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洪亮 《考试周刊》2010,(23):30-31
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于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戏剧多由古代的宗教礼仪、巫术扮演、歌舞、伎艺演变而来,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有机组成的综合艺术。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八十年代崛起的探索戏剧是由来已久的话剧与戏曲整合运动的延伸。探索戏剧重视对民族古典戏曲传统的继承、吸收和利用,这首先表现在对戏曲艺术的精神内核——深刻雕镂民族生活、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这一根本特性的继承上,还表现在展示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着意诗化追求,富有民间性、通俗性、娱乐性上。探索戏剧对戏曲艺术形式方面的继承主要表现在:承认舞台的假定性本质,回归戏曲本性;继承戏曲的写意传统,使真正完全意义上的“写意话剧”亮相当代菊坛;继承戏曲原本就有的综合性特征,实现新的艺术综合。  相似文献   

3.
在文化交流和文化接受的过程中 ,由于“接受屏幕”的不同 ,经常发生文化误读现象 ,“话剧”这一称谓正是中国对于不同于自身戏剧特征的西方戏剧艺术的误读。从文化交流和文化接受的角度 ,探讨了中国早期话剧在对西方戏剧的接受中产生的种种误读现象 ,从而把握早期话剧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4.
田永生 《现代语文》2008,(12):60-61
戏剧冲突是戏剧的基础和核心元素,戏剧就是通过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表现人物个性,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作品主题,曹禺大师的《雷雨》在这方面堪称经典,四幕话剧在方寸舞台上,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前后三十年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现以教材中节选的第二幕为例,让我们体会中国的“莎士比亚”——曹禺先生是如何层层刻画人物之间矛盾冲突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十七年”时期的话剧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从文体结构形式这一新颖角度,对“十七年”的话剧文学态势进行了重新梳理,总结并归纳出了情节推进式文体结构、抒情式文体结构、人像展览式文体结构等三种独特而富有艺术魅力的文体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大量一手的文献资料,重点分析抗战时期前苏联戏剧理论、特别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巨大影响。艺术家们努力使之融入中国现代戏剧的舞台实践之中,这对于中国现代演剧体系的建立、对于中国话剧的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从中我们可以更深地理解中国现代话剧是如何在继承本民族文化血脉的基础之上,以一种"拿来主义"的精神积极吸收外来戏剧文化的优秀成果而逐步走向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7.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初中语文第五册附录对戏剧的定义是:戏剧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借助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这个定义是全面的。在西方,戏剧(drama)即指话剧。在我国,戏剧是话剧、歌剧、戏曲等的总称。戏剧按表现形式分类,可分为话剧、诗剧、歌剧、舞剧和戏曲。按内容性质分类,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按篇幅规模分类,可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按题材分类,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神话剧、科幻剧、童话剧和儿童剧等。…  相似文献   

8.
早期话剧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戏剧舞台上出现的一种“新剧”,又叫“文明戏”。对其是否移植艺术,20世纪90年代之前多有分歧,现在已基本趋于认同,早期话剧是与中国传统戏曲不同性质的西方戏剧形式在中国的移植。本文试图对各家的研究作一综述,对早期话剧的移植属性给予确认。  相似文献   

9.
挖掘和创造生活的诗意,对其进行富有诗意的阐释,是奥尼尔悲剧所努力追求的。强烈的情感注入、对隐藏在生活背后“神秘”的认识与表现、对人物身上梦幻色彩的诗意揭示以及富于象征意蕴的戏剧意象的运用,营造出诗一般的抒情氛围,使《旅程》这部现实主义的自传体悲剧,呈现出诗化的品格。  相似文献   

10.
论老舍《茶馆》的结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馆》是老舍戏剧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经典,被西方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的确,五六十年代的话剧作品如今绝大部分已经不能再演、不堪再读了,只有《茶馆》是个例外。从1957年创作至今,经历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两班人马的五次排演,其间除了非正常年代的政治因素干扰之外,人们对《茶馆》的热情一直有增无减,它也因此而成为经典荒芜时代遗留下来的唯一奇迹。当人们兴味盎然地品评《茶馆》作为艺术精品的淳厚之时,不得不赞叹老舍艺术构思的巧妙。在戏剧创作上,老舍认为“戏是人带出来的”,“写戏主要是写人,而不是只写哪件事…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比较与定性研究,认为古典抒情诗歌语言与一般语言分属不同编码系统的语言,古典抒情诗歌语言符号才是纯粹的文学符号,其中那类符形与所指结合,所指对象为物象的符号称为物象符号;它源于客观物理世界或虚拟世界,最早产生于《诗经》时代,通过想象或联想产生,通过社会的约定而具有生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它是一种意象符号:呈现的是一个具体的形象,蕴含着诗人主体寓意,并与诗人主体心理之间存在对应性关系;它又是一种文化符号:从起源伊始就具有文化特征,既反映时代的文化共性,又反映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北宋前期词在发展中深受地域文化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地域性不平衡的特点。北宋前三朝政治环境中对南方士人的歧视排斥,限制了南方词人的成长,词坛一度消沉萎顿。真宗后期和仁宗朝词坛开始勃兴,则与南方士子精英大量进入北宋政权和文坛密切相关。北宋前期,南方、北方词人作品风格总体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分野。随着北宋前期词人仕宦经历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人类诗性意识原生于一种天赋的诗性创造力,原始思维特性决定原始人类的感觉力、想象力和情感性,是最早的诗性元素.在人类艺术思维成熟之前,诗的情感、意念曾寄身舞、乐、图腾等原始艺术,诗的话语方式也因最早是宗教礼仪活动的祭祀颂祷言辞,而与歌、谣等专裁情感的有韵文体来源不同.诗的这一文化身份对理解诗何以被奉为儒家人格修养的起点颇有启发,诗也因此拥有了自己相对完整的艺术身份.  相似文献   

