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古时期人们十分重视“文学”教育,“戒子”、“家戒”一类文章多有文学传统教育之内容。家族对文学“早慧”者多有关注,为之延誉并刻意培养,这种关注有的是舅家来实施的。家族对儿童文学才华的培养,其目的就是“成门户”,于是南北朝的“家学”、家族文学传统都比较盛行。  相似文献   

2.
以"唐诗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主要是元代以来边缘文人的观点,而正统文人多以"唐诗宋文"代表"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说只有限定于韵文系统内,文体自身历代纵向比较特别是与后代比较,才最具合理性.王国维、胡适以从西方引进的纯文学观念改造"唐诗宋词"说,使此说上升为现代主流学术观念,胡适更"误读"为"唐诗宋词"胜过同时代其他文体.事实上,"唐诗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是元代以后"追认"的,远离文学史原生态."唐诗宋词"并提,但不"等值",唐诗比宋词更有资格代表"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说对唐宋文学研究格局和撰写模式都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从特定的角度看,此说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不应当作"定论"接受.  相似文献   

3.
广西师范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学术传统深厚、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广西师范大学文学教育的灵气和神韵,为"独秀作家群"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孕育"独秀作家群"的文学教育基础和人才培养条件是多方面的: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成为"独秀作家群"成长的摇篮;文学院经典教育所形成的扎实丰富的文学素养和完善的知识结构;学院深厚的文化积淀及其文学教育传统影响"独秀作家群"的整体素质和品质;大学教育使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形成"独秀作家群"创作的本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4.
"朦胧诗"现象的发生是从对极左政治的怀疑与批判开始的,它承接"五四"新文化运动"人的文学"的传统,恢复了"人"在文学中的核心地位,表现出了对人的情感、个体生命体验的强烈关注,它是当代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直接开启了中国新时期文学关于"人"的价值、命运的思考历程.  相似文献   

5.
"反知青文学"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几乎有一扫文坛"知青文学"之势.但是,究竟何为"反知青文学",很难说得清道得明.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透视"反知青文学"的发生原因和创作特征,并对其创作特征进行解构,有助于了解特定时代的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大学旨在培养人格、心智、精神、能力和谐发展之"完整的人",阅读古典人文主义著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之一.与西方古典人文教育传统旨趣同归,"三铸"(铸教、铸人、铸魂)回应时代命题,力促人才培养,成为当代中国外语教育之核心话题.在前者的理论视域下,PCMF(产出导向+内容语言融合+慕课+翻转)混合型文学课程体系旨在结合地方...  相似文献   

7.
陈寅恪先生与埃斯卡皮对制度所持的立场不同,一是立足于中国文化本位,一是将之纳入文学事实的过程.但在制度作为文学生成的外部环境一点上来说,二者亦有相契合之处.对文学认识的分歧,在于前者尊重不同语系的语文特点,同时文学亦可作为历史考据的材料,而后者则认为文学既是意义也是物品,应从书籍的流通传播来考察.这些分歧,导致他们在研究文学与制度之关联性时采取的策略和方法,以及着眼点都有所不同.寅恪先生关注时间地理人事,关注作家的种族和社会阶层,关注作家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埃斯卡皮更侧重于文学群体的地理出身和社会出身,更侧重于读者对作者的"创造性背叛".与之相应,在研究方法上,埃斯卡皮注重历史方法和社会调查,而寅恪先生则运用诗史互证的综合研究法.  相似文献   

8.
批评界对"80后"文学表现出的商业化、反叛化、解构化等倾向多呈贬抑的姿态,但"80后"文学确已崛起则成为不可忽视的美学存在.对"80后"文学的考察、评价,应立足于其历史断裂、现实切割与语言狂欢的特质,防止传统批评方法形成的偏见.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前沿学科--时期划分法,历来各家学派说法不一,有把"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归入现代文学之说,有只把新世纪文学作为当代文学之说.其实文学的发展和演进是不能断层和切割的,何况在中国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它又是与政治经济密不可分的.依据此,当代文学60年的时期划分应为:建国以来的文学、新时期文学、转型时期文学、新世纪文学.  相似文献   

