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聚仁先生抗战时期曾在上海出版过《鲁迅手册》。一九五六年在香港出版了《鲁迅评传》。一九六六年又出版了《鲁迅年谱》。后两种书多次重版,行销香港、南洋各地,在海外流传的时间长、范围广,在我国的外国留学生中也有较大的影响。曹先生这两本著作都写于“文化大革命”之前。他对于“文革”前的鲁迅研究状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那时候国内与鲁迅同时代的“那些接近鲁迅的人”都已  相似文献   

2.
1924年的今天(3月25日),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发表。今天有很多人认为鲁迅先生就会骂人,是个愤青。但是我想说,他在骂人这个问题上七成骂的是对的,有很多劣根性确实应该批评。既然骂人,就会有人回击,有人回击那就要战斗,战斗就会误伤很多无辜。人一旦进入战斗状态,有时就不管不顾了,逮着谁就冲谁开两枪。所以鲁迅先生虽然骂了很多该骂的人,但是因为当时他一通扫射,也有人确实是躺着中了枪,比如梁实秋先生、林语堂先生、梅兰芳先生等。但鲁迅先生在其他方面,包括在文学创作上、在翻译文学作品上、在学术上确实  相似文献   

3.
一位同学在收看中央电视台“科学&;#183;教育”频道“人物”栏目对鲁迅先生生平的介绍节目时.听到解说词中有这样一句:“在鲁迅先生13岁时,他的祖父园罪人狱,其家也随之陷入困顿。”他发现在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时,老师从来没有介绍过这方面的情况。于是,他翻阅了几本鲁迅先生的传记,也没有找到相关的介绍说明。他希望我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4.
刘心武的一篇告诫青年勿“重蹈高长虹的覆辙”的《长虹的湮灭》引发了王彬彬、董大中等人批评论争文章。①“湮灭”了许久的高长虹,重被人注目,也是件喜剧性的好事。王董二先生的文章都涉及如何看待近70年前高长虹与鲁迅冲突,如何看待高的“湮灭”等问题。董先生更提出对高鲁冲突“应该既‘翻查’《鲁迅全集》,也查一下高长虹的说法,不能再不分青红皂白地骂下去了”。董先生是《高长虹文集》的主持编辑,此话虽不无广告用意之嫌,我还是很赞成他的主张。多年来我自已确是多根据《鲁迅全集》的“一面之词”来看高  相似文献   

5.
谈起心中的偶像 ,同学们众说纷纭 ,但不外乎是一些歌星、影星和球星之类的。然而在我心目中的偶像既没有动听的歌喉 ,也没有高超的表演 ,更没有绝妙的球技。我心中崇拜的是他意味隽永的文章 ,迎难而上的精神 ,无私奉献的人格。他———鲁迅 ,一个让我崇敬的楷模。鲁迅 ,我欣赏他的文章。鲁迅先生的杂文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刺进国民党反动派的心脏 ,铿锵有力地揭露了敌人的罪恶。鲁迅先生的文章幽默有趣 ,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和《论雷锋塔的倒掉》等文章 ,一字一句都显得深刻而幽默 ,朴素而诙谐。我觉得 ,读鲁迅先生的文章…  相似文献   

6.
谈《琐忆》     
回想建国以来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 ,大多强调鲁迅先生品质战斗性的一面 ,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一句阐发得比较充分 ,但是关于他对同志 ,对青年的爱就强调得很不够。我认为“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在不同方面的两种表现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对敌人恨 ,对同志必然是爱。所以我想在我的纪念文章里应该两方面都讲一讲。三十年代我作为一个青年 ,曾经和鲁迅先生有过一些接触 ,亲身感受过他对青年的关心爱护 ,因此 ,想从后面多说一些 ,这就是我写《琐忆》时的指导思想。196 1年是鲁迅先生诞辰 80周年纪念 ,我从上海…  相似文献   

