。因此,本项目拟设计开发一款互动与分享型的气象科普手机客户端APP,除了提供传统的气象信息服务外,还提供学习、分享和交流各种气象知识的机会。该气象互动的手机客户端软件主要提供气象信息的上传与发布以及用户间交流互动等功能,主要包括天气预报、气象词条,交流社区和个人主页四个部分。为了设计开发该客户端,主要运用了以下技术。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受气候变暖影响,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范围广、频率高、影响大、损失重和突发性强等特点,气象部门在努力做好预报、预警和服务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气象科普工作在舆论引导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是气象灾害)中的作用,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成绩。本文结合气象科普工作中的具体案例重点论述了气象科普在舆论引导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20,(1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气象信息依赖性是越来越高。在气象服务中,高空气象探测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高空气象观测工作中,L波段雷达具有采样速度快和精确度高特点,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但是在L波段雷达使用中,经常会发生丢球问题,导致所探测高空气象资料准确性不高,影响了气象服务质量。本文主要对L波段高空气象探测雷达丢球原因和不同丢球问题应对措施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县级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现状与发展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气象观测服务产业发展迅速,其相关的设备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如今应用比较广泛的就是自动气象站和新一代天气雷达,在现在的综合气象工作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国是农业大国,近年来自然灾害的爆发频率也比较高。所以,发展气象服务对于我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此,本文着重介绍了气象服务包含的主要内容,以及县级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气象科普是当前气象基础业务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广大市民与我们气象部门相互交流、认知的纽带。随着各类新兴的媒体技术的传播和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对科普宣传工作的重视,本文针对黄石市气象部门特别是两个县局,就如何做好当前气象科普工作,总结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