14.
鲁迅杂文"形象化"的基本文体特征是议论的"曲张力";逻辑判断同审美判断统一、使逻辑思维向形象思维转换融合是鲁迅杂文的基本思维方式;比喻、趣味、主情、言志、想象等玉成和强化了杂文的"诗"性;鲁迅杂文的主要美学风格是"力之美"、冷峻、凝重、含蓄等;语言同这些艺术追求相统一;与外国作家和同时代作家比较显示出鲁迅杂文的独特艺术价值;现代传媒和特殊的文化环境与杂文的文体、艺术特点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5.
"国学热"在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的兴起和发展,是和中国国家形象的再造结合在一起的。在这一过程中,"国学"本身的历史内涵被悬置起来,而以一种景观化的展示方式,被镶嵌在我们的政治外交和日常生活之中。然而,在国学一词的符号价值被各方充分使用的同时,期待中的中国形象出现了吊诡,想象中的认同平台慢慢被自身消解。对于国学热背后政治文化逻辑的考辨,将成为我们重新思考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主体性的起点。  相似文献   

16.
原本以民俗生活模式传播于村落空间的民间艺术,受制于传媒时代文化逻辑力量的召唤,衍生出新的传播方式,即成为一种奇特的媒介景观样式,并辐射出具有异域情调和遥远时光的审美想像。作为媒介景观的民间艺术,是置身于新的文化语境中的传统民间艺术对自身传播方式做出的调适,去除其原本作为特定族群生活样式的文化属性,以去生活、去语境的方式进行符号拼贴、重装和压缩,从而裂变为诉诸符号消费需求的媒介景观样式或消费意象,成为一种具有典型后现代文化特质的传媒消费文本,为处于现代性追求道路上的当下中国增添了一种大众审美文本。  相似文献   

17.
词作为中国文学中一种特殊的诗歌表现形式,传承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中尤为突出的当属中国传统的月亮文化。鉴于当今翻译界流行的"文化转向"趋势,本文在对中西方翻译理论进行综合对比的基础上,就如何更好地翻译词,尤其对如何保留与传播词中蕴涵的月亮文化进行了一番探讨。希望文中提出的观点有助于指导古词英译,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翻译尝试正确传达中国月亮文化的丰富内涵,从而最终达到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月亮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宣晓庆 《培训与研究》2008,25(10):25-26
希腊神话和传说是西方文学艺术的源头之一,是西方文化史上一个伟大的成就。那些千古流传的故事已浓缩成生动的比喻和成语,广泛融入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希腊神话既富有情趣又极其深刻,许多故事都寓意颇丰,发人深省,成为后世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包孕着不朽的现代性内涵。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希腊神话中当然也不例外。希腊神话中的爱情故事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人性情感的美的境界,一幅折射的世俗风情画,给现代人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情感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9.
论维柯的想象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柯的想象理论以“真理就是创造”的认识原则为前提,是对理性主义想象理论的坚持反对;他指出“共同意识”是原始社会认识的基础,认识的逻辑就是想象的逻辑,想象决定着原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想象就是本体。这一理论的意义不仅是在于继承了意大利人文主义偏好想象的传统,而且还在于它是二十世纪人类文化批判的先声。  相似文献   

20.
徐岸英 《海外英语》2012,(1):293-294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tea culture that has reflected Chinese culture for five thousand years should be presented in the tea packaging design by us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to propagat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lasting appeal.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research how to present the deep cultural inside information and oriental characteristics in packaging design,which can make entire world feel the depth and profound of Chinese culture whe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tea culture go into the international stage.More importantly,a particular packaging design could increase the merchandises’ attraction and concentrate people’s attention on th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