10.
"黄昏"意象在日本近现代的散文、小说以及其他文艺作品中的出现频率很高,成为解码日本文学的关键词之一.从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到村上春树等人的作品中,"黄昏"意象深刻体现着日本近代以来文学的独特变化历程,并昭示着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传统.  相似文献   

11.
河、淮之间的中原东部地区是道家故地,道家思想在此地根基深厚。东汉后期,随着政治形势的恶化,士人风气发生了弃儒向道的转向。依靠谯、沛和汝、颍之地方家族与政治利益集团,曹操统一了中原,并受此地道家文化传统影响,"离经叛道",崇尚文学,促成了"文学的自觉"和新变。  相似文献   

12.
传统中学语文教学主要致力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对文学作品和作品中的文学性关注得都明显不够。在旧教育观念统摄之下,文学教育中恰恰缺少真正的文学气息;突出存在着肢解文学语言、忽略文学语言与常规语言差异等问题。新课标实施后,我们应当更尊重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在语言教学中,注重对语言语用意义的分析、注重语感教学;真正按照语言自身的规律分析语言。另外,新课标中新潮作家作品的选入对教师也是一个挑战,从语言学角度阐释它们的特点其实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清代朴学家焦循文学"一代有一代之所胜"论对中国文学史研究有着重大影响.但研究者对焦氏此说的内涵以及焦氏如何提出这一著名的论点,论之未尽.本文从创体与通变的角度阐析了焦氏"一代有一代之所胜"文学史观的内涵,并深入分析了焦氏此论的学术思想背景.  相似文献   

14.
两宋科举与家族文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两宋科举制度对两宋家族及其文学有着重要的影响。科举入仕是一个家族振兴和保持长盛不衰的重要条件,而一般寒族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之后,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科举制度的保护和照顾,这些保护和照顾措施促进了宋代大量科宦家族的形成。两宋科举制度对家族教育目的和方式有明确的引导性,而科举内容对家族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作用,促使科宦家族向文学家族转化。但家族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单元和历史要素,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家族的文化传统、文学积淀和某些弹性措施,可以适度调节科举功利性带来的消极影响,维护文学自身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学教育的当代危机实质上源于文学在当代的危机,源于当代人的精神生态危机,对此,应该从"精神立人"的高度加以考量,寻求文学教育中文学与教育的契合之道。文学教育兼具文学的"人学"内涵和教育的人本特征,包含着对人之自我的深沉关切。故此,在文学教育中导入自我教育,不失为破解当下文学教育危机的一道良策。  相似文献   

16.
上个世纪60年代末,接受美学在联邦德国兴起,读者作为接受主体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重视.然而,有一位特殊的"读者"接受美学的理论家们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他就是作者.作者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我们称之为作者的"自我阐释",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够促进文学意义的生成与发展,同时为文学互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从文学入手,来讨论新课程特别是其倡导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并由此理出一条文学、文化、文明的脉络,是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身所具有的宏观视野和丰富内涵.学校教育,无论是培养人才,还是培养合格公民,由文学教育来反思文化与文明,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教育真正的文明之果离不开全面社会伦理与全面生态伦理的确立.  相似文献   

18.
"艺术终结"早在19世纪就由黑格尔明确提出,丹托等人对其的重提让它重回关注视线。随后,作为艺术样式之一的文学也开始面临这一尴尬之地。在消费社会背景中,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已经有了巨大变化,"文学终结"的预言已得以验证。本文就这一观点的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原因进行了重新梳理,从而关注传统文学经典在信息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大学文学读本》关注的是"中国"、"现代"与"文学"。"中国"是指"世界"的"中国","现代"自然是相对"古代"而言,这既是一个时间观念,又包含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现代性"这样的质的规定性。我们所要强调与着重把握的,则是"文学":文学所特有的反应方式,现代中国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文学问题。  相似文献   

20.
经典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奇葩,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鲜明特征.经典文学对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又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教育要从孩子抓起,作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经典文学教育更应该从孩子的诵读开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吸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经典文学中所蕴含的和谐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