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可以"在<春秋左传>中宜分为两种情况助动词"可以1"和结构松散的两个词"可以2".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认为,助动词"可以1"在<春秋左传>中处于绝对优势,"可以2"并非"可以1"的渊源.  相似文献   

2.
<高级英语>第二册第十一课注释9中将"east wind"解释为"万物苏复的春风",但无论是从英国地理环境,英国文学作品例证,还是该文作者本意来看,"东风"应被解释为"凛冽的冬风".  相似文献   

3.
在<折断的翅膀>中,"我"与萨勒玛*克拉玛的人格特征,是作者潜意识中"自恋情结"的产物;"我"与萨勒玛*克拉玛的爱情观,则代表了作者主体人格的分裂,从另一层面上体现了纪伯伦人格结构中的"自恋情结";而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死亡"场景中,纪伯伦潜意识中的"自恋情结"则在变形和升华中进入涅 .  相似文献   

4.
<马氏文通>中的"读”是一种"中西合壁”体,其"西”的内涵在于"起语两词”的结构形式和"记时、记处、记容”时附起词、语词的语法功用;其"中”的内涵是"辞气"以及与之相关的"读先乎句".<马氏文通>中关于"读"的种种论述体现了"中西兼顾"的推演思路.通观<马氏文通>中关于"读"的内涵及其推演思路,"中西合壁"呈"西"主"中"次的态势.  相似文献   

5.
<诗经>的比兴手法是我国诗歌及其他文学艺术创作的传统方法之一."比兴”之法被视为"诗学之正源,法度之准则”,五千年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极大地影响着后世的文学作品的创作."比兴”是意境美的载体,没有"比兴”就形成不了诗歌的意境美.意境美的体现,滥觞于<诗经>.<诗经>中"比兴”之法的运用使其以有限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创造了诗歌"意”与"境”的完美统一.随着文学创作的发展,意境美已成为衡量文学作品高下的美学标准之一.学习研究和继承发展<诗经>中那些亘古常新的创作方法,更好地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服务,同时从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诗经>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的美学特征     
从孔乙己两次出场的肖像描写分析了<孔乙己>"白描入骨"的美学特征;从众人笑孔乙己和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两个细节分析了<孔乙己>"细节摹神"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lt;语文课程标准&gt;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和探索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要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可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自说、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型阅读.……  相似文献   

8.
论师生"平等对话"的阻力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还有-段路要走.本文分析了造成师生"平等对话"困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9.
开放教育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变"教师主体"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根据电大成人学生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如何搞好<电大英语>课程辅导总结了自己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一个"长"字的读音.  相似文献   

11.
外语学生解决了基本的语言困难以后,还可能在阅读理解上面临一些隐性困难,包括在搭建理解框架的过程中由于背景的模糊和价值观的冲突而造成的干扰。实证研究通过对比中国学生和英语本族语读者对一篇阅读材料及其相关问卷的反馈之研究,显示了在理解框架的构建过程中由于跨文化因素而产生的差别,以及中国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发现了他们在搭建理解框架时的困难,分析产生模糊感和距离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作者认为,在非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中,应引入文体学知识和常规关系模式.精读课中的"读"不仅仅是读懂课文,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还应重视阅读欣赏能力和常规关系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学界,"失语"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与"失语症"相等同的概念,但事实是否如此呢?如果对"失语"进行仔细的文本细读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在当代语境中它至少包含六种涵义,它与时下盛行的中国文论"失语症"说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与此同时,对当代中国文论的身份归属问题我们也能有一个明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一)文学阅读的目的 关于文学的创作和欣赏,刘勰在《文心雕龙&#183;知音》中有这样的认识:“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基面,觇文辄见其心。”在文学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在观察、体验生活基础上,总是先有情感、思想的酝酿,然后用言辞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有“诗缘情而绮靡”的说法。  相似文献   

15.
(一)文学阅读的目的 关于文学的创作和欣赏,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有这样的认识:"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基面,觇文辄见其心."在文学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在观察、体验生活基础上,总是先有情感、思想的酝酿,然后用言辞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有"诗缘情而绮靡"的说法.艺术的创作总是源于艺术家对人生、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理解,是艺术家个体经验的艺术表述.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  相似文献   

16.
杨海燕 《成才之路》2020,(1):106-10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逐渐加快,语文阅读教学涌现出许多崭新的教学思路,创造出许多新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并进行深度感悟和领会。文章针对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四读代讲”中的“品读”展开论述,阐述“四读代讲”的基本含义,分析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提出语文阅读中“品读”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7.
19、20世纪以来西方文论实现了两次历史性转移,即从专门研究作者为主转到专注于文本,近几十年又转向以研究读者为主。西方文论史的变迁对文学阅读的影响是巨大的。“正读”和“误读”作为文学阅读过程中的两种主要的阅读方式,“正读”考察的中心是作者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误读”强调读者能动性,是一种创造性的文学阅读,它追求对文本意义的转换引申。“曲解”是“误读”极端化的方式,是背离文本客体属性的不合理解读。  相似文献   

18.
《文选》所收哀伤赋.除《长门赋》外,都是魏晋六朝时赋的代表作,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重“情”是哀伤赋的重要特点。可以从个性化、哀伤赋文本、咏物赋的比较和赋的转变四个方面来认识哀伤赋的主情特点。  相似文献   

19.
人们通常把语言学习分为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其中阅读是学生获取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中的"what-why-how"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图式理论(schematheory)在EFL阅读教学中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从分析学生认知心理为出发点,通过阅读前(pre-reading)的图式激活、阅读中(while-reading)的图式例示和阅读后(post-reading)的图式巩固三阶段探讨由“what-why-how”引导的逐层获取文章信息的整体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