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时期是五帝时代(龙山时代),各地区各族是在炎黄大联盟领导之下向文明誓渡的: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夏王朝是统一的拥有主权、领土和人民的国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特点是多源一体和统一王朝式,这或可称为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从起源到初步形成的时期,融汇了许多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形成了以黄帝族为中心的部落集团,在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又历经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凝聚,到秦汉时期方初步形成。“天下一家”局面的出现,也正是天下邦国、部落“国家认同”的结果。在上古中国的历史发展中,自“中心权力”出现以降,直到周代臻至完善的“服”制,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制度保证。“服”制展现了中心权力和中央王朝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国家认同”包括了对于中心权力和对于夏商周三代王朝的认可与服从,这是诸氏族、部落列为中华民族成员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研究中,礼制十分重要。分封制是周代重要的礼制之一,也是三代国家成熟性的代表制度。如若追溯中国古代的国家文明起源,要追溯及氏族部落的形成分化重组和赐姓命氏制度等,这都与周代分封制之前的早期分封具有密切联系。如何把部落氏族制下众多分立的、大小强弱相悬的部落邦族,改造为周代五等爵制那样统一集中的等级制诸侯封国体制,是早期分封出现以来始终在追求的目标。对中国古代国家文明起源的探索,就包括在对早期分封的剖析观察中。所谓普遍原理及酋邦等概念,都只能作这种研究的参考。真正要解决中国古代的国家文明起源问题,还必须到中国古代所传下、与所谓封建、分封等相关的概念或文献记载中去钩稽考索,才能取得切实的答案。  相似文献   

4.
元老院,拉丁文作senatus,由senex(长者)一词衍化而来。古典传统把元老院的起源追溯到罗慕路斯,他任命100名“父老”(patres),组成元老院,辅佐“王”(rex)统治。近代一些学者不承认元老院由“王”任命,认为元老院是以代议制原则为基础,由每个氏族选派代表产生的。也有一些研究者干脆否认所谓“伊达拉里亚王朝”之前罗马元老院的存在。元老院的起源与国家形成、王政时代和所谓伊达拉里亚征服等问题缠绕在一起,至今尚未理出头绪。无论如何,在我们看来,即使存在过一个伊达拉里亚王朝,即使罗马因这一王朝始有国家,考虑到罗马氏族社会的发展情况和后来的政治沿革,我们可以认为,罗马元老院最初具有  相似文献   

5.
从共时层面来看,"足"和"脚"的所指实体具有同一性,但"手足"和"手脚"的语义内涵却并不完全一致,这与两词在历时层面中的语义演变休戚相关。具体来看,"手脚"和"手足"最初凝固成词时的词汇意义都是用以表示"举动、动作",但语义的进一步抽象则是沿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展开的,这可以归因于二词语义联想机制的不同。此外,认知因素、参构语素的感情色彩以及所在结构的构式意义等都会在"手足"和"手脚"语义演变过程中发挥作用,从而形成二者在部分义项上的迥然有别。  相似文献   

6.
中国     
《家教世界》2013,(19):48
今天的中国人,在解释"中国"时都会简洁而正确地回答":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当我们进一步了解时发现,"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周代文献中。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它的含义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最早的时候",中国"所指的范围比较狭小,主要指京师,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国家首都,或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一词由历史悠久的"中华"和近世才出现的"民族"两词合成的。据学者考证,"中华"一词,大约在晋代已出现,与"中国"一词一样是个多义词,论地区是指中原,扩而大之及于王朝直接管辖的郡县地区;论民族主要是汉人;论文化是指中原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作者提出的"中国文明本土起源说"认为中国文明的起源为本土的龙山文化即所谓的东夷,从城邦起源与文字起源的比较文明角度论证了,中国东部城邦与古代陶文是中国文明建立的标志。考察了东部古代帝王的西迁过程,指出陶文成为甲骨文字的前身,为争论已久的中国文明起源讨论提出了新的证据与说法。  相似文献   

9.
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世袭制的、政权和族权牢固结合的、崇尚礼制的、相对统一的中央王权的形成,是夏王朝即我国古代国家政权出现的五个基本特征和主要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国家政权,也是我国正式进入文明时代的开端。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古代奴隶制文明孕育于青铜时代。约公元前二十二世纪夏国家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奴隶制文明的形成,商和西周王朝是奴隶制文明完善与发展时期,春秋时代为奴隶制文明向封建社会文明过渡时期。由于我国古代文明是在四周具有自然屏障的地理环境中,以中原地区为基础形  相似文献   

