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思想政治课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1.课堂提问设计的问题琐碎,不能启发学生思维。在课堂上,有的教师以提问复习所学知识、检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开始,以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最后以提问结束整堂课。但教师提问的问题多而杂,使教师自己成为课堂表演的主角,"填鸭式"教学的老套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依赖,没有教师的问题就无法学习,结果是学生不能真正动脑思维。  相似文献   

2.
物理教学中的学生提问能力是指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为了巩固知识、监控学习过程或探索未知领域,在联系自身己有知识经验和当时学习情境的基础上,针对一定的学习内容,通过一定的认知努力而自觉提出物理问题的能力.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但笔者发现,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少,到高中阶段几乎没有问题.有的学生淡漠了提问的意识,无问题可问;有的学生丢失了提问的勇气,无胆量提问;有的学生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提倡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因此,很多教师喜欢用“问题教学”的方法授课。我们对阅读教学的考查,确实是围绕着“问题”展开的,这本无可厚非,但事实上,不少教师的问题教学却成了教学问题:有的教师课堂提问太随意,问题离开了文本研读的具体语境,学生的回答漫无边际;有的教师喜欢将需要交流探究的问题肢解成支离破碎的是非问、选择问;有的教师在教学时总是不自觉地与应试接轨,把课上成了应试课;有的教师将问题抛出后,几乎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只能以自问自答结束。以上的课堂问题实际上都是伪问题,缺少思维内涵,缺失问题情境,缺乏提问设计创新的技能;问题与问题之间既不存在联系,又缺少整合,结果造成了教师的“问题依赖症”、学生的“问题厌倦症”。面对这一情况,笔者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来改善问题教学,避免使其成为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4.
黄萍 《教育艺术》2008,(2):52-53
美术教育能为人才的培养提供独特营养,这是有识之士的共识,在当下"视觉文化"时代,其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然而,在教研活动中,笔者发现美术鉴赏课有诸多问题:如有的被美术史课替代,空壳化;有的沦为故事课;有的是作品解说课,看书或看录像一遍,提问学生回忆一  相似文献   

5.
"科学始于问题",问题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生成点,借助"问题卡"可以记录学生预习的问题和课后生成的问题。问题卡有课前预习的"提问卡",课中综合应用的"任务卡",课后归纳的"答疑卡"。"提问卡"概括出预估问题,"任务卡"引导学生解决和生成问题,"答疑卡"将学习延伸到课后。不同的"问题卡"有不同的使用要求,合理使用"问题卡"可优化教学过程,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  相似文献   

6.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而一堂成功的课,离不开精彩问题的设计.课堂问题的提出要求教师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掌握时机.有的教师设置巧妙的问题导入新课,有的教师在讲解中穿插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师常常在总结的时候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总结.无论是哪一种问题的提出,笔者认为都应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兼顾性.  相似文献   

7.
问题化学习培养的是"面向未来的问题化学习者",从而使学生拥有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和提问能力,使学生会提问、善提问,这又是开展问题化学习的基础。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有其学科的特殊性,初中阶段,如何引导学生提问,怎样提问,提什么问题是我们课堂实践中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如何结合英语课的众多课型,提出符合教学重难点的问题,使零散的问题集中化,使问题聚焦,如何在不同课型中,运用问题化学习的元素推进学习的发展,是英语学科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课堂上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就是学生高素质的表现,在思品课中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去阅读教材,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思品课教学,创设直觉思维的情景,在思品课中教会学生无疑生疑,从而学会质疑的方法,在思品课中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9.
借助"问题卡"可以捕捉学生预习的问题和课后或单元生成的问题,解决课堂的互动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时空得到延伸,促进学生的问题化学习。课前"提问卡"是抓课堂起点问题,可以概括预估问题;课中"任务卡"是知识的综合运用,可以解决互动问题;课后"答疑卡"是知识的巩固深化,可以解释再生问题;单元"问题本"是知识的积累反思,可以深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一直是新课改中最关注的话题。作为一线教师,我在参加各级各类研讨活动中发现许多语文课堂提问的质量得不到保证,课堂提问随意性大,缺乏问题设计,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具体表现在:(1)提问的问题简单化、零碎化、空泛化,对学生来说缺乏思考的价值;(2)设计的问题难度太大,即使再"跳起来"也摘不到"果子"。这样,学生在接连回答失败后失去学习积极性,抑制了思维,久而久之形成了焦虑、胆怯的心理。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缺乏整体教学观念,有的超越了儿童的知识水平,有的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最常见的是只重结论,不重过程。  相似文献   

11.
<正>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是实现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一种最为常见的教学形式。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教师应该如何针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呢?案例一:教学"数量"(一年级)课始,教师根据教材中的主题图提问:"在这幅图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谁能根据看到的图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观察图后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看到了漂亮的花朵,有的说看  相似文献   

12.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又称之为问答法.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提问,达到促进学生思考获得新知识的目的.在数学新课程改革倡导师生对话这一教学理念下,提问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教学时尚,它体现了对传统讲授式教学的扭转与努力,可是从许多课例中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听到的是不绝于耳的老师问、学生答的声音,许多课例都是师生间的问答,甚至整节课都是以问题为中心,有的教师上完一节课,统计下来竟有上百次提问.  相似文献   

13.
课堂上,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引导学生解决疑问,使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同时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理念正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可。有研究者根据学生提问所处的时间点进行划分,将学生提问分为课始提问、课中提问和课末提问。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教师在课前、课上、课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问,通过抓好预习,质疑问难,延伸提问等环节,不断指导学生锤炼自己的问题语言,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5.
<正>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效率重要的一环.在我们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研究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怎样的提问能使教学效果更好.要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课堂提问方面有很大的技巧和方法,每一位教师都在教学实际中极力探索课堂提问.有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能"吹皱一池春水",而有的提问却毫无反应.如何使课堂提问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呢?本文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一下如何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  相似文献   

16.
程伟 《考试周刊》2010,(24):168-169
当前,在学校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很少提问题或根本提不出问题的现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现实的应试环境: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态度。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加强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问题意识。在恩品课教学中要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思品课的价值性,使学生想提问;要改进教学方式,增强思品课的趣味性,使学生乐提问;要加强师生情感交流,体现思品课的人文性。使学生能提问。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改形势下,"课堂提问"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主环节,本文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角度探讨了当前存在的问题,明确了相关原则,从主问题、辅问题、介质问题、问题层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学会提问",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提问法教学的重要方式,无疑是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但怎样提问,提什么样的问,少数教师的理解往往失之片面和肤浅了,以致提问过滥,满堂发问,学生疲于应答,所提问题也比较平庸;有的是学生明知而故问,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有的太浅,学生可以不假思索,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太深太离奇,学生苦思也不知其然;有的纯属枝节末叶,没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围绕引导学生提问介绍了高三生物学复习课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从而提高复习课有效性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20.
在数学课堂上,课堂提问贯穿着一整节课,随处可见,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途径。加强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既帮助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让教学过程精彩又融洽,又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思考方向,提高思考层次。在中学数学课堂上,有许多无效提问,有的老师一提出问题就急着让学生作答,对那些回答不出的学生,又没有好的办法去启发他的思路;有的老师提问太随意,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过于深奥,不利于学生思考。对于学生答案的评论,全由老师一人包办,忽视一些思路不同的学生,所以在课堂上,有些老师在提问后,无法得到学生的配合,导致课堂冷场,教学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