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吴宪民 《精武》2008,(2):6-8
黄达生,是岭南著名武术家,洪拳巨子,现任广东省武术协会副主席。虽曾在各种传媒上多次见过他的大名,愧我寡闻,直到周至荔先生介绍后,才略晓其平生:黄先生1938年出生于广州,父亲是洪拳圣手黄添老前辈。黄先生初从乃父习洪拳,后又转易多师,因其天资聪颖,加上练功勤奋,习武数年,洪拳精华便已全部烂熟于胸。老前辈们夸奖他是“古贤行止,豪侠义烈,兼而有之”。黄先生为人性格豪爽,乐于助人,艺成后多次与人较技,屡战屡胜,洪拳“大波”之名遂蜚声岭南。最值得称道的是,他深谙洪拳的伟大之处在于历代师祖把武德拳规上升为人生观,成为做人的基本准则。黄先生常说:“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更强调做人的道理。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好人就是用武德和社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的人。练拳不忘爱国,以社会利益为重。武人要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着实令我们敬佩。近年来。黄先生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发展洪拳上,奔走呼号,孜孜不倦!这种“鞠躬尽瘁”的精神,使接近他的武林同道们,都为之感动。在这里刊出近日对他的专访,希望能使读者朋友开阔眼界,从更深层次上去了解岭南洪拳。  相似文献   

2.
赵国仁 《中华武术》2004,(10):50-50
每个太极拳爱好者对诸如“虚灵顶劲”“松肩沉肘”“含胸拔背”等要领都非常熟悉。在一次和拳友们谈论时,某拳友言道:“这些要领我早就领悟了,不必考虑自然就能做到。”他真的“领悟”了吗?  相似文献   

3.
有这样一个拳师,他20岁迷上了鸭子,至今已有28年的历史。他能维妙维肖地模仿鸭子的各种形态、动作,还能演练一套十分罕见的“鸭拳”。这套鸭拳曾使他名噪一时,因而他得了一个“活鸭子”的绰号  相似文献   

4.
吴宪民 《精武》2008,(6):14-16
陈广路这个名字,在大多数读者的眼里是非常陌生的,对于哈市武术界的年轻同道来说,恐怕也不大熟悉。然而,黑龙江老一辈的武术家,如陈再实先生、张继修先生、王连成先生、孙铭九先生当年都曾经器重他,对他表示关怀和敬意。陈广路先生是怎样的人?为什么得武林前辈的器重?他在什么精神的驱动下,沉寂三十年后又奋然提笔著书弘扬中华武术的瑰宝——天罡绵掌拳?乍暖还寒的阳春三月,本刊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5.
清人陈鑫在《学拳须知》中强调,“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太极拳艺术大师杨禹廷说:“打拳打个理。”这是先辈拳人给我们后继学子的至理名言,不可不悟。太极拳博大精深,拳理源于老子、易学,不理解拳理,难于练好太极拳。一般健身无须过高苛求,如果深入修练必须读书,懂得拳理。笔者认为,习拳有一个公式,“认识──理解──明白──懂。”认识,可以到各公园看人练拳,这是直观认识;还可以问拳师,请都教练,这是听中求认识;读太极拳理论书、拳书、以及对名拳师专访的纪实类文章,从中体会太极拳的拳理拳法,…  相似文献   

6.
冯社敏 《精武》2008,(4):38-39
拳学“顿悟派”、当代学者李虎先生主张“以禅为体,以拳为用,禅拳不二,拳道一如”。他的《大成拳顿悟之法门》一书,是对他的恩师王选杰先生心灵的感应沟通,是他从生命本源处流溢出的悟性灵性。  相似文献   

7.
张大勇 《围棋天地》2004,(11):50-53
尽管日本棋院理事长是加藤正夫棋道生涯中获得的最大“头衔”,但是他最希望后人记住“名人加藤”的称号。从胜负师到棋坛政要究竞有多远?5月8日,在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的邵宏伟先生的协助下,这个集“杀星”、名人、棋院理事长于一身的传奇人物接受了本刊的专访。  相似文献   

8.
张源侠 《精武》2008,(1):28-28
最近武术网上有件不大不小的轰动事,某绵拳弟子与某心意拳名嘴公开比武,结果心意拳一方落败,此事起因是,那个绵拳弟子的老师在武术网上公开说:“打个比喻;心意是他中学学的课程,绵拳是他研究生专修科目。”  相似文献   

