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汉荣的散文非常好读,其作甘如佳酿,醇香扑鼻,沁人心脾,大有淘洗五脏六腑之功效;其作又仿佛是天外吹来的一股清凉无比的风,掠过山河大地,吹拂着荡涤着人们的心灵,使人如坐春风,雅洁高圣,空灵毓秀。只要读过其作品的人,无不被他那支淘洗浊肠、  相似文献   

2.
《乡愁》是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的精品之作。其诗结构简洁明了,在朴实的叙事中深深地体现了作者的恋乡之情,让人读起来回味无穷。从总体结构上看,全诗是随时间的推移、作者情感的升华而发展的。第一段抒发作者年少时的思乡之情。作者当时的心境犹如我们这些身在异乡的学子,只有通过书信表达思念之情。邮票便成了寄托思念的象征,作者将浓浓的乡愁凝聚在一张小小的邮票上。这比那些一般性的比喻夸张更显得生动、形象、耐人寻味。第二段的结构与第一段大同小异。象征离别的船票给全段罩上了一层淡淡的惆怅,在结构与前段相同的情况下,情感…  相似文献   

3.
由于时代的不同,古今商业机联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但也有一些联颇有济世L时、正风疗俗之意,令人过目不忘。“洪范”五福先言富;‘“文学”十章个理财。“‘洪范”出自《尚书》,“文学”乃《礼记卜一的一篇,皆儒家经典。对联道出了经商者要自尊自重。“‘商店向阳连千户;柜台春暖送人家。”’‘在风满面迎顾客;红心~颗为人知。”这类富有新时代气息的格朕,显示管内特色。“有广情似水;光客醉如泥、”显含主人对顾客的功谕之意,酷配大辞,常人则伤身误事,为它则可能因贪杯而失理智,成为终日昏昏的糊涂它从至贪官,“…  相似文献   

4.
    
蒋岭 《小学生》2006,(6):20-21
甲骨文 下部是一个面朝右跪(g山)坐的人,人的头上是一只大眼睛(横着的“目”)。 金文 下部是一个半站立的“人”,面朝左,头部的大眼睛炯(Ji6ng)炯有神。 ‘兮、叫今、户、 小篆 下部的“人”变得不像了,人头上的大眼睛变成了“目”。 楷书 由小篆(Zhudn)直接演变而来,其上仍然是“目”,其下部的“人”根本看不出来了。 目代见 见 楷书(简化字) “见”字的本义就是“看见”,如“眼见为实”、“所见所闻”、“喜闽 乐见”等。 由“看见”引申为“会见”,如《王风·采葛(g即沙:“一日不见,如三 秋兮。”这就是说:一天不见面,好像隔…  相似文献   

5.
高朝俊 《新高考》2004,(7):21-22
在议论文、说明文中,所有的材料都必须真实可靠,不能凭空想象,虚构臆造,不能使用道听途说未加核实的材料,也不能用比喻、夸张来构成论据。在记叙文中,一般也要使用真实的材料。有时候,试题提供的是虚拟情景(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年轻人扔掉“诚信”的寓言等),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的选材虽然不一定是“已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如果使用的材料不真实,不准确,那么,文章的观点也就失去了根基;如果写人记事明显的胡编乱造,文章所想传达的思想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6.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关于教师影响力的认识也不一样。王育香老师敏锐地发现教育细节中所蕴藏着的教师影响力,而李珊儿老师看到的则是目前教育现状与教师影响力下降之间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7.
刘旭梅 《中文自修》2005,(11):51-51
描述自己的居所,是古文中经常出现的题材,在这方面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作。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王禹偶的《黄冈竹楼记》也属于这一类的作品,欣赏这样的文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学生非常喜欢学习的一篇课文。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每每对鲁提辖刚烈豪爽、武艺高强、嫉恶如仇、好打抱不平的性格有很深的印象。但对其粗中有细、勇猛而又狡黠的一面则认识不足。这是因为文章在表现鲁提辖刚烈勇猛时有声有色、轰轰烈烈,对其心细、狡黠的一面则融于不起眼的“小事”或细节之中,含  相似文献   

