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中的名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这篇文章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在谋篇布局上,处处采用了“三层”结构技法,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形象生动,从而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一、三问。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以为可以与美男子徐公比“美”,于是,他问妻,问妾,问客,接连三问,人物丰富而微妙的内心世界一下子就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窥视到了邹忌自得与疑虑的复杂心理。二、三答。妻、妾、客三人的答语,有对比的性质。三种回答,意思基本一样,但一经比较,三人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美文,除了注意知识性外,我还有意识地挖掘其人文性。先是讨论邹忌为什么能取得讽谏的效果。学生甲:邹忌是一位足智多谋、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邹忌曾先后两次讽谏齐威王,第一次借鼓瑟“抱而不弹”的道理,启发齐威王虚心纳谏。第二次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齐王必须以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作为施政依据。邹忌从比美的生活经验中认识到一个统治者听到真话的不易,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齐威王,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于是他把切身体会告诉了齐威王,并以此来讽谏齐威王纳谏去蔽。  相似文献   

3.
以前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总感觉文章中重复二三次出现的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有些累赘,认为这有悖于文言文高度凝练的语言特点,大有小题大做之嫌,古人何苦非要把这些对话再三赘述呢?如今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才感到此非闲笔,这恰好体现了邹忌进谏的高超艺术水平和文章严谨的思维逻辑。正因为文章对那些阁房琐事再三赘述,才有了邹忌进谏的由头,才使齐威王从谏如流。邹忌讽谏成功,彰显了文章“讽谏”的特点,体现了邹忌进谏的高超艺术,也成就了邹忌善于进谏和齐威王从谏如流的历史美谈。  相似文献   

4.
读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人,无不为邹忌高超的语言技巧所折服。邹忌语言极富鼓动性,堪称齐之国嘴。邹忌的一番话,使齐王心悦诚服,纳谏除蔽,进而使齐国走上了内政修明的道路。那么,邹忌到底用什么办法使齐王甘心纳谏除蔽的呢?“自读提示”(高中语文一册)说:“本文写邹忌用自己的切身感受设喻,讽喻齐威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  相似文献   

5.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散文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浅显,人物形象突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语言艺术上有极高的成就.邹忌作为齐国的谋臣、策士,他的说话艺术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进谏齐威王,齐王欣然采纳他的意见,齐国出现了大治.  相似文献   

6.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精讲课文,《教师教学用书》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先由用作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以及邹忌对这些言辞的分析。这部分内容表面上看来似乎与讽谏无关,实际上是设喻说理的前提。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正面设喻来说明君  相似文献   

7.
《战国策·齐策》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传诵千古的历史散文。全文记邹忌从家庭琐事中受到启发,以小悟大,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修明政治的史迹。以平淡含蓄的叙述,阐发一个深邃的哲理,写得很有特色。分析这篇文章的文字,历来对邹忌赞词较多,这是应当的。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臣属对君王一反阿谀逢迎、唯命是从的陋习,敢于直言讽劝,这就非常难得。邹忌能在妻、妾、客的一片赞美声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并能推己及  相似文献   

8.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文言虚、实词不难,文言句式也简单,鉴于此,本人针对“蔽”来进行导读及写作指导训练,这样能使读写完美结合,拓展学生写作思路。课文以邹忌受蔽———解蔽———悟蔽———除蔽(具体是通过齐威王来实现的)来展开,邹忌以生活小事与国家大事类比,因事见理地设喻,进谏方法巧妙,显得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师提问:邹忌出场时美不美?根据是什么?生答:美。“八尺有余,形貌丽。”师问:邹忌外形魁梧、美丽,这意味着什么?生答:有条件同徐公比美,这其实是邹忌易受蔽的前提条件。师问:邹…  相似文献   

9.
形貌俊美。五、理. 从中,邹忌悟出一个道妻、妾、客人都称美自己.﹁徐公不如你。六、邹忌以这个道理劝喻齐旺沐要被阿澳奉承之饰所蒙答说.自徐公不如你。七、齐王接受邹忌建议;广开言路。群臣进谏,门 、、比较,觉得自己实在不如徐公。‘、,.才韩、 齐国威闻各国,燕、赵、魏都来朝见。︸邹忌讽齐王纳谏@张文竹$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学生~~  相似文献   

