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文学主体性”理论的立足点是人道主义精神,强调在文学活动中要将人当作人,要重视主体的能动性,文学当表现人的精神世界。“文学主体性”理论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刘再复试图通过构建主体性理论体系以对抗过去重客体的客观反映论,对抗长期以来存在的机械反映论。  相似文献   

2.
文学主体性理论的人学向度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学主体论的根本性蕴涵在于对个体主体性的确证和伸张。其建构的人学向度是明显的。在特定层面上说,文学主体论体现的就是刘再复的人学思想观。历史地看,它是一种关于"人的现代化"设计的较为积极的现代性方案;但同时,这一理论在人学问题的思考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主体性是流动的、多样的。当前,我们应该致力于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这一目的论视野中的人的主体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李泽厚的主体性包含好几层意思:第一是康德所赋予的意思;第二是类的主体;第三是在实践基础的主体;第四是主体性是历史的成果。这为刘再复的主体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刘再复将李泽厚的主体论通俗化,并应用于文学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概括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的内涵,结合它产生的时代背景观照其主要内容,探寻“文学主体性”理论建构存在的局限.  相似文献   

5.
论文针对文学只与少数人有关的片面观点,提出人民才是文学存在的主体,并对文学人民主体性的内涵和理论根据、文学人民主体性的复杂历史表现以及社会主义为文学人民主体性开辟了新的时代等内容进行了深入论述.  相似文献   

6.
高尔基曾经提议将“文学”称为“人学”,钱谷融早在1978年就撰文《论“文学是人学”》深表赞同,笔者也深有同感。既然文学是人学,“人”就是所有文学活动最重要的因素,正如著名作家刘再复所言:“文学中的主体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学活动中不能仅仅把人(包括作家、描写对象和读者)看作客体,而更要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发挥人的主体力量,在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  相似文献   

7.
高尔基曾经提议将"文学"称为"人学",钱谷融早在1978年就撰文《论"文学是人学"》深表赞同,笔者也深有同感。既然文学是人学,"人"就是所有文学活动最重要的因素,正如著名作家刘再复所言:"文学中的主体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学活动中不能仅仅把人(包括作家、描写对象和读者)看作客体,而更要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发挥人的主体力量,  相似文献   

8.
A:刘再复在《论文学的主体性》(以下简称《主体性》)中说:“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学活动中不能仅仅把人(包括作家、描写对象和读者)看做客体,而更要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发挥人的主体力量,在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这些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关注和探究生成中的人的主体性的当下形态是当前思考文学活动中主体性问题的一种根本性要求。人的主体性的历史建构应该遵循和符合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目的;在此目的论视野下,才能更为合理地进行流动的、多样的同时也是时代性的主体性的建构。在以上总体思考的基础上,结合现实并参考学界的有关认识着重强调与之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文学需要高扬人的主体性;其二,需要对文学主体的观念意识和精神状态问题给予深度关注。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一经提出就在文论界引发了论争。赞扬声与反对声此起彼伏,掀起了80年代中期的主体性热潮。“文学主体性”也在与政治权力意志的一致中获得了肯定,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先锋的角色,从而也成就其80年代中后期的主流话语的地位。这其中除了政治因素的影响外,历史现实所赋予“文学主体性”理论的先进性与合理性也是其内在的原因,这也就决定了“文学主体性”在那个时代出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本主义思想贯穿李贽思想发展过程的始终,其人本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重视人的主体性、自由平等性和自然本真性等方面。人本主义思想对李贽关于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功能、文学批评鉴赏及文学创作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面对20世纪90年代的新环境所表现出的不适应、知识分子自身的边缘化与后现代思潮的影响,是文学主体性理论于80年代末淡出而未能在90年代得以继续延伸发展的重要的因素。知识分子面对自身的不断边缘化期望通过抢夺话语权回归文化中心,这导致了文学主体性话语的被冷落。后现代主义对“元话语”的反对以及对传统人道主义的颠覆对文学主体性话语的发展完善起着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文论价值取向历经了人性论与人道主义、主体性理论、人文精神以及新理性精神文论的发展过程,形成了文学价值理论的新传统,有着明显的本土特色,这将成为新世纪新阶段文论价值研究的现实起点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主体观念的流变中,精神分析学说的无意识主体观颠覆了人类理性主体观念,直接影响了文学的主体现。在新时期文学语境中,它深刻影响了小说中的审美表现和人的观念。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跨文化重构的目的与手段、文学史的"真实性"本质、"外国文学史"的性质三个方面的论证,为"外国文学史"编写中的主观性辩护。跨文化重构是一种借权力实现制控的再创造活动,主体性介入是其必然的文化逻辑,是确保重构目的实现的重要手段,文化逻辑中的内在冲突是可以克服的。文学史具有主观真实性,这为跨文化重构中的主体性介入提供了可能。作为跨文化重构形式之一的"外国文学史",尽管其观照的对象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学发展的历史,但其实质是对多国文学所共有事实进行的总体文学研究,属于文学研究范畴。作为文学研究,它所产生的就不只是客体本身的知识,同时还包括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文学批评理论就处在不停的发展变化当中,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主体观念也经历了一定的转型,即从主体性转变为主体间性。主体意识的转型不再以二元对立的观点来看待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是以将客体看成另一个主体的我来进行平等对话,这不仅反映了文学批评理论的转变和革新,也极大地促进了文学主体与客体的认同,展现了自由而完整的生存意义。  相似文献   

17.
奥斯丁文学思想的出发点肯定了现实生活的客观性,反对将生活和文学对立,认为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她强调了作者在认识、把握大千世界时观察、研究、了解事物的重要性。其文学思想肯定了文学创作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文章从文学与生活、文学与作家、文学与语言、文学与体裁、文学与形象、文学与结构、文学与思想等七个方面探讨了奥斯丁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