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模因论的主要观点是人类语言文化的传递是以基因般的模式传递,语言文化的传递存在着历时和共时层面,翻译作为共时的语言文化传递活动也必然存在着模因的传递机制。从模因理论来阐释翻译过程中语言文化模因的传递过程,发现原文中的文化和语言单元以模因方式存在;模因在译者的理解过程中把译者作为宿主进入译者的指示体系;译者将内化了的模因在表达过程依附在译文中;目标语读者在阅读译文过程中也潜意识被模因感染并在目标语言体系中横向感染其他语言使用者;在目标语中形成的新模因可以反向感染译者进而在原语中传播。  相似文献   

2.
从模因论视角看英语口语教学中的预制语块输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与语言关系密切.语言是模因的载体,模因本身靠语言复制和传播,语言本身就是模因,它可以在字、词、句乃至篇章层面上表现出来.预制语块是形式上具有固定性、语义上具有预制特征的多词结构,作为模因的一个表现层面,它的成功习得对于提高口语的流利表达、地道表达和创造性表达具有重要意义.语言模因的传播规律启示我们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强化预制语块概念,精心选择输入材料,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阅读口语结合,听力口语并举,使学生能创造性地使用习得的语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际.  相似文献   

3.
网络流行语的英译不是简单的语言层面意义的转换,而是要求译者能对原语和译语文化的信息进行准确把握。本文拟从模因论视角出发,结合流行语模因的传播过程,从全新的视角探讨流行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5,(1):108-113
翻译的过程就是模因传播的过程,作为模因综合体的源语文本,承载着源语作者的思想、理念和文化背景,译者是被模因感染的宿主,担当着转换和解码源语信息的角色。因此,英汉新词的翻译应遵循期望规范和专业规范,采用多元优化的翻译策略,在源语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建立恰当的关联,实现原信息的等值或等效传播。  相似文献   

5.
《嘉应学院学报》2016,(12):64-68
模因论为语言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习式讲话"英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在模因论视域下,从语言层面、文化层面、意识形态层面对"习式讲话"的官方权威英文翻译加以分析,研究发现权威译文因遵循了模因传播的规律,最大程度保留源语模因的本色,以高保真度传递并广泛传播,使中国文化、中国元素成为强势模因,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通过探讨,以期为涉及"习式讲话"内容的翻译及其他翻译活动提供借鉴与指导:以官方权威翻译模因为参照,不断充实语言模因储备,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6.
模因是新达尔文主义者Richard Dawkins提出的假设,用来解释人类文化进化的规律。模因与语言关系密切,学语言本身就是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二语习得环境中有符合模因条件的语言因子,将模因理论引入到二语习得研究中来是可行的。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第二语言信息作为语言模因进行复制和传播;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是第二语言作为模因输入(模仿复制)和输出(表达传输)的过程。因此,探讨第二语言模因的习得过程及二语模因理论的解释力可以弥补普遍语法理论在解释第二语言习得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6,(96):73-74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该理论认为,模因是文化传播单位,也可以说是复制模仿单位。模因论揭示了语言发展的规律,而语言模因,作为模因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的复制、传播为丰富人类的语言提供方便、快捷的途径,也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语言中任何字、词、句、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模因。本文依据模因论这一理论,着重探讨该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认为该理论对听说及写作教学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理查德.道金斯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模因"这一概念。作为文化基因,模因靠复制、传播得以生存。语言本身也可能成为模因,写作是一个学习者对所学语言的字、词、句、篇章的综合考量,恰巧是模因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对外语写作教学将会有很大启示。  相似文献   

