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讨汉字形体结构,素有独体曰文,合体曰字之说,进而断定象形指事为独体,会意形声为合体。是说源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显于清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文解字·叙》曰:“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许慎只告诉我们:文是依类象形的,字是形声相益的;先有文,后有字。从“依类象形”而言,似乎文仅指象形;就“形声相益”而论,似乎字单指形声。文还隐含着指事,字还隐含着会意,至少在字面上是看不出来的。东汉以前,文与字实同义,均表示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亦谓之名或书。《左传》曰:“夫文,止戈为武。”(宣公十二年)又曰:“故文,  相似文献   

2.
许慎《说文解字·叙》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段玉裁注曰:“依类象形,谓指事、象形二者也。指事亦所以象形也。文者,错画也。交错其画而物象在是。……形声相益,谓形声、会意二者。有形则必有声,声与形相軵为形声,形与形相軵为会意。……按,析言之,独体曰文,合体曰字。统言之,则文字可互称。”  相似文献   

3.
汉字形体的表义功能为诠释词义提供了方便而可靠的依据。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人利用字形来解释字义。《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五年》:“故文反正为乏。”《韩非子·五蠹》:“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这些都是人们所熟悉的。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  相似文献   

4.
甲骨文“丙”字前期多作(?),后期多作(?)。 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字研究·释支干》】中说:“案此四字(今案,指甲、乙、丙、丁)为一系统,乃最古之象形文字。《尔雅·释鱼》日:‘鱼枕谓之丁,鱼肠谓之乙,鱼尾谓之丙’。乙之象鱼肠,丙之象鱼尾,可无庸说。” 于省吾先生曰:丙,“象物之安。……即今俗所称物之底座。”汉·许慎《说文解字》  相似文献   

5.
《说文&;#183;牛部》:“犁,耕也。从牛黎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盖其始人耕者谓之耕,牛耕者谓之犁。”牛耕始于何时,学术界至今尚未有统一认识。程树德《说文稽古篇&;#183;牛耕之始》:“按《齐民要术》引《说文》:‘耕,种也,人耕曰耕,牛耕曰犁,字从牛会意。’元&;#183;李治《敬斋古今黈》云:‘前汉赵过,始用牛耕。’郑樵《通志》亦谓牛耕起于赵过。  相似文献   

6.
“鼻”字的本字为“自”字。东汉许慎 《说文》一书中说:“自,鼻也,象鼻形。”也 就是说:“自”是一个象形字,其本义就是 指鼻子。由于人们在说到自己的时候经 常会指着自己的鼻子,故“自”的字义后  相似文献   

7.
释“楬”     
本文拟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说文》“”篆所释之本义;(2)、《说文》“”篆所引之本义例证;(3)、当代一些汉语字典辞书关于“”篆研究成果的引证训释方法。(一)、二徐本《说文·木部》均训释曰:“,桀也。从木,曷声。《春秋传》曰:‘而书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改正为:“,也”,并注曰:“赵钞本及近刻《五音韵谱》作‘’。宋本、叶本《类篇》、《集韵》、宋刊《五音韵谱》皆作‘’。……今按:作‘桀’不可通。……‘’见《周礼注》:‘今时之书,有所表识谓之。’《广韵》曰:‘,有所表识也。’,汉人语,许…  相似文献   

8.
说“字”     
按汉字的发展规律讲,先有‘文’而后才有‘字’,‘字’与‘文’不是同一概念。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曾说:‘苍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说文解字·叙》一这就是说苍颉当初造字,大概是把象形字作为一类,如‘虫、马、水、鱼、月、火、鸟、木’等,因为它们依物象形,如同图画,所以称之为‘文’。随着汉字的  相似文献   

9.
“鼻”字的本字为“自”字。东汉许慎《说文》一书中说:“自,鼻也,象鼻形。”也就是说,“自”是一个象形字。其本义就是指鼻子。由于人们在说到自己的时候经常会指着自己的鼻子.故“自”的字义后来逐渐演变为作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解.  相似文献   

10.
<正> 《说文》第一百零四部部首为“白”,下领“皆”“鲁”“者”“(白寿)”“(智亏)”“百”六篆,我们统谓之“白”部字。这一组字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们的小篆形体都有一个共同的构件“白”;二是除“百”以外,其他五字许慎都训为“词”。经认真研究许慎的说解,反  相似文献   

11.
古人认为“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说文解字·序》云:“仓颉之作书,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甲骨文作?(铁一·一八·四),金文作?(鼎),有人以为象有孕之妇形,有生育义,但未为定论。“字”,金文作?(字父己),有人释上为妇女之下身,下为“子”,有生育义。《说文》:“字,乳也。”“段玉裁注:“人及鸟生子曰乳。”《易·屯》:“女贞不字,十年乃字。”看来,“字”理解为生育、繁殖是有道  相似文献   

