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兴仁所著《实用广播语体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9月)一书,是我国汉语广播语体学的第一部专著。它填补了广播学和语体学研究中的一项空白,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广播学与语体学相结合的学说体系。应当说,这一首次结合还是比较成功的。  相似文献   

2.
读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林兴仁同志的新著《实用广播语体学》,获益良多。广播语体学是一门专业学问,由于工作关系,有关研究广播语言的书和文章,我大都拜读过。同行们,包括我自己,在这方面的著作和文章中大都着重阐述与报刊文章相比广播语言的基本要求,而且大都局限在新闻广播方面,并且还不是新闻广播的全部。广播语言的基本要求是需要研究的,它是研究广播语言学的基础。但是,广播有多  相似文献   

3.
广播战线的老同志一致主张建立广播学和它的部门分类学,如广播新闻学、广播文艺学、广播采访学、广播编辑学、播音学等,广播语体学就是相对独立的广播学的一个分支,也可以说是相对独立的广播学的一门分类学。  相似文献   

4.
广播的模拟语境和广播的语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提出广播的模拟语境这一理论,想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释、说明广播的语境与广播语体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广播语体的表达手段系统,了解广播语体  相似文献   

5.
语体的功能,尤其是广播语体功能的提出,有的同志对此说或许将信将疑。咱们还是先看广播实践中的两例,再说曲直。  相似文献   

6.
在林兴仁的新著《实用广播语体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问世前夕,我们选登了该书的第八章,以飨读者。由于原文倒证多,篇幅较多,本刊选登时,作者作了较大的节缩;为了适合刊物刊登,开头、结尾和部分文字稍有改动,特此说明。  相似文献   

7.
广播语体是全民语言的功能变体之一,它是社会公认的,在功能上被制约的,在广播这个特殊的交际领域内,为了适应广播的特殊的语境的需要,选择、运用、组合语言交际手段而形成的一套表达手段系统。在言文变体(即口语和书面语这一对变体),中,广播语体属于语言的口语交际形式,是口头谈话体,只不过它不能借助手势、动作、表情,也不能补充、解释,更不能打断。因此,它比人际之间的口头谈话对语言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广播语体、电视语体两大分类为纲,以系统研究和专题研究为目,回顾广播电视语体半个世纪的研究历史,梳理该领域的学术发展脉络,总结之前的研究成果,以利于广播电视语体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9.
词汇平易而生动形象广播姓“广”。听众的广泛性和播音的瞬时性,使平易通俗成为广播语体的一大特色。列宁强调:“对人民讲话不能咬文嚼字,而要讲得通俗易懂。”广播过程是连续不断地传递信息的过程,留给听众思考的时间极短,稍纵即去,无法重听。一词作梗,就会使听众的思维陷于混乱。有些深奥、生僻词汇在报纸上也要避免出现,倘用之于广播,就会丑态立见,令人生厌。有个成语叫“平易近人”。“平易”了,才能“近人”。这个道理对广播语言选用不无启示。广播语言的通俗平易,决然不是庸俗和浅薄,而是要在平中见奇,浅处见才。通俗本身  相似文献   

10.
广播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广播的诞生使近代的信息传播从“无声的印刷时代进入了有声的电子时代”,使声音的远距离传播成为现实。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广播的理论研究还很不够,跟不上广播日新月异的发展。广播是一门科学,例如:广播采访学、广播新闻学、广播文艺学、广播编辑学、广播评论学、广播播音学、广播广告学、广播技术学、广播管理学等等。本文通过研究广播理论工作,认为广播有学。  相似文献   