9.
模因论揭示了文化演变的原理。语言模因成为语言文化传播的手段,也为二语习得方法提供了新视角。赵元任先生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来源于他的亲身教学经验。他强调教学过程中要使语言学习者与所学的语言本身亲密接触;多听、多读、多背;他认为,语言是一套习惯;学习一门外语就是培养发音、语法和词汇的新习惯。从模因论的观点来看待对外汉语教学,外国学生的汉语习得过程就是口语模因、语法模因、词汇模因等的模仿同化、记忆然后表达传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文章试图从模因论的角度探索语码转换对文化传播和语言发展产生的影响。校园中的语码转换的实例可以归为三类:汉英语码转换、普通话-方言语码转换、网络语码转换。在分析这些实例的基础上。又提出语码转换也是一种模因;语码转换中存在着文化模因、语言模因和信息模因。研究语码转换中的模因现象会增加人们对词语语法功能转变的认识。并引起人们对语码转换对文化传播和语言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1.
微格教学是职前英语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创造性模仿优秀英语教师教学的过程,这与模因论中模因的模仿特征构成契合。在开展英语微格教学中,充分利用语言教学模因复合体,包括“教态模因”、“课堂用语模因”、“板书模因”、“教学设计模因”以及“课堂组织模因”等,遵循模因复制的过程即同化、记忆、表达与传输等四个阶段,能有效提高职前英语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语言教学技能以及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与语言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学语言本身就是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规律不仅大大丰富了人类的语言宝库,揭示了人类语言发展的规律,而且也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模因论(Memetics)解释了语言发展的规律,同样,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对语言学习有一定的启示.模因分为基因型模因和表现型模因,这两种模因都能运用于语言教学中,尤其是英语写作教学.  相似文献   

14.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模因寓于语言之中,依靠语言来复制、传播,何自然称之为"语言模因"。本文针对语用学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从语用角度看语言的模因现象,激发英语语用学习的动机,并全方位、多角度提出了学习语用语言模因现象的方法和具体化策略。  相似文献   

15.
模因论认为模因的生命周期可划分为同化、记忆、表达、传输四个阶段,并且成功的模因具有保真度、多产性和长久性三个特点。对于企业网站翻译来说,其实质就是把原语网站模因转换为译语网站模因,并把它们顺利传达给国外客户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所涉及的网站模因有显性模因和隐性模因之分,从企业网站功能的角度出发,显性模因的翻译质量评估应该遵循准确、简洁、灵活的原则,隐性模因则要力求规范、重点突出、美观。  相似文献   

16.
流行语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其经过构式化,以构式流行语形式进入到语言体系中。流行语构式化的主要机制是模因,模因指文化基因,它因模仿传播而生存。人类社会的主流文化、时代思潮、特殊表达等信息构成潜势模因,是流行语形成的首要因素。这些潜势模因在语言信息加工过程中通过模因触发机制形成强势模因,进入语言网络体系,网络节点之间的联系呈自然的类型层级关系,其语言信息的复制和传播呈梯度演化。流行语在复制传播过程中由句群组成类构式,即体现构式化的概括本质,也体现出构式化的图式性、能产性和词汇组构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熟语,作为一个单位使用的,意义不能从其独立的组成部分得出的一种表达法,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及谚语。模因是文化信息单位,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语言传播的过程就是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着重分析模因的本质、类型及其特点,解剖了熟语在语言模因视角下的复制、传播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一句顶一万句》中,句式“不是A,而是B”的重复运用体现了语言模因的特点,但这种句式模因的复制、传播并不是完全常规的,往往伴随一些模因变体的出现。语言模因“不是A,而是B”的复制传播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因形式:基因型模因、表现型模因和基因表现型。这些模因句式往往能产生预期与反预期效果、零度语言、拧巴与“绕”等特殊的修辞效果,同时这些变体模因也能让读者感悟到另类的生存哲学。  相似文献   

19.
网络语言是网民在网络社区通用的一种语言变体。模因论是阐释语言现象的新理论。语言是模因的载体之一,模因也被寓于语言之中。以模因论为视角,通过某一谐音模因进行构造、借用外来语言模因仿造、直接使用某一方言模因进行构造、缩略模因进行构造网络词;用标点符号的“超常”书写,忽略大小写规则;以固定句式去诠释不同的内容解读网络语言的变异,为研究网络语言创新了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