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3,(3):I0002-I0002
【开栏寄语】 国家之兴,要靠人才。人才之兴,要靠教育。教育之兴,要靠教育家。教育家的成长,必须深深根植子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沃土。我们亟须重塑教育家精神,树立教育家旗帜,引领中国当代教师朝着教育家成长的目标迈进。《成才之路》自创刊以来,一直“聚焦教育创新,探研成才新路”,关注教育家成长,努力成为广大校长、教师的良师益友。已逐渐成为中国教育期刊方阵里独具影响的学术期刊。  相似文献   

2.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3,(1):I0002-I0002
【开栏寄语】 国家之兴,要靠人才。人才之兴,要靠教育。教育之兴,要靠教育家.教育家的成长,必须深深根植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沃土.我们亟须重塑教育家精神,树立教育家旗帜,引领中国当代教师朝着教育家成长的目标迈进。《成才之路》自创刊以来,一直“聚焦教育创新,探研成才新路”,关注教育家成长,努力成为广大校长、教师的良师益友,已逐渐成为中国教育期刊方阵里独具影响的学术期刊。  相似文献   

3.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3,(2):I0002-I0002
【开栏寄浯】国家之兴.要靠人才。人才之兴,要靠教育。教育之兴,要靠教育家。教育家的成长。必须深深根植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沃土、我们亟须重塑教育家精神,树立教育家旗帜,引领中国当代教师朝着教育家成长的目标迈进。《成才之路》自创刊以来,一直“聚焦教育创新,探研成才新路”.关注教育家成长,努力成为广大校长、教师的良师益友,已逐渐成为中国教育期刊方阵里独具影响的学术期刊。  相似文献   

4.
刘帅 《教育评论》2024,(1):17-23
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教育家精神的引领。教育家精神凝结了中国传统教育文化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创建高质量教师队伍、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它包含了教师应有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具有人民性、广泛性、统一性的特征,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发展,实现教育强国目标以及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践行教育家精神,广大教师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中逐步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政治教学是教育的重要方面,如何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就此问题从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关键、源泉、动力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第五届中国教育家大会近日在北京大学举行,主题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社会尊敬的教师——聚焦课堂教育,关注教师成长。此次会议由中国人才研究会教育人才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联  相似文献   

7.
教育文摘     
教育文摘人才的成长靠培训、教育、实践国家计委主任陈锦华最近在一次讲话中强调,要重视人才培训。他认为,不重视人才、不重视提高人的素质,国家就没有前途,民族就没有希望。人才的成长要靠培训,不能讲唯心主义的先天论,要讲教育、讲实践。陈锦华说,推进社会主义市...  相似文献   

8.
从历代教育家的成长经历来看教师要成长为一名教育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要热爱教育事业。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潜心钻研于教学,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才有可能为教育事业做出成就;②要成为专业化人才。教师要想成为专业化人才,首先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其次还要不断的向老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再次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反思和积累。③要有创新精神④要有科研意识;⑤要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9.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如果我们的校长不用教育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用思想办学、文化办学、人格办学,中国的教育是没有希望的。当校长就要立志当教育家型的校长,修炼"三从四得"的高贵品质。在个人发展上,要"从心"。教育家型校长最显著的特质是胸怀理想,热爱教育,有对教育的深爱至爱,能够把教育之梦与中国之梦、个人之梦融合起来。他们始终充满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成长的坚信,不为名利所动,不为诱惑  相似文献   

10.
覃正大 《教育家》2004,(6):54-55
全面小康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在教育。人才是社会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保证,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教育行为对教育科研的依赖性。因此,科研兴教、质量立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是中国农村教育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  相似文献   

11.
赵中建 《江苏教育》2007,(17):34-36
丁松泉: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庞大的受教育人口的国家,我们的校长以满腔热情投身教育事业,他们以宗教般的激情,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努力实现自身的成长,他们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希望。中国当代教育家的成长需要广大校长的努力,也需要政府和社会为教育家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今天,我们欣喜地听到了总理“提倡教育家办学”的论述,为了实现总理的期望,不仅要求教育界为此不懈努力,也意味着政府要付诸行动。我们相信,一个致力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政府,一定会为教育家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一定会为教育家的诞生提供肥沃的土壤。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的校长成长为教育家。  相似文献   

12.
专业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8年6月,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的号召以后,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于是,创新教育的浪潮,正在中华大地汹涌澎湃.  相似文献   

13.
论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家型校长是教育转型性发展的时代诉求,这种教育转型性发展既需要教育家型校长,也孕育着教育家型校长。教育家型校长的特质是教育学之眼的拥有者、教育理论的建构者与教育实践的创新者,而三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最终成就着教育家型校长。因此,培育教育学思维是教育家型校长成长的前提,建构独特的教育思想是教育家型校长成长的关键,而创新教育实践则是教育家型校长成长的标识。  相似文献   

14.
丁松泉: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庞大的受教育人口的国家,我们的校长以满腔热情投身教育事业,他们以宗教般的激情,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努力实现自身的成长,他们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希望。中国当代教育家的成长需要广大校长的努力,也需要政府和社会为教育家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今天,我们欣喜地听到了总理"提倡教育家办学"的论述,为了实现总理的期望,不仅要求教育界为此不懈努力,也意味着政府要付诸行动。我们相信,一个致力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政府,一定会为教育家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一定会为教育家的诞生提供肥沃的土壤。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的校长成长为教育家。  相似文献   

15.
教育:国之基本,兴国必先兴教育。教育:国、家之未来,国、家之发展必先搞好教育。然而,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模式和头悬梁锥刺股的教育方法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把今天的独生子女培养成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显然已经成为老师和家长最头痛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在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中,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兴旺的标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大力发展国民素质教育是我国经济进步的基础任务。现在社会,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标准是人才,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来完成,所以教育自然而然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一个国家的社会进步,民族的雄起,国民素质的提高等人类的全面发展都要依靠教育事业为基础事业。我国现代化素质教育不仅决定了民族的光复,还决定了现代化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为探讨和总结教育人才成长规律,发现并培养一批有思想、有创见、有实践、有影响的教育家,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搭建"开阔视野、  相似文献   

18.
卫兴华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教育家,在他成长为人民教育家的过程中,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亲人及师友的支持和引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的转型、赤诚热忱的爱国之心、服务人民的人生志向、学者应有的学术品质、坚定执着的教育情怀。对当今教育家培养的启示:教育家要会利用环境,主动发展;教育家要有教育情怀,兴学育才;教育家要能坚持真理,勇于创新。  相似文献   

19.
当代的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我国21世纪的建设者和保卫者,祖国未来的发展、繁荣、强大和昌盛将靠他们去身体力行。国家需要有用之材、合格人才、栋梁之材,栋梁之材需要培养教育。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人要从小教起。”学前教育是与小学临近的教育阶段。为使儿童获得...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是充满希望和挑战的世纪。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必须面向21世纪的需要。没有教育观念的变化,再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再高学历的教师队伍,都不可能创造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因此新教育观念是基础教育之魂。“教育的出路靠改革,质量的提高靠科研”,“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