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教学理念:坚持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地理科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既研究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研究地理环境,又研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更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门科学意义极高、人文意识极强的科学。吴传钧院士曾谈到:“地理教育是一件头等大事,这不仅关系到发展地理学的问题,更主要是关系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问题”。因此,在地理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地理教育教学的核心和关键,不应仅仅单独地侧重于某一方面,而需使二者在现代化的价值导向上、在学生全面发…  相似文献   

2.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它既研究地理环境,又研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更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地理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充分体现地理课标准的基本理念,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真正对生活、社会和终身发展有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广泛蕴藏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教育资源。[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李晓云 《山东教育》2003,(11):39-40
新世纪合格的人才,除了应具有科学素质之外,学会如何做人,形成社会责任感,具有伦理价值观等非常重要。而这些我们这可称之为“人文精神”。基础教育阶段是一个人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它是一门边缘学科,涉及到自然、社会、政治、经济、国际事务等诸多领域。地理学无论从自然方面还是人文方面都有丰富多彩的人文精神的教育素材,因此,地理教学和地理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思想感情、道德…  相似文献   

4.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科学与人类的活动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所有这些都是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编订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这门科学阐明了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世界和中国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  相似文献   

6.
地理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提高国民的地理科学素质,传授现代地理科学知识、技能,并进行与地理相关的思想品德教育。一、现代地理教育的社会价值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涉及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了解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拓展,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愈加强烈。人类在大量获取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资料的同时,也给地理环境带来了一系列…  相似文献   

7.
陈丽娟 《西藏教育》2013,(12):35-36
地理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其所涵盖的内容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然而地理作为文理交叉学科,区域性与综合性比较强,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较高,不仅要“死记硬背”,更需要“活学活用”。笔者认为,应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搭建多元学习平台,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科学。高中地理新课程兼跨人文与科学两大领域,教材内容多处明显地体现出与其它学科知识的关联性。教学中采用多学科知识,辅助教学,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下面以新课标教学中的实例来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9.
邬官虎 《地理教育》2015,(Z2):12-13
地理,地指“大地”,理指“理论”,狭义地理学是指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所以地理是一门研究面很广、系统性很强的学科,而且人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与地理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全面了解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每个学生都容易体验到的需要,保护地理环境、合理地利用改造地理环境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必然也会引起学生的普遍关注,所以生活化是地理课程的内容取向,也是地理教育的使命和信念,地理课程也被誉为“富有生活情趣的学科”。地理教育应当是终身教育,是维持个人生活和人类生存的教育、增强生活品质和生活品位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各种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的基本理论有“人地关系论”、“区位论”、“行为论”等等。其中“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就存在着一种客观的关系。不论是采集狩猎的原始社会还是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类时刻也离不开自然环境,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人地关系理论就是对这种客观关系的主观反  相似文献   

11.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其涉及面广,重难点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既是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的客观要求,又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突破地理  相似文献   

12.
曹红艳 《考试周刊》2011,(33):153-153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跨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综合性、区域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强调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进而形成科学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3.
<正>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  相似文献   

14.
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关系的一门科学,初中地理课程是以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基础课程。对学生进行扎实的基本训练,培养基本技能,建立科学的观念,培养探究能力,是地理教学的根本任务。充分挖掘地理教材内涵,调动学生知识积累,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高中生学习地理,目的是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人文历史知识素养。  相似文献   

16.
一项不容忽视的社会工程--地理科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学 《地理教育》2004,(3):72-73
一、开展地理科普的社会意义与必要性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它是研究人类所处的周围环境的结构、特征、演变规律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相似文献   

17.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21世纪人类将更加重视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人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日常生活、生产中所遇到的人地关系矛盾,促进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初中地理是...  相似文献   

18.
李倩 《地理教育》2013,(Z1):18-19
<正>"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课程,它以地理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为一体,对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的全面发展,民族素质提高将起到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地理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渠道。而目前农村初级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如何?笔者以浅薄的见解略谈几点。一、目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5,(90):120-121
<正>地理学是一门旨在描述地球表面区域特征,进而揭示地球事物出现、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地理教育既是促进个人教育的重要媒介,又可以对国际教育、环境与发展教育作出重大贡献。中学地理教育应密切关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主线,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掌握地理学习和研究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地理学本身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决  相似文献   

20.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将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引入初中地理教学当中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推动地理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