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陈瑶榕 《新闻世界》2013,(12):152-154
科技新闻是对科技成果、科技事件、科技人物等进行的报道,担负着向公众普及科技的责任。科技新闻包含着人文色彩,科技新闻人物包含着人文情怀,科技发明的目的是为人服务的,科技新闻报道是培养理性的人的重要途径。在人文主义的视角下,从事科技新闻报道应该挖掘科技人物的人文精神,揭示科技成果的人文意义,实现科技新闻的人文传播。  相似文献   

2.
科技新闻的报道不仅传递给受众新闻信息,还担负着科学精神传播的任务.由于新闻记者的科学素养、伪科学的误区和科技新闻报道手法的呆板化等因素,成为制约科学精神传播的瓶颈,这就需要我们在科技新闻报道中要查找原因,走出误区,使科技新闻报道为科学精神的传播助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理念开始深入新闻人意识当中,逐渐成为新闻报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如何把握好人文关怀这个度,不因受主观情感影响而使报道有失偏颇甚至被误导?没有人文关怀,新闻仿佛少了灵魂;而真实性缺失,新闻则没了生命。如何在保证新闻报道真实性同时兼顾人文关怀,是值得新闻人不断学习和探讨的一门新兴学科。本文通过四个方面的阐述,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4.
如今,人文关怀的理念已经开始深入新闻人的意识之中,重视实施人文关怀逐渐成为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一个亮点,成为新闻报道中不容忽视的一环。然而,从一些新闻报道中,我们也看到了人文关怀的缺失:由于受世界传媒娱乐化的影响,新闻报道在题材选择上热衷于耸人听闻,有的报道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为引起读者的注意,挖空心思使用一些刺激受众感官的字眼来争夺受众的眼球。同时,由于新闻采编人员缺乏人文知识素养,法律意识淡薄,因名誉权,肖像权的侵犯所引发的新闻官司比比皆是。新闻中人文关怀的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新闻记者编辑的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和…  相似文献   