9.
一幅好画,其绝妙处,往往在“无画处皆成妙境”;一篇好文章,其感人处,往往不在字面,而在“弦外之音”——“无字句处有华意”。因此,教学生读书不能只停留在教“有字”,更重要的是教“无字”。通过点拨,使学生  相似文献   

10.
陶文娟 《辅导员》2014,(13):19-19
一次机缘巧合,孩子二年级时一篇小习作《卷笔机》发表于《辅导员》(中旬刊)上,带着一份欣喜,我反反复复地翻阅了这份杂志,读出了它丰富的韵味和编者的用心。作为一份平面杂志,这本杂志注重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要出发,选择的学习问题切入点小。  相似文献   

11.
细节是整体的构成单元,无数的细节构成了整体。每一个细节都是整体的基石,没有那一个个闪亮的细节又怎么能形成辉煌的整体;再完美的细节离开了整体也不能单独而成,一根链条,最脆弱的一环决定其强度;一只水桶,最短的那块小板决定装水的多少。  相似文献   

12.
一幅好画,其绝妙处,往往在“无画处皆成妙境”;一篇好文章,其感人处,往往不在字面.而在“弦外之音”——“无字句处有华意”。因此,教学生读书不能只停留在教“有字”,更重要的是教“无字”。通过点拨,使学生“有中见无”;再通过激励,使学生“无中见有”,从而达到以少胜多,简处求丰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偶然间得到了一套《中学生天地》的刊标,里面有一期封面还是我熟悉的———再见《中天》,分外亲切,她见证了我三年的初中生活。那还是1994年,我读初一,开始订阅《中天》。至今还记得3号刊标上印的那一期:《英语课没起风波》写的是发生在课堂上的趣事,透露出少年心中的一丝好奇和遗憾;读了《再回首:菁菁校园》,使我开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珍惜既有的生活。由于还是初中,学习不是特别紧张,我尽可以干自己喜欢的事,每个星期天呆在家里,我就画画图画,听听音乐,翻翻杂志,最喜欢读的杂志就是《中天》。每次一拿到它,首先看的肯…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在平淡的描写中也正是其以“素”为美的审美态度使平淡素朴的农村田园生活具有了独特的审美意义。陶渊明在“素”中发现了意、道之真,并且体味到了真美,从而归田园居,灵魂获得了真正的自由。田园是陶渊明的心灵家园。  相似文献   

15.
张校长的“治校一得”,可谓语不惊人,朴实无华。没有那些高深莫测、镀着一层理论光晕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之类的高谈阔论,也没有那些花拳绣腿、撩人眼球的做秀。办一所学校,管理一所学校,需要的就是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需要的就是一种求实精神。不论哪一种先进的办学理念,不论哪一种科学的管理思想,也不论哪一种理想的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相似聚合,是一种让陈旧材料翻新,平淡材料见奇的改造材料的方法。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相对较浅,读的书相对来说不够多,因此掌握旧材料翻新的方法,具备改造平旧材料的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我这里给大家推荐一种相似聚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粜米》的语言,与作品中所描写的农民一样淳朴憨厚。但是,其语言的工力却是凡人不及的。且看课文中的一句话:“今年天照应,雨水调匀,小虫子也不来作梗,一亩田多收这么三五斗,谁都以为该得透一透气了。”  相似文献   

18.
《广西教育》2007,(6A):7-7
进行课堂练习时,课已经过去了一半,学生认为该懂的都懂了,该会的也都会了。这时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疲劳情绪和满足心理,保持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去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呢?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小学教研室教研员、特级教师刘德武认为,重要的是训练要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学习物理时,实验必不可少。“物理、物理”,没有看见“物”,怎能悟出藏在其中的“理”来呢?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各种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丰富而全面,其作用勿庸赘言,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再演示一些自己设计的“小”实验,更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现举两例:  相似文献   

20.
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我用了“阅读提示”中的一个问题:哈尔威船长用枪威胁争抢逃生的人。他这样做对吗?原本想让学生“对抗”起来.没想到问题一抛出,学生竟异口同声地说“对!”怎么会众口一词呢?他们平时不是喜欢跟我较劲儿吗?我的课前预设被打乱了.但我仍不死心地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全班同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