12.
说“质”     
质繁体作“”,《说文》:“以物相赘也。从贝,从斦,阙。”以物相赘(即两方交换财货),故字从贝。然字何以又从“斦”,许慎当时已不得其解,只好暂付阙如了(段玉裁《注》:“阙者,阙从斦之说也”)。查《说文》又收“斦”字曰:“二斤也,阙”。竟又是一个“阙”!看来这“从斦之说”要成疑案了。幸亏段玉裁为“斦”字条写了如下注语:“《尔雅》、《毛传》曰:‘斤斤,明也’,盖其义与?”段先生的语气虽然不肯定,但这里所说出的,实在是破的之言。 斦,即所谓“二斤”,亦即“斤斤”,乃聪明鉴察之义。《诗经·周颂·执竞》:“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传》曰:“斤斤,明察也“。《尔雅·释训》:“明明,斤斤,察也。”引申为过分较于细事,今有成语“斤斤计  相似文献   

13.
释“單”     
《说文·□□部》:“單,人也。从□□,□□亦聲。阙。”前代学者固已疑之矣。小徐《□□传》曰:“许慎阙义,至今未有能知之者也。”清季金石之学畅,漸悟單之所从非□□。王蒃友《释例》云:“案<绎山碑>戰字从單,汉印中單字亦往往如此。博古图从單之字,其形甚多,小篆整齐之,遂从□□,许君随文说之耳。”  相似文献   

14.
<正> 今本《说文解字》两处提到“秘书”。“(目戍)”字下云:“秘书瞋从戌”;“易”字下云:“秘书说日月为易”。段玉裁注曰:“秘书谓纬书”,刘叶秋《中国的字典》一书亦曰“许慎所谓秘书,是指依托经书,谈符箓瑞应之事的‘纬书’”。近时徐时仪发现慧琳《一切经音义》“无易”条下引《说文》云:“贾秘书说:‘日月为易字’”,以为今本《说文》“秘书”前脱“贾”字。“贾秘书”即贾逵。因贾逵曾两校秘书,为许慎之师;许慎著《说文》且“考之于逵”,故敬而称之为“贾秘书”。这从异文中找到了段氏注误之由。又《后汉书·贾逵传》云贾逵作《左传国语解诂》五十一篇,“显宗重其书,写藏之秘馆”。秘书,即此“秘馆”之书,未必定指“纬书”。(简言)  相似文献   

15.
释“卸”     
“卸”的近现代常用义是把东西去掉或拿下来。许慎《说文》中说:“卸,舍车解马也。”但在汉代以前的文献中未见有用“卸”字表示这个意义的。通过考证发现表示这个意义的古用“发”、“税”、“说”等字,这是古代方言的差别,后通言“写”应是“卸”的假借字。我们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的文献材料是在东汉,但与许慎所说的本义不同,因此我们认为《说文》中的“卸”字是后人加进去的。  相似文献   

16.
一 在古代汉语中,“性”、“状”各为一个单音词,其义有别。“状”,小篆作,在按构字法原则编写的字书(如《说文》、《类篇》、《康熙字典》等)中,归入犬部。《说文》;“状,犬形也。从犬,声。”桂馥在《说文义证》中阐释道:“犬形者,视犬之字如画狗。”状”的构字体现了取描画狗形得其意,故它的旨意重在强调外形,段玉裁注曰“引申为形状”,正说明了它跳出“犬形”而具有的普遍词汇意义,重在取貌。“性”,从心,生声。《说文》:“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许慎以古代文化观念阐述“性”字哲学意义,不能看作解字。倒是其它古书的说解反映了“性”字本义。《荀子·正名》:“人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广雅》:“性,质也。”《易·乾》孔颖达疏:“性者,天生之质。”“性”的奉义是指人天生就秉有的素质和本性,它引申而具有的普遍词汇意义则具有强调内在属性和内在涵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关于“史”之原始含义,向无定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可举要如下: (1)许慎:“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说文解字》) (2)吴大澂:“史、记事者也。象手执简形。”“持中即执简册之象也”。(《说文古籀补》) (3)江永:“凡官有簿书谓之中。……故掌文书者,谓之史。”(《周礼疑义举要》卷五)  相似文献   

18.
“贼”“盗”二字,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说文·戈部》:“贼,败也。从戈,则声。”徐锴说:“败犹害也。”《说文·次(涎)部》:“盗,私利物也。从次皿。次,欲也。次皿为盗。”古代文献证明,许慎的说解是正确的。例如: 《左传》文公十八年:“(周公)作《誓命》曰:“毁则为贼,窃贿为盗。”杜注:“毁则,坏法也。贿,财也。”  相似文献   

19.
释“”“”孙化龙对“方”字的解释,向有分歧。最有影响的首先是《说文解字》,许慎依据小篆字形推测:“方,船也。象两舟省头形”(Zong总的异体字。)审小篆方字,并非省头两舟之形。许慎没有看到的甲骨文、金文中的方字,本与舟形不类,所以叶玉森看了甲文之...  相似文献   

20.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说文·序》曰:“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就是说我国早在黄帝时代,汉字即已产生。近年来长安门花园村客省庄二期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已充分印证我国古文字产生于黄帝时代,它距今己有四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