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科举制度的核心要义是考试选官,近现代西方国家吸收了科举制度中的考试任职因素建立起文官制度。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主要以近现代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又继承了科举制度的某些因子建立起来。由于民国中期以后的文官制度体现出一种专制与民主的混合物特征,因而其制度运作的效果显示为:民国文官制度期望以考试实现两官分途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而通过考试选官维护社会稳定则达到了目的。  相似文献   

2.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具有主导地位的选官制度。其肇始于隋朝 ,确立于唐朝 ① ,历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 ,其间虽有中落偃伏 ,却一直沿用不废 ,日趋完备、精细 ,具有很大的合理性。“所谓科举制度 ,就是按照不同的科目通过考试来选取人才的考试制度”② 。与以前的选官制度 (如察举制度、征辟制度、九品中正制 )相比 ,考试虽非科举制度首创 ,但是在选官途径上 ,科举制度一改过去以官吏推荐为选举的主要途径之做法 ,首创“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平民自愿报名参加官府考试 ,通过考试获得受选资格 ,充分体现其平等、…  相似文献   

3.
最近读了金滢坤先生的《中晚唐至五代科举与社会变迁》一书(人民出版社,2009年),颇觉该书是近年来中国科举制度研究中的一部力作。《中晚唐至五代科举与社会变迁》一书的出版,反映了我国学术界对科举制度的研究更加细致深入。正如韩?先生为本书所作序言,"表明科举制的研究正在  相似文献   

4.
承隋启宋的唐代科举制度的确立与完善,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通过对唐代科举制度的缘起与特点的分析与归纳,得出唐代科举制度的有功之论:为下层知识分子开辟了广阔的仕途,推动了唐代文学艺术的空前发展,对社会政治和社会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一种公共制度,唐代科举制度对世界政治制度、文教制度与社会心理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举制度自隋发端,终止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实行的重要选官制度。这个制度实施一千多年来,对中国的政治走向、社会格局乃至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科举制度产生后的一千多年中不断有变化,隋唐和明清就是我国科举制度产生、发展变化的两个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6.
贪污腐败问题与选官制度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夏商周.世卿世禄制度;春秋战国,客卿制度;秦,皇帝直接任免;两汉,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至清,科举制.虽然这些制度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弊端.而且,它们也没有解决腐败问题.但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对当代廉政文化的建设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特别是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度作为我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选官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及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日本自公元630年开始派遣遣唐使以来,积极吸收中国文化,在“大化改新”之后,积极仿效中国,颁布一系列法典,积极引进中国的律令制度,实行了与唐制基本相同的贡举制。比较分析中、日两国这种选官制度对中国现在的公务员制度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两税法是五代时期的基本赋役制度。五代的两税征收制度与唐时的两税法相较,产生了诸多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适应了五代战乱频仍的时代特征,同时也为宋初乃至后代的赋役制度提供了依据。本文对五代两税的征收对象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选官制度史上的一次创举。在屡经更迭的中国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度以其"选士公平"的特点得以发展和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成为历代统治者选拔官员的重要手段,并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两税法是五代时期的基本赋役制度。五代的两税征收制度与唐时的两税法相较,产生了诸多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适应了五代战乱频仍的时代特征,同时也为宋初乃至后代的赋役制度提供了依据。本文对五代两税的征收对象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1.
科举制度的盛行及其造成的文化风尚对唐代小说的繁荣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科举行卷之风导致唐代小说的兴起;科举制度的盛行给唐代小说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素材;科举制度造成的读书士子人群构成唐代小说作家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制度造就的重文尚辞的文化风尚推动了小说的成熟。  相似文献   

12.
唐代制举是皇帝亲诏临时设置的唯策取士的制度,经历了沿袭传统的问对口试到定型为分科笔试的演变过程,于高宗显庆时完全纳入科举取士体制。《唐会要》有关制举的记载,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制举年代、科目和登科者三个要素,对于了解唐代制举主要科目的设置情况和考试结果,最为直观可据。唐代制举考试的方式,有别于科举取士的其他考试,突现了选拔非常人才的广泛性和特殊性。唐代制举既是整个科举取士体制的一部分,又自成相对独立的系统,皇帝亲临主考、唯令试策和举选合一,乃是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我国考试制度最早在西周实行,经历史的演变不断发展。周代选士制、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官人制是考试制度的起源阶段。隋唐开始实行科举考试。科举考试是我国考试制度的重大发展,它对我国化有重要的影响。科举考试的根本是考试选士,培养了大批人才,成为学校教育的指挥棒。古代考试制度对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繁荣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公正是贯穿科举考试中的一条红线。科举考试对官宦庶民一视同仁,从考场专门设置、糊名誊录、双重定等第、别头试和锁厅试等方法的采用,都力图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实现向上社会流动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公平竞争、择优录取是科举制得以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科举制度使封建社会通过选纳社会精英进入政治权力中心而不时迸发出活力。  相似文献   