9.
梅花拳与其他拳派的最大区别,是拥有一套比较系统的文场组织,且以文场领导武场。它起初与道家全真教龙门派有相当渊源。拳理、歌诀明显吸收融汇了儒、道、释各家思想和清代无为教、清水教、八卦教等教义,但它从不皈依任何教门。文场注重自身的整理、调节和变易,对传统文化、社会时尚具有吸收消化功能。负责训练拳众、组织拳派日常运行的是武场。武场收徒严格,拳规和礼节平易,易于拳民接受,增强了拳派内在凝聚力。武场的“亮拳”活动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0.
吴宪民 《精武》2008,(5):14-16
“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练大成拳最终成就了自己的拳艺面目与神韵,这是林学伟先生拳学艺术上的一大特点。他在“大成拳教父”王选杰先生的拳法基础上.苦苦研习,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终于形成了个人的拳艺风格。据其师信阳大成拳家李照山先生介绍:  相似文献   

11.
李健 《精武》2009,(5):51-51
“儒商禅心,万有为空”,作为生物专家、氨基酸技术高级工程师的李虎先生,不但对生物有潜心的研究,而且对家传的拳学更是情有独钟。他说:“整个世界都是生物世界,有情物和无情物只是欲望大小而已,就是石块、瓦片和金属也是有生命力的,欲望过大,大脑抑制了小脑,小脑本能无法发挥。”下面把李虎先生对家传拳学的介绍献于同好。  相似文献   

12.
韩宝轩 《精武》2008,(5):24-25
上世纪20年代。辽宁武林出现了一位轰动一时的武术大师,他拳艺精湛。注重武术道德修养,拳品与人品之高,堪称通背楷模.武林同道交口称赞他为“燕北大侠”,赞扬他为通背拳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他,就是著名武术家、  相似文献   

13.
管教练在电话里对我说:“我刚刚办完了所有手续,一切关系都从武术中心转到拳跆中心了。”他语气中有一丝兴奋,但我却听出了更多的不舍。  相似文献   

14.
水火居士 《精武》2008,(1):55-55
横拳是五行拳的母拳。横拳的要点在一个‘衡’字上。我们知道重心是五行拳的重中之重,只有身心平衡了,才能确保起势、出势的准确,才能达到拳论所说的:“出手横拳势难招”。很多人横拳玩了半辈子,仍然是练时发不出劲力,更谈不上用时的“出手见红”了。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练横拳的人只知二五不知有一十。所以说,没从根本上理解横拳重心重于一切的深刻含义,是无法理解古人所说的“立如平准,活似车轮;见势而进,随势而退”的妙谛的。  相似文献   

15.
李希平 《中华武术》2006,(10):28-29
太极拳史的研究已有百余年了,经过历代武林前辈和拳史专家的多方探讨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和共识,也发现许多疑点和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六条:1、“宋张三峰为武当内家拳始祖说”,有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之史料为据,虽神拳不足信,而武当拳派传人奉其为祖师是史实。2、“张三丰是太极拳的创始者”无据。经查证,世传之名张三丰者,不下十数,均未言其习拳术、善武功,他与创太极拳无涉:3、太极拳之“张三丰祖师说”,源自武禹襄王宗岳《太极拳论》注文的误导。  相似文献   

16.
张方 《精武》2009,(10):30-31
有一位练意拳的杨先生曾经“承认”,“意拳大师”中无一人能将“手接手”的妙招真正用于同散打运动员的手接手中。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在中国武林界很少见。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单纯练习传统武术者尚无一人在擂台上战胜过职业拳击、泰拳及跆拳道和空手道,我们这些练传统武术的人已经没有理由夜郎自大了。  相似文献   

17.
黄晓琼 《精武》2008,(1):61-61
江西因有传统武术“字门拳、硬门拳、法门拳”而闻名,历代名人辈出,如赣江三条龙,字门拳代表郭子龙,法门拳代表朱子龙,硬门拳代表邓金龙,在清朝时声名远扬。  相似文献   

18.
在形意拳老谱中首先提出“形意拳术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工夫,有三种练法”的是形意拳大家孙禄堂先生。在孙先生的著作《拳意述真》中,他是借用“郭云深先生云”而提出这一观点的,并给以定义解释,其实这是代表了他本人的观点,是他多年对形意拳技术的研练、资料的搜集、理论的学习,融合道家修炼理论而提出的,对形意拳的理论体系是一种提高和升华。  相似文献   

19.
去年末,国际乒联第五任主席徐寅生从塞浦路斯尼科西亚主持国际乒联执委会和执行局会议返京不久,即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他引用“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句中国古训,来比喻他将在国际乒联任职主席期间的工作指导思想。 徐寅生说:“国际间的事情要靠大家一齐来办。在国际乒联这个大家庭中,有不少热心人他们有很  相似文献   

20.
吴宪民 《精武》2008,(1):10-11
刘绥滨是当今武林最惹人注目的一位传奇人物。他从一个赢弱多病的东北孩子摇身变成了“当今蜀中武林一杰”和“青城武术掌门人”,真是看似容易却艰辛!他这一生,注定要和青城武术血肉相连,是他用双手撑起了青城派,使青城武术这一最古老、最神秘的武术流派及文化现象受到了世人的广泛关注,本刊近日对这个见证并发展了青城派的掌门人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