7.
今年十月十九日,是鲁迅先生辞世七十周年的日子。杂志社在这一天组织了“新作文‘文学茶座’专题讲座”来纪念鲁迅先生。会上,王春林副教授做了“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的专题报告,报告中提到了一些人对先生的攻击之辞。首次接触抨击先生的文章,是在大学上现代文学那会儿,初有些惊讶,日后也“有幸”目睹了一些,看在眼里有些涩,读在心里更是一种痛。难于理解,为何某些人要跟一个已经作古的人过不去?为何要让一个生前为民族的前途、命运呐喊奔波的魂灵在地下也不得安息?或许,是他曾经的存在至今尚有精神的气息,他曾经的辉煌至今余有光环的影子,…  相似文献   

8.
《新作文》2007,(Z1)
孩子想体现他高深的文学素养,每每作文改词造句,先生总会谆谆教导“:不要乱改,要这种个性得不了高分!”孩子就说“:为什么鲁迅可以改,我不可以?”先生倒也实在,直截了当地告诉他“:因为他是鲁迅,而你不是。什么时候你成了鲁迅再改吧!”孩子自知有生之年不会变成“鲁迅”,于是老  相似文献   

9.
唐在谈到《琐忆》的“写作指导思想”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回想建国以来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大多强调鲁迅先生品质中战斗性的一面,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一句阐发得比较充分,但是关于他对同志、对青年的爱就强调得很不够。我认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在不同方面的两种表现,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对敌人恨,对同志必然是爱。所以我想在我的纪念文章里应该两方面都讲一讲。30年代我作为一个青年,曾经和鲁迅先生有过一些接触,亲身感受过他对青年的关心爱护,因此,想从后一方面多说一些。”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10.
这篇短诗是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一日写的 ,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日过后不到半个月……鲁迅先生在逝世前不久写的一篇题目叫做《死》的文章里叮嘱过 :在他死后 ,叫我们“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叫我们“忘记”他 ,“管自己生活……”。想想看 ,鲁迅先生为人民革命事业艰苦卓绝地战斗了一生 ,并没有半点个人主义的念头。生前和敌人战斗 ,临死想到的不是个人的身后名而是告诫人民要警惕敌人 ,努力奋斗。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有敌无我、有我无敌的伟大战士。对于这样的战士 ,人民能忘记他吗 ?由于纪念鲁迅先生产生的以上这样一些思想和情…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脍炙人口,文章表现了鲁迅先生一以贯之的“痛打落水狗”的思想。在文章的第四部分有这样一句“现在的官僚和土绅土或洋绅士,只要不合自意的,便说是赤化,是共党,民国元年以前稍不同,先是说康党,后是说革党,甚至于到官里去告密,一面固然在保全自己的尊荣,但也未始没有那时所谓“以人血染红顶子”之意。在这里,鲁迅先生揭示了这些人灵魂的罪恶和行径的卑劣。其中“以人血染红顶子”一句,朗读时到底如  相似文献   

12.
王力先生在他的著作和文章中曾多次谈到普通语言学理论对语言研究的重要性。重温王力先生的话语在今天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现在的许多语言学著作和文章中由于缺乏普通语言学理论知识而导致的错误屡见不鲜;我们的语言研究水平的提高也需要有坚强的普通语言学理论知识作基础。鲁迅先生是中国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从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普通语言学知识足令我们现今的许多语言学专家汗颜。鲁迅先生的其他一些话语对今后我国语言学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的多余人形象.他唯一被人念念不忘的就是他“还欠十九个钱”.这十九个钱究竟是喝了多少次酒欠下的,这是极其美妙的悬念.文章循着鲁迅先生对鲁镇成亨酒店以及各色人等的描述,想象还原孔乙己的生活画面,设想了这“十九个钱”是如何欠下的.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可以窥视和思考孔乙己走向末路的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14.
<正> 鲁迅先生一生中有近二十年时间从事教学工作。凡听过他讲课和讲演的人,都深深佩服他的精辟的见解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许广平先生回忆她在学生时代听课时的情景写道:鲁迅先生讲课时,“没有一个逃课,也没有一个在听课之外拿出什么东西偷偷做”。她在追述下课时情形说:“钟声刚止……许久许久,同学醒过来了,那是初春的和风……吹拂着人们……感到一丝暖气,不约而同的大家吐一口气回转过来了。”在厦门大学听过鲁迅讲课的陈梦韶先生说:“他的从容的讲学态度,他的娓娓动听的言词,常能吸引听讲的人,使他们乐而不倦。”  相似文献   

