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公民受教育权及其法律保障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当前,我国公民在受教育权实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存在严重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集中表现为地域上的不平等,即地区、民族、城乡公民受教育的差别;不同性别公民受教育权的不平等,即存在对女性受教育权的侵蚀和剥夺;以及由社会个体身体与相貌的因素而导致的受教育权的不公待遇.公民受教育权的不平等还表现为不同教育层次领域存在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如义务教育领域内由于国家财政拨款的城乡差别,以及高等教育招生政策中的偏向主义和某些身份歧视.因此,从根本上来说要发展经济,为各地公民实现平等受教育权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立法上保障和完善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相似文献   

2.
与普通公民一样,儿童乞丐也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通过对国际法和我国现行宪法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分析表明,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人权和基本自由,是一国公民的宪法权利,国家是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实现的义务主体。受教育权分为抽象意义上的受教育权与具体的义务教育中的受教育权。我国应按照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国家义务的精神对现行宪法和教育法律法规进行修改,重新确立公民受教育权的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3.
平等受教育权是公民享有的不可侵犯的宪法权利。教育公平也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保证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平等对待的关键在于国家为其提供充足的不同途径的学习方式和资源,从而保障公民接受教育的机会的平等。目前我国建设国家开放大学,全力倡导的开放式教育以其自身特殊的教育特点可以满足在义务教育之后希望继续学习,又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公民的受教育权利的请求。对我国公民平等受教育权的保护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公民受教育权及其法律保障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当前,我国公民在受教育权实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存在不平等和来自各方面对公民受教育权的侵害。从根本上来说要通过发展经济、完善教育法规、发展远程教育、完善学生申诉制度,为受教育者提供保障教育公正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我国教育出现的城乡教育尤其是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性别、身体健康方面的特别要求,均成了对公民受教育权的不平等与歧视.要改变这种状况,国家不仅要对公民有平等关切的理念,完善司法救济制度,还要大力发展经济,为公民享有平等受教育权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米镝 《教育与职业》2007,(23):178-179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但实际上,我国公民并未完全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特别在特殊群体身上,这种状况更为明显.因此,加强特殊群体的受教育权平等问题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公民受教育权平等保护的合理差别对待标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受教育权平等具有人权与公民权的双重属性,包括受教育的机会平等、受教育的待遇平等以及受教育权的平等法律救济。中国教育领域的"差别对待"现象,客观上形成了歧视,"无差别对待"并未实现公民受教育权的实质平等,"补偿平等"也面临困境。应从客观上是否存在需要差别对待的事实因素、差别对待的立法或政策手段与结果是否最大程度减少了"逆向歧视"两个方面,确立受教育权平等保护的合理的差别对待标准,以保证公民的受教育权从形式平等走向实质平等。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公民受教育权利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喜涛 《贵州教育》2005,(22):13-15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入学就读权,教育平等权、终身受教育权、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权构成了公民受教育权的主要内容。在实践中,总的来说,我国受教育权实现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上存在严重的不平等。有关受教育权利的纠纷正成为当前教育纠纷中的热点问题,因此,有关受教育权利的法律保护问题正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 一、公民的受教育权利 在我国,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公民这个概念反映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固定的  相似文献   

9.
受教育权在我国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受教育权是指公民在国家举办的教育机构接受教育的权利,同时,这也是公民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在我国《教育法》第九条中更明确地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发展教育,保护好公民的受教育权已不仅是一种富国强民的手段,更是一个时代的课题。不仅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受教育的权利,而且世界各国也都趋步亦同。…  相似文献   

10.
从受教育权的整体性来衡量,中国少数民族公民受教育权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从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保障机制、促进教育立法和强化教育公平诸方面探析少数民族公民受教育权实现的途径与策略,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公民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1.
从受教育权的整体性来衡量,中国少数民族公民受教育权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从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保障机制、促进教育立法和强化教育公平诸方面探析少数民族公民受教育权实现的途径与策略,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公民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义程 《教育与职业》2005,(36):102-103
公民受教育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其要义是公民有权从国家那里获得平等、无歧视的教育机会,现有体制和农民工生存状态的矛盾和冲突客观上剥夺了部分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从而使得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处于令人堪忧的境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要求我们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改变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不平等的教育待遇,从而促进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13.
受教育权的理论内涵与现实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教育权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用法,与教育权及学习权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作为我国宪法确认的基本权利,受教育权的权利主体是所有公民,义务主体是国家.我国教育法确认并保障的受教育权包括免费义务教育、教育机会平等和教育选择自由,权利内容具有法律确定性且有待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受教育权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农民这一特殊的群体的教育却存在诸多问题。现实中农民的教育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有着制度和意识两方面的原因。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农民平等受教育权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应从立法、执法、司法三个方面完善对农民平等受教育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受教育权已被《世界人权宣言》宣示为“人之为人的基本权利”。在我国,公民(包括学生)的受教育权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属于一项宪法性权利。我国《宪法》第46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受教育权应该说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其基本内涵应当是指公民有在依照国家教育制度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就学的权利。因此,侵犯公民的受教育权总是和公民当时面临的具体就学机会联系在一起的,应当是指公民到教育机构就学的机会和权利被剥夺的情况或者设置不平等条件使公民在相同的就学机会上受到不平等待遇的情形。  相似文献   

16.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了公民受教育的权利。与传统的权利相比,公民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由国家保障其实现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我国,少数民族公民受教育权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其现实的意义,因而,少数民族公民受教育权实现的特殊要求是确保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7.
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平等保障每个人的基本受教育权是教育公平的底线,是社会正义的价值诉求。然而,在当代中国,公民的受教育权仍未实现实质平等,人人享受高质量的教育仍然是21世纪的重大挑战。因此,秉承正义的价值,探寻受教育权平等的实现路径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平等是人类数千年来为之奋斗的目标之一.21世纪的今天,平等权已成为了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受教育权是平等权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教育则是保障平等权的重要手段之一.相应的,职业教育对公民平等权的保障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是保障公民平等受教育权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公民平等劳动就业权的重要手段,还是保障公民平等获酬权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尽管公民受教育权的平等备受关注,但成人受教育权的平等却未走进人们的视野。由于成人所在单位的限制,教育资源的短缺,原有制度的惯性,教育理念的偏差,法律规定的粗疏等原因,都使成人受教育权的平等受到损害,急需在成人入学机会平等、入学后学员待遇平等、学历评价平等的实体法方面和权利受到侵害而寻求救济的程序法方面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20.
朱永国 《文教资料》2007,(24):166-167
受教育权是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通过学习,从而实现其全面自由发展的基本权利。在分析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保护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