5.
赵勇军 《新闻窗》2011,(3):19-20
"人文关怀"已成为当今主流新闻传播观念中的一个亮点,随着媒体市场化时代的到来,强化新闻报道的受众意识,关注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增强新闻传播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势在必行。如何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众多媒体的新闻实践中,有一个问题值得研究:长期以来,新闻报道中普遍存在“三化”现象:即,内容工作化,报道程序化,效果一般化。既影响媒体所肩负的责任,也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认真分析原因不难看出,这与误解了新闻的宣传功能,弱化了信息的传播功能有深刻的联系。所以,要解决当前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三化”现象,应该不断提高传播意识,提高宣传艺术。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弱势群体的话语权为切入点,针对弱势群体在电视媒体新闻报道和节目中话语表达受限的问题,分析"失语"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报道的忽略和失衡、传播效果的过分追求、缺乏人文关怀等,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要从政策、传播渠道、记者新闻素养等方面着手,将弱势群体的话语权维护起来。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新闻报道在新闻客观性方面存在着差异。西方新闻更倾向于负面报道,中国新闻则以正面报道为主。这主要是中西方新闻传播思维、传播体制及文化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导致的。本文从中西方国家的新闻传播体制的差异出发,分析了不同新闻传播体制对新闻报道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人文关怀精神来指导报道的实践,把镜头尽可能地瞄准民众关注的焦点,维持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体现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理念开始深入新闻人的意识之中,并逐渐成为新闻传播主流中的一个亮点,成为新闻报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新闻媒介的工作等于为受众创造了一个“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新闻报道需要人文关怀,科技新闻也不例外。将人文关怀融入科技新闻,是科技新闻报道的创新之路。2007年,《南方周末》将科学栏目从新闻版转移到文化版,伴随这一变化的是文化版由黑白版面过渡到彩色版面,这一变化充分反映出《南方周末》科技报道浓郁的人文关怀。那么《南方周末》科技报道是如何体现这种人文关怀的?本文试图通过文本分析来窥探新时期《南方周末》科技报道这一特色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这一宏观国家战略出发,探讨党报特别是陕西日报如何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做好科技新闻报道,推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全文指出了加强党报科技新闻报道的必要性,提出了党报科技新闻报道要从报道视角、报道语言、报道落脚点等三方面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而推动科技新闻的传播,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最终服务地方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12.
杨晓帆 《东南传播》2015,(12):153-155
人文价值,即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对外新闻报道的人文价值应该体现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理念中,并通过新闻选择、语言组织和传播效果传承并发扬这种基本立场和观点。在新闻实践中,对外新闻报道的人文价值具体体现在对新闻素材的"把关"和"缔构"、对新闻语言的组织与表达、以及新闻传播的目的与效果当中;中国媒体可以通过"以管窥豹、寓情于理""深度挖掘、动态表达""实事求是、平衡报道""多功能融合、交互为王"等方式实现对外新闻报道的人文价值理念,从而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下,为重新发掘与认知中华文明传播的核心价值资源与文明特质,做出自己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客观报道对新闻传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自古以来,新闻报道客观性一直占据新闻报道的主导地位。新闻传播主要的工作就是向公众传播新闻事件,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要采取客观的态度,不要将自身的情感因素加入其中。我国新闻报道一直颇为重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下文主要分析客观报道的概念及其主要功能,并探讨其对新闻传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闻媒介在传播信息的同时,总是有选择、有倾向地向受众展示人与其他各种对象的关系,这是新闻传播实施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样,娱乐新闻作为新闻媒介的重要宣传方面,也要承担一种人文关怀的责任。然而,综观目前娱乐新闻报道的现状,愈演愈烈的炒作之风让人不得不审视起传播过程中人文品位下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高天龙 《中国广播》2010,(11):95-96
新闻传播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文化现象,作为现代新闻传播者,应当具有责任意识、信息意识、求实意识,这是新闻传播者应有的职业操守。只有把握这三种意识的特点、作用,并在新闻实践中加以运用,才能与时俱进,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专业新闻报道(简称专业报道)是以遵循新闻采访报道的一般规律为前提,针对具体行业、专门领域的特殊情况、特殊现象、特殊要求,进行专业化采访报道的新闻传播活动。一方面,新闻报道有一定的专业性,采编中要遵循新闻自身的专业特性与职业规范;另一方面,几乎每一篇新闻报道都涉及除新闻以外的其他专业领域,采编人员要对这一领域的新闻事件做出专业的诠释与传播。专业报道常常与新闻专业主义纠缠在一起,使知识认知体系与表达要求变得复杂,因此专业报道需要符合专业要求的文字表达。  相似文献   

17.
当前,经济新闻日益增多,受众口味不断变化,品位不断提高,促使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日益注重人文关怀,不断更新经济报道的理念和方法。以受众为本位的经济报道理念新闻传播中涉及到的人可以概括地分为传播者、受众、被传播者和其他人,经济新闻传播亦如此。在经济报道中,传播者提供经济新闻,受众接受经济新  相似文献   

18.
徐琼  付翔 《当代传播》2013,(1):55-57,71
本文以周克华案的相关报道为例,对当前犯罪新闻报道中普遍存在的若干误区进行解析,指出犯罪新闻报道应遵守合法获取新闻素材,恪守无罪推定原则,不刺激不鼓励犯罪,不得泄密,不渲染血腥与暴力,不传播恐慌,尊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受害人及其家属的合法权利等传播伦理规范.本文认为,有必要将传播伦理教育列入新闻学教育的核心,让人文关怀和法治意识引领传媒界对犯罪新闻事件给予人性的、理性的、建设性的观照与解读.  相似文献   

19.
薛净 《新闻世界》2010,(9):57-58
我国的科技报道对受众的关注度不够,在语言和内容上也有一定的欠缺和不足,这些都造成了新闻报道的亲和力不足,也影响了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力。媒体在传播报道科技新闻对要做好对自身的定位,做好受众分析,从业者要增强自身的科技知识修养;科技报道的语言要平实,贴近受众,版面也应简单生动。增强科技新闻报道的亲和力,有利于增强媒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新闻报道中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是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突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更好地体现出"受众本位"原则、有效塑造媒体品格。实现人文关怀,要考虑到新闻受众需求、加强对新闻报道对象的保护、提高突发事件报道水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