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因得特殊的社会文化生态的催化,出现了散文创作和理论批评互动共荣的“散文年”。就理论批评而言,30年代关于小品文的争论,形成了小品文理论的某种框架;60年代的“笔谈散文”,其对散文“多样化”和“诗化”的倡导,在非常年代拓宽散文的表现空间、矫正散文非艺术化的偏向,别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论争围绕"闲适话语"展开。对于与鲁迅论争的问题,以往的研究中大多做出了这样的结论:鲁迅的观点是正确的,30年代的小品文论争也大抵如此。文章就论争的焦点"闲适"话语进行客观地呈现,以期指出30年代的小品文论争中的"闲适话语"在中国现代文学建构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科学小品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出现在文坛上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以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取材对象,用短小精悍的篇幅,趣味横生的语言,或记叙,或描述,或状物,或说明解释,或议论推导,成为30年代科普工作者和文化教育工作者传播文化、普及知识的有效形式。科学小品文是文学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必然产生的一种边缘文体,也是文学体裁扩展到科学知识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90年代都市小品文是对于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语境下都市散文创作较为恰当的概括,即:都市小品文是指创作主体以一个都市人的身份,对都市日常生活有自己一番独特的体悟和感触,用轻松的文笔写成的篇幅短小的散文.都市小品文多见于报刊杂志,是繁荣的报业成全了它.  相似文献   

5.
中国 2 0世纪 30年代小品文与杂感在指向立意、意义、美学风格、创作心态上存在很大区别。作为同一历史背景下的两种不同文化产物 ,它们代表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两个类型。对于二者 ,我们就怀着一种宽容的艺术态度 ,客观公允地去衡量它们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论争围绕"闲适话语"展开。对于与鲁迅论争的问题,以往的研究中大多做出了这样的结论:鲁迅的观点是正确的,30年代的小品文论争也大抵如此。文章就论争的焦点"闲适"话语进行客观地呈现,以期指出30年代的小品文论争中的"闲适话语"在中国现代文学建构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的小品文及以其为翘楚的"论语派"给散文带来一股带有欧化味的闲适之风,多年来,学术界多研究其幽默与性灵,笔者以为:将林语堂散文置于现代散文的历史语境中,其文本更多的是体现了一种文化选择的现代性。本文拟从此角度切入,以期在林语堂研究领域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之后,周作人的小品文创作全面铺开,并且以冲淡平和、闲适旷达的独特格调迅速制胜,为其时的散文创作开创了新的园地。其创作风格的形成与他自身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理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探究周作人小品文中以古典情怀、世界眼光以及民族本位思想为代表的文化意蕴可见出其小品文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9.
晚明小品文是中国历史上创作个人化的一个高潮,它在许多方面与“小女人散文”的个性化写作有相通之处。后人对晚明小品文的评价多从艺术角度加以肯定,而对其蕴含的知识男性生活意识和生存方式给以忽略,而对“小女人散文”则带有负面的性别审美倾向。该文在论述这一文学现象后,认为女作家“女”性意识的客体化在“小女人散文”遭受不公平评价中应负有责任。  相似文献   

10.
亭子间文化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带有边缘性、激进性和波希米亚气质的青年亚文化.鲁迅认同左翼青年的基本文化精神而成为亭子间文化人的"浪子之王",却又因其"权威"地位而不能摆脱被"浪子"们反抗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思想随笔发展迅猛,其主要原因是:文学生态环境的日益宽松、80年代的文化热和90年代初人文精神大讨论、二三十年代小品随笔的大量再版、读者对滥抒情散文的拒斥。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的诗坛涌现了一股“晚唐诗热”,构成当时新诗的一个独特现象。这一热潮的发生既表现在废名、林庚、何其芳、卞之琳等诗人对晚唐诗词的青睐、亲近程度,也表现在当时各种刊物、论著、文章对晚唐诗词的关注与推介热度,还表现在诗人们在大学课堂及教材中对晚唐诗词的重点推崇与理论阐释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至抗日战争爆发的几年时间中,周作人写了许多谈遗民与遗民文化的文章。周作人解读遗民文化还原了遗民思想和生存的真实性、复杂性,对遗民气节有所保留却未完全否定,对历尽劫难而仍保留生活情趣的遗民深表欣赏,这种解读角度体现了周作人作为个人主义者的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14.
鲁迅杂文与林语堂小品文思想艺术的异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2、30年代的中国现代学史上,鲁迅杂和林语堂的小品创作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潮流和倾向,对现代散的发展,各自做出了不同的贡献。本试图通过对鲁迅杂与林语堂小品的比较,领略鲁迅杂和林语堂小品的不同风貌。  相似文献   

15.
梁遇春作为20年代末30年代初优秀的散创作家,其小品篇篇堪称佳作,议论知识和人生往往突发奇想,标新立异,而更值得重视的是其“随笔体”小品意念结构的张显。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与晚明小品之关系,自始至终受其民族情感变化的制约。上世纪,1911年归国乡居时期的《越中"游览记"录》,是周作人推崇晚明小品之发端;20年代至30年代初,是周作人寻找新文学源流、推崇晚明小品及进行理论总结时期;1933年之后晚明梦幻破灭,周作人推崇晚明小品的视角发生了转变,继而转向对中国新文学源流的探溯,但局限明显,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文章针对我国当前的“随笔”和“文化散文”热,阐明呈现这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由,着重论述了“随笔”和“文化散文”的文体特征,指出它们虽然各有其相对独立的文体个性,但从文体源流和类型字上看,其仍旧归属于散文。文化品格是中国散文不可或缺的传统。  相似文献   

18.
初到延安的知识分子有着浓重的五四个性主义思想,他们在自由、民主的文艺氛围中畅所欲言,于是鲁迅风杂文兴盛。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通过延安文艺整风运动,以讲话为核心的文艺观念得以建构,知识分子们逐渐以讲话为话语准则,集体转向。笔者旨在展现30年代末40年代初,延安解放区由自由宽松到以讲话为一切话语准则的文化语境变迁过程,从而宣示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9.
十三行粤商文化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产生的四大巨富:创业经历、经营策略、人物品行等特别适合高校开展大学写作实践教学,调研、搜集、整理、写作等实践活动,不仅熟练掌握写作要领,熟悉实用的应用文体,还能汲取粤商文化宝贵的养料,培育自信成功的心志,甚而能够很好地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