11.
综合考察文明要素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心与发祥地。伏羲以其超人的智慧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伏羲文化时期文明因素如城址、铜器、文字的出现 ,为解决中原文明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据此推测中原文明起源已有 6千年历史 ,“炎黄”子孙应改为“羲黄”子孙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亚洲主义"(Asianism)无疑占有一席之地。近代中国人对日本"亚洲主义"的反应表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建设的思想凭依的不单纯是民族、领土、主权等民族主义或国民主义的意识形态,还有种族、文明、地域、道德(公理、王道)等超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民族主义并不是缔造近代国家的唯一的意识形态要素。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从民族主义的"想像"(fiction)和"本原"(origin)两个维度重新审视在帝国主义时代中国的近代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文章在继承了众多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将重点考察近代中国语境里的亚洲主义话语,试图对亚洲主义与中国的近代性的关系作一概观。  相似文献   

13.
三礼中"兴"字共出现386次,大部分"兴"字都与礼仪有关. "兴"字本义很可能是原始宗教当中一个特定的仪式表演活动, 进而在此基础上演变为一种仪式动作类名而运用于礼仪场合. 周代礼乐文明是"兴"之实践的演绎、呈现场所. 孔子诗之兴的理论采获背景是礼乐文化中的乐语之兴亦即"言之兴".三礼系统中的"仪之兴"前接"兴"之仪式属性,后续孔子诗之兴,是诗"兴"理论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为"兴"塑成为中国古典诗学核心范畴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国际汉学界有"三个意义世界"之说,其中的"第三意义世界"是指既无血缘又未必有婚姻关系,但却和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的世界各阶层人士。在提升中国文化软势力这个话题上,学术界对于"第一意义世界"(由广义的汉人所组成的社会)和"第二意义世界"(散布并侨居于世界各地的"华人社会")的作用,已经做了相当深入的研究,但对于"第三意义世界"的作用,却较少有人提及。其实,从这个视角,人们会发现,所谓"第三意义世界"在提升中国文化软势力、扩大其国际影响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他们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对中国文化的欣赏、热爱、模仿和践行,比起任何宣传,效果都要好得多;更为难得的是,他们的活动,会对所在地的主流社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会更有效地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中国应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想方设法,培育第三意义世界力量,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以努力提升和扩大中国文化软势力的国际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的门第观根深蒂固,是一种长期的文化心理积淀。从社会体制的角度来分析,将门第出身量化为评判人的标准始于魏晋时期的九品官人法;从文化成因、文化心理的角度来分析,中国人的门第观在远古感生神话中就已有表露。因此可以说:远古感生神话是中国门第观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6.
学界最近关于“中国哲学合法与否”的争论似乎总和“中国(古代)有无哲学”纠缠在一起,事实上,两者之间并无必然之关联,对后者的回答取决我们对“哲学是什么?”的理解和界定,而前者的根据则在于近代以降中西思想文化交汇这个特定的历史语境。否认中国(古代)有“哲学”并非一定就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者,也许恰恰相反,言之凿凿地肯定中国(古代)有“哲学”者倒很有可能落入“西方文化中心”的窠臼。如果我们说中国有哲学,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个实然的、既成的东西,而是一个应然的、生成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将“语文素养”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及其界说置于2001年《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的知识与认知过程两维目标分类框架中考察,并将它们与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相对照,结果表明,前者的依据是“语感论”,在回答语文课教什么和怎么教方面仍需进一步探讨;后者与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学习理论大方向一致,但需要与时俱进,并深入研究语文课怎么教的问题。新近小学语文教材编者提出“语文要素”概念,并努力“构建语文能力发展训练体系”。这是小学语文教育指导思想对叶圣陶的“知识—训练—技能”路线的回归;但若向其中注入知识与认知过程两维目标分类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学习分类理论,则能更科学、有效地解决语文课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 ,分析其产生及发展 ,提出了“传统”这一概念并非纯粹是指陈旧、过时的东西 ,它不是静态的理念 ,而是动态的现实 ,从而导出了中国现代特色文化绝非星外来客 ,也不是空中楼阁 ,而是渊源于传统又超越传统的先进文化 ,由此而来进一步指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正是了中国现代特色文化 ,而且随着地球村的形成 ,它将对地球村的村民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随着中国新史学的出现,中国的史学研究开始立足于现世,史学研究开始“现代化”的研究尝试。但早期的现代化研究明显受到清末“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使得在研究过程中对“西化”和“近代化”、“现代化”这些概念的模糊和混淆,甚至是不同概念的误用。随着学者们对现代化研究的日益深入,在概念上的问题有所减少,但仍然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的众多神仙戏剧,往往选择东海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表现重心,体现了比较浓厚的"东海情结",这既源于上古两大神话系统的演变、古人蒙昧的地理认识和传统的方位观念等原因所造成的东海的特殊地位,更来自于"东海"给予人们情感与心理需要的满足,其中,主要是满足了人们的升仙梦、富贵温柔梦和英雄梦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