11.
广播学有着自己的研究客体、范畴和理论体系,应当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到发展.但是,近年来的学术实践表明,广播学正日趋边缘化,这既与广播业快速发展的态势不符,又与广播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学术愿景相背.在广播学学科体系建构中,应明确广播学与电视学、广播电视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彰显其学科的主体性与独立地位.广播学学科体系建设应包括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学科应用实践建设、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语体,即言语变体,是言语交际的产物.王德春先生说:“由于人类生活的复杂性,在不同社会生活领域内进行交际时,由于不同的交际环境,就各自形成了一系列运用语言材料的特点,这就是言语的功能变体——语体.”语言随着功能的分化,出现了不同的体式,正如纸笔的发明,使“书面语体”从此扩大了自己的空间,与“口头语体”对峙而望一样,随着电信(即电讯,主要指电报、电话)的产生并不断发展,语言在电信中的运用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即一种靠“电”来传递信息的语体——电信语体形成了,它用“电”这种媒介来传递不同时空的信息,其交际方式也已不同于口语的面面相对,及书面语的不受时空的限制,渐渐与口头语体、书面语体形成了鼎立之势.其中,电话、电报语体、广播语体、电视语体等都属于电信语体的下位分支语体.所以说,除了“交际领域”和“交际目的”是引起言语变体的主要原因外,“传递媒介、交际方式”也将是形成语体风格的另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范国平 《中国广播》2009,(11):33-35
中国人民广播诞生近70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首届全国广播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部分省市电台和高等院校以及新闻研究机构的三十多位领导和专家学者,就建立中国特色的广播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会议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常务副会长刘振英、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玉明主持。与会代表在前人新闻学和广播电视学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践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1991年7月,湖南广播电视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何立库先生在首届全国广播电视报理论研讨会上发出“努力探索创立中国的广播电视报学”的呼吁,如一石击水,荡起串串涟漪;6年后,他又在全国省级广播电视报社长、总编辑论文集《广播电视报论》。后记”中再度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报学已水到渠成.”我们佩服立庠先生的眼光和胆识,他的首倡之功定使同仁鼓舞.当然,也应预料,此观点抛出后,一定会引起两种不同的意见:其一是反对,认为创建广播电视报学尚不成气侯;其二是赞成,觉得创建广播电视报学条件已经具备.笔者持赞成和肯定…  相似文献   

15.
为推动广播理论研究,促进广播事业发展,2009年8月28日,首届中国广播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中国传媒大学教育部重大项目"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协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常务副会长刘振英和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玉明主持.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传媒大学及部分省市电台、高等院校和新闻研究机构的领导、专家和学者共3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6.
由安徽省广播电视学会广播学委员会和安徽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主办的全省第二届广播学论文交流会,1992年10月27日至28日在合肥召开。提交本届交流会的论文共有41篇,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发挥广播的特点和潜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广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2、改革广播宣传,发挥广播优势,提高时效,扩大信息量,加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近70年来,广播实践日益丰富,领域不断拓展,广播系统理论的研究却一直相对滞后。为加强广播理论的研究与交流,推动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首届中国广播学研讨会8月28日在北京召开。  相似文献   

18.
“播音腔”与“主持调”──浅论广播语体的适应性毕一鸣当主持人节目兴起之时,有人把传统播音一概斥之为“播音腔”,并试图寻找一种新的语言形态来取代它。曾几何时,人们感觉到了一种来得更快的变异调式,我们称它为“主持调”。在这里被称为“腔”与“调”,当然是一...  相似文献   

19.
王静 《中国广播》2012,(5):43-45
语言是广播最重要的载体,语言是广播听觉文本中最重要的内容表达符号。通过对广播语体的分析,作者认为,广播语言具有以下六个突出特点:一、口语化是广播语言最大的艺术特色;二、生活化是广播语言重要的艺术表现;三、音乐美韵律美是广播语言艺术性的重要表现;四、节奏感进一步彰显了广播语言的艺术性;五、场景化是广播语言区别于其他媒介语言的显著特点;六、联想之美是广播语言艺术性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20.
试析“文革”广播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史的研究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寻找广播产生、发展的历史规律,二是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为广播今后的发展指明前进的道路。对1966——1976年的十年内乱时期,我国广播语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革”广播体的研究,体现了广播史研究的这两个作用。为了不忘历史的教训,不重蹈“文革”广播的复辙,更好地繁荣、发展新时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