15.
清朝是由满族建立起来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既延续了明朝的科举制度,又结束了科举制度。清代北京的科举制度大致和明朝相同,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即对八旗,特别是满族八旗和蒙古八旗尤其关照。在顺天府乡试名额中,人数很少的满族却和人数众多的汉族相等,而且考试要求很低。鉴于顺天府的特殊地位,顺天府乡试第一场试题由皇帝钦定,后两场试题也要经皇帝同意,顺治和乾隆甚至亲自规定顺天府乡试生员取中名额。清朝北京的科举考试虽然培养了一批人才,但由于科举制度的僵化,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随着清廷废除科举制度诏令的颁布,其被最终废止。  相似文献   

16.
甘怀真 《考试研究》2010,(2):108-116
科举制度影响中国以至东亚社会甚巨,历来论者多矣。本文则重点讨论科举制与社会公平概念的关系。以明清为典范的科举制度的特色是“外部评鉴”、“客观量化”。弥封、八股文都反映了这种制度的原理。这种制度的原理反映了宋以后中国政治社会的结构及其权力关系。与这种宋以后的科举制度对照的是唐代的科举制度。本文也将着重讨论这个时期科举制度中的“文章干谒”制度,以探讨另一种公平的原理。本文也说明这种公平的原理与当时的中国古代士族社会的关系。这两种公平制度的对比,或许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日本不接受科举制度,而归因于不同的社会结构。最后,科举作为东亚的重要文化遗产,仍深刻影响中国社会对于公平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历史进程中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但是久而久之积弊难返。由于这一制度的任何更改都势必牵涉众多乃至一代人的利益,因此多年来议论归议论,执行归执行,人人都说科举制度摧残人才,不利于选拔人才,可是人人也都在这条,艮难的道路上跋涉。到了1898年夏天,由于政治变革的急剧发展.废除以八股取士为主要内容的科举制度也就自然地提到了政治日程。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坚决主张彻底废除科举考试制度,甚至建议光绪皇帝不惜采取某些非常规的政治手段。在维新势力的鼓吹和支持下,光绪帝冒然宣布废科举,然而由此却引发了一场空前的辨难和新旧势力的急剧冲突,最后清廷只好采取变通的办法从废科举的既定政策退回到改科举。  相似文献   

18.
清代武举考试是清代科举制度与科举取士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清代自身民族特性的写照和反映。清代武举考试在嘉庆帝以前不但将文试与武试分开来进行,而且也比较重视文试的功能。武举中对各级考官的设置参照文举进行,在考试级别中也设有殿试一项,同时采取了复试的办法以搜罗人才,并借此严肃考风考纪。清代八旗宗室内部的官学与举业也同样以其民族性而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科举,八旗内部无论是文试还是武试均恪守“祖制”,时刻保持本民族的尚武传统。就科举考试而言,清代武举与八旗官学和八旗科举形成了一种天然的联系,它构成了清代科举文化与政治文化的时代特点与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体现了公平公正,与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着一致的目标追求,都成为其时政治统治权威性和合法性的重要标尺。但目前的高考又与古代的科举制度有诸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不再像科举那样仅是选拔官员的考试,而成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入门考试,但高中生经高考进入大学也不是人才成长的唯一途径。因此,在对待高考及其改革这一重大问题上,我们一方面必须维护高考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则应该理性地对待高考,去除一些过度看重高考的观念和行为。  相似文献   

20.
科举制度是继世袭和察举之后相对更加公平合理的一种制度,它在中国历史上做出过多方面的积极贡献,同时也产生了深远的消极影响。认真分析科举制度的合理性及其弊端对今天的高考改革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建立和完善多维、灵活、民主的考试和招生体制,从而推进我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