10.
以前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总感觉文章中重复三次出现的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有些累赘,认为这有悖于文言文高度凝练的语言特点,大有小题大做之嫌,古人何苦非要把这些对话再三赘述呢?如今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才感到此非闲笔,这恰好体现了邹忌进谏的高超艺术水平和文章严谨的思维逻辑。正  相似文献   

11.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的确很美,不仅美在结构,美在形象,更美在故事。故事之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邹忌的讽谏之美。古代臣子,进谏帝王,是很冒险的事。邹忌的进谏从客观上说,也有“犯上”的可能,甚至落下斩首之罪。然而,故事却隐去这些内容,让邹忌的规劝讲得娓娓动听,充满喜剧色彩。故事开始叙写了邹忌的“三问”和妻、妾、客的“三答”,情节虽然简单,但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并初步表现了邹忌自知自明的性格。紧接着写邹忌夜深人静,独自的“三思”,悟出妻、妾、客答话的三个原因:“私”“畏”“求”,进一步表现了邹忌不盲自大勇于反…  相似文献   

12.
《邹忌讽齐王讷谏》,是先秦散文中别具风采的名篇,也是体现《战国策》风格的代表作。文章通过邹忌设喻比美、劝说齐威王除蔽纳谏的故事,说明国君听取臣下意见、在治理国家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形象地阐明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民众力量的重视。在教学中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作者没有一般地叙述  相似文献   

13.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文章的主题思想是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这是文章的重点。文章并不像其他文言文那样难懂,大部分内容借助课下注释学生都能掌握。难点在全文的背诵和单个知识点的掌握。  相似文献   

14.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文章的主题思想是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这是文章的重点。文章并不像其他文言文那样难懂,大部分内容借助课下注释学生都能掌握。难点在全文的背诵和单个知识点的掌握。  相似文献   

15.
大家都读过《邹忌讽齐王纳谏》吧,想必还记得有一段记述,堪称句式变换的典范。战国时,有个叫邹忌的人,为了弄清自己和城北徐公谁长得美,于是去问妻、问妾、问客,出现了三问三答:  相似文献   

16.
<正>古语云:“文死谏,武死战。”历史上的各朝各代都不乏善于劝谏的臣子,也有很多积极纳谏的君主。战国时期的齐国人邹忌就是一个以劝谏立足朝堂、扬名后世的人物。史料记载,邹忌曾听齐威王弹琴,便趁机借“大弦”“小弦”之喻,与其谈论了一番治国安民之道。邹忌因此受到齐威王的赏识,不久就获封相国。《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讲述的故事,也是邹忌劝谏之路上的“高光”时刻。那么,这场由“比美”引发,最终为齐国赢得“战胜于朝廷”的良好局面的劝谏,体现了他什么样的劝谏艺术,又为何会被后人所津津乐道呢?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劝告人们应虚怀若谷,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尤其善于听取“逆耳的忠言”。那么忠言一定要逆于耳吗?我看未必。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古时候,顺耳的忠言也不少。下面着重谈一下古文中的“忠言顺耳”。 先看《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邹忌作为战国时齐国的宰相,有责任向齐王提出意见或建议。当时齐国在各诸侯国中比较弱小,要想振兴齐国,必须内政修明,广开言路。邹忌并没有直言相劝,而是从自身经历,生活琐事说起,自己没有徐公美,而妻、妾、客却异口同声说邹忌比徐公美。邹忌从这件事中悟出…  相似文献   

18.
《邹忌讽齐王纳谏》和《齐桓晋文之事》两文设喻巧妙,结构严谨,语言优美。一、取譬精巧《邹》文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日常生活小事,用邹忌的切身感受设喻,讽喻齐威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使齐国强盛起来。取譬精巧,贴切自然。  相似文献   

19.
《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下简称《纳谏》)课后的“思考和练习”第一题里有这样的话:“在这篇课文中,邹忌用自己的事情设喻,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使齐国强盛起来。这种政治见解是有积极意义的。用设喻的方法讲述道理和表明意见,往往生动明白,易于打动读者。写作时可注意学习这  相似文献   

20.
王朝岚 《学语文》2008,(3):18-18
近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一些鉴赏文章,发现有人认为邹忌讽谏的成功当归于“脱身说法”,如数参选徐仲涛的赏析文章认为:“先述说自己的生活经验,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是出于不同的动机.先给齐王一个清晰的印象,然后义以齐王所处的生活环境和自己作比较,指出齐王受蒙蔽的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