15.
翻阅《鲁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一书,谈到作为教育家鲁迅的讲课时说:“他讲课的声音虽不抑扬顿挫,也不慷慨激昂,但他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充满着感情和威力,使学生觉得意味深长,引人入胜”。许广平先生在《欣慰的纪念》一书中也写到,听他的课,“没有一个人逃课,也没有一个人在听讲之外拿出什么东西来偷偷看”,因为他的课使人感到“有一种信念的力量浸透在每个接近过他的青年底纯朴的胸怀”。讲课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是多么令人神往啊! 当前,在相当一部分课堂里,不仅有枯燥乏味、难以引人入胜的讲述,而且还有哗众取宠、格调不高的发挥。一些教师的语言严重不规范,读“酗酒”为“凶”酒,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词语搭配为正确,有了“既然……”上句,没有“那么……”下句,就连京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得……”鲁迅先生生的病,刚好了一点,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大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往下又说了别的。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  相似文献   

17.
从鲁迅著作和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最崇敬四位老师是:寿镜吾、俞明震、藤野严九郎、章太炎。寿镜吾(1849-1929),名怀鉴,浙江绍兴人。二十岁时曾中秀才,但未参加乡试,终生以教书为业,馆三味书屋。为人正直,乐于助人,据说鲁迅父亲病重时,中药配方中有“三年以上的陈仓米”为药引,鲁迅全家苦寻不得,还是这位老师找到几升陈仓米送到鲁迅家去的。他自己无功名思想,也不以功名思想教训学生和家人,他的儿子寿洙邻应举后任辽宁省的一个知县,曾遣人送银子回家,寿镜吾看也没看,原封退回,并骂:“畜生,不听话!”(见周芾棠《寿镜吾先生·三味书屋》。)鲁迅十二岁即1892年时,从寿镜吾学。他看到寿老师“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鲁迅从寿镜吾学习前后六年,他对寿先生的印  相似文献   

18.
198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中国文学教授李欧梵在《鲁迅及其遗产》一书的“引言”中说过这样的话:“鲁迅逝世近半个世纪以来,尽管存在着思想意识形态的差异,他对海外读者和学者仍有特殊的魅力——这不仅在于他对中国国民性、社会文化的深彻洞察,而且在于他融自己智慧和心理紧张于艺术的特殊技巧,以及复杂的思想渊源。”李欧梵所说的“海外”,当然还不包括台港在内。但他的话倒也十分清楚地说出了一个事实:鲁迅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是属于世界的。鲁迅的作品固然早已飞出国界,赢得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份遗产。鲁迅的思想也愈来愈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引起愈来强烈的反响。在新时期,鲁迅研究不仅仅是中国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世界  相似文献   

19.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少时求学的地方,从他以后的作品中多次提及“三味书屋”,足可见鲁迅先生对于“三味书屋”的怀念,足可见鲁迅先生受“三味书屋”影响之深。我读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觉得“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很有人文的熏陶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一直不大喜欢鲁迅先生的文章,因为绞尽脑汁也搞不懂他要说什么;但学过他的《风筝》,我的想法却改变了。开始学课文的时候,我觉得鲁迅先生很傻,弟弟没恨他,他非但没有高兴,还没完没了地自责起来,纯粹是精力过剩嘛!可全部学完了课文,才明白压在鲁迅先生心头的那种沉重。我可怜他的小兄弟,作为受害者,居然麻木到连反抗的意识都没有,那么轻易地淡忘了鲁迅对自己的虐杀及自己早早夭折的风筝梦,内心仍是风过水面般,很快恢复了平静。可联想到现在中国人的所作所为,我可怜的,不止鲁迅的小兄弟一人。翻开日本的侵华史,哪一篇不是血淋淋的!提到“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