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法治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法治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形式之一,也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题中之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基因、政治与法理的理论依循、培育时代新人的现实考量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法治教育的历史、理论与实践逻辑。一般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法治教育可以发挥稳定功能、调适功能和认知功能。管理机制功能偏差、课程建设供需失衡、实践活动协同乏力、网络环境创设不足构成不同程度的融入困境。由此,通过制度规范与法治理念协调统一、课程思政与法治教育协同并行、教育场域与法治实践有机联动、网络媒介与法治话语融通共建,积极推动管理机制汇合、教学体系融合、实践活动聚合、网络空间嵌合,最终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法治教育这一进程的实效性、全面性和规范性。  相似文献   

2.
<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论断,对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有着重要意义,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民族地区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形成了诸多可行方案和地方经验。但各地在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践未能有效衔接、缺乏多学科协同推进、未能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等。为顺应新形势新发展,民族地区学校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过程中,应依据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规律,结合地方特色,开展具有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强化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和认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3.
民族事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民族事务治理主体关系现代化既是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缩影,也是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动力。立足于中国民族事务治理实践,民族事务治理主体关系现代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围绕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方向,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为根本目标,国家权力机构与各类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主体结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关系格局的进程。中国民族事务治理主体关系现代化吸收了多元主体协作治理的优势,但摒弃了西方治理理论“去中心化”“去国家化”的理念,与西方治理理论强调政府与非政府、公共与私人的二元对立与分离存在根本不同。党的领导、政府的统筹和组织,在构建稳定有序和谐高效的民族事务治理主体关系中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民族事务治理主体关系现代化对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强调,为增进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民族高校现有课程体系的改革,应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首先,要解决“在哪讲”的问题,应在教学实践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中国史、民族学等人文社科类基础课程,也可因势利导融入理工类课程,实现课程全覆盖。其次,要解决“讲什么”的问题,无论在课程中如何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其基础和前提都是要讲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这又涉及“怎么讲”的问题,需融合多个学科多种方法将问题讲通讲透,以此来推动课程体系的自我更新与变革。最后,在现有基础上,顺应全面依法治国的趋势,积极探索“民族与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专门化课程开发,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通识与法学专业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树立正确信念同时,学会运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政策去分析解决民族事务,从而在理念、知识和技能等各层面构筑各族学生共有的精神家园,完成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是增强中华民族团结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高校作为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重要阵地,在国家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探究西南地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可知目前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基本国情的认知情况较好,但部分高校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活动方式、宣传推广、趣味性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现存问题,强化新媒体宣传培育路径,促进各民族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作用,采取多渠道、多形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活动,切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王晓荣 《甘肃教育》2022,(16):21-24
在中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必然要求,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事关青少年和儿童健康成长,事关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民族地区中小学更应该持续精准施策,积极作为,扛起时代责任,稳步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培养“强国一代”的中心任务,在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体现担当。文章通过总结临潭县陈旗中心小学教育管理与实践经验,为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是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工程,是民族地区教育工作的重点。学校教育是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东北地区结合民族教育工作实际,从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多方面,积极探索中小学校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实践路径,取得一些经验,为推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各民族深化身份认同、维系情感纽带、强化利益关系的坚实思想基础,更是维护国家和平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源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绝非无根无蒂,而是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与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其提供了深层次内涵滋养与精神激励,马克思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以及根植于中国实践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方向指引。唯有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理论基础以及置于中华民族“自在”“自觉”“自为”发展阶段中探讨其历史逻辑,才能对其有根源性认识和深层次认同,为新征程中更好地推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党的民族工作实践夯实基础条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民族力量。  相似文献   

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一项具有战略高度和现实旨趣的理论命题与伟大构想。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中,它在科学把握“民族”一般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理论创新、历史经验、实践创造和独特优势融入其中,不但批判性地重塑了现代民族观念,而且在延续历史和融通时代的基础上,以“共同性”为核心价值推进中国各民族展开广泛深刻的交流交往交融,成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实践基础。这一“建构性民族观”,直接指向人类社会向“真正的共同体”过渡中的必然过程和价值定位,不但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也为破解全球性的民族事务治理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把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智慧、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深层思维结构,历史性地实现了“两个结合”,开创了现代化的中国殊相。在不断推进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从共同体维度自觉建构了具体的现代化方案,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生命共同体和社会治理共同体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既以民族话语、民族思维和民族实践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又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真面相。中国式现代化与三种共同体的耦合,不仅为共产党人实现新时代奋斗目标探寻到科学路径,又为其他国家迈入现代化提供有益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高度契合,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思政课”理念落地落实,促进课程教学讲深讲透讲活。在实践教学中,要突出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找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三个着力点,通过理念创新、内容创新、评价创新,推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2.
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中都载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规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党规国法衔接融通是促进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推进中华民族整体性伟大复兴的需要。实现党规国法衔接融通仍面临着党内法规细化不够、国家法律保障不足、党规国法制度衔接不畅的问题,可通过推进党内法规建设、完善国家法律体系、提升党规国法制度衔接融通性等路径,来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与党规国法相互促进相互保障的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为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立足新时代,文章探讨内蒙古自治区如何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们要始终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工作主线,加快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在各族师生心灵深处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需全面落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增强其中华民族身份认同、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强化中华民族复兴大任。为此,民族地区应探索构建结构化的课程体系、造就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创设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打造前沿性的教育实验等策略路径,从而为民族地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助力。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推普是民族工作和民族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民族教育发展的平衡性与充分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新时期民族教育要担当时代使命,以推普为抓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社会基础,为促进民族团结建立情感纽带,为经济发展创造内生动力,为发展民族文化拓展空间。在实践层面,要加强民族地区师资培养的针对性,稳步推进跨民族编班模式,开发和使用好国家统编教材,与时俱进地发展语言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6.
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进”是民族地区高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新举措,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新路径,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探索,也是自觉运用和拓展“三进”理念的新尝试。组织编写国家层面的教材、具有融入式特点的教材、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材以及相关地方教材与校本教材是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的路径;确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堂教学目标,强化与培育教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设置专题课程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是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课堂”的路径;认真学习贯彻相关重要论述和政策文件,树立思想观念,涵养情感体验,形成坚定信仰是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头脑”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学校作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本文通过分析和探究民族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现状问题和路径方法,强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和认识,为民族学校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走深走实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以华夏为核心的五方民族格局、“大一统”理论等思想渊源的共同影响下而不断形成发展的,近代自觉民族实体的出现,则推动了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兴起。纵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的历史进程,其中体现着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反映出鲜明的民族文化心理与价值取向。在汲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作用,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当前培育和加强民族认同感、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实践原则。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于1941年9月创建延安民族学院,开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早期探索。延安民族学院的创建有着多维的时代因缘,既是因应中华民族共同体危机的时代要求,也有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的重要指引,更是民族干部教育转型的迫切需要。办学实践中,延安民族学院从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体系、融入边疆地区的实践育人模式、营造各民族深度交融的校园氛围以及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保障措施等方面初步构建了以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的多维育人路径,造就了一批具有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民族优秀人才。延安民族学院的创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自发走向自觉的重要标志,从根本上区别于近代以来晚清政府、民国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举办的各类民族学校,体现了时代因缘、实践路径与历史价值的有机统一,对当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也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已经开启新征程,将奋力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法治建设需要依赖法治文化的传播,而法治文化的普及离不开法律语言的运用和实践。在互联网+时代,国际交流日益深入,全民参与法治建设,法律语言面临着重重挑战,因此新时代法律语言研究和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面向国内国际发展趋势,多方借智借力,让法律语言在法治实践过程中满足人民需要且经得住人民的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