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释学派乔治·斯坦纳提出的翻译四步骤(信任、入侵、吸收、补偿)理论,为中译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试图以译本《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深入探究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入侵"与"补偿"手段来左右译文的质量,以此体现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乔治·斯坦纳的阐释观和译者主体性的理论,通过分析斯坦纳的阐释四步骤在王知一译福尔摩斯《四个人的签名》中的具体运用,进而探讨译者主体性在译者翻译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翻译研究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一直处于边缘地位。随着阐释学的发展,译者主体性不断得到深入研究。当代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强调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他提出阐释翻译的四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本论文试从斯坦纳翻译的四个步骤探讨译者主体性在张爱玲译《老人与海》的具体体现。阐释翻译观与译者主体性的有机结合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角度。  相似文献   

4.
张瑞玲 《文教资料》2010,(29):61-63
影视语言的特征、字幕的时空与文本限制因素等表明。字幕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不客忽视。本文以翻译阐释学派理论奠基者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为理论框架,以动画电影《料理鼠王》为例分析了阐释学理论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具体指导字幕翻译,以及在此过程中字幕译者如何发挥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斯坦纳的阐释运作翻译理论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极力予以彰显。基于斯坦纳的理论模式,把译者主体性这一抽象概念分解到斯坦纳的阐释运作翻译四步骤中,以此探究论证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的能动作用贯穿整个翻译的动态过程,为进一步确立译者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胡晓莹 《海外英语》2014,(4):110-111,123
该文尝试探究在《红高粱》的英译过程中,著名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信任"、"侵入"、"吸收""补偿"四个翻译步骤是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得以体现的,进而说明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在信赖阶段,引用葛浩文先生的亲口所言来佐证译者对原文本的信赖。在侵入阶段,分为文化的入侵和个人理解入侵两方面来佐证译者主体性在这一环节的体现。在吸收阶段,分为形式的吸收和意义的吸收两方面来阐述来突显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补偿阶段,援引实例,进而说明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在翻译四步骤中,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的每一阶段都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7.
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的四个步骤即信赖、侵入、吸纳、补偿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译者的主体性比在翻译其他体裁的文本时表现得更为明显。然而,译者主体性是否能够发挥到最佳状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译者是否具备足够的文学理论知识。本文首先阐述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在文学翻译活动中文学理论知识对译者合理发挥其主体性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有助于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翻译过程中,在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这四个步骤中,充分体现了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注重文化的忠实.  相似文献   

9.
关联理论视翻译为具有二次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体现了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元一体的关系。译者在翻译交际过程中,处于中心位置并承担着交际者与受众的双重任务。译作不再是原作的复制品,而是译者对原作者思想的阐释,译者的主体性得到更多体现。为了使原作者和译文读者的间接交际成功,译者必须发挥主体性,但其主体性的充分发挥要受到原作者(原作者交际意图)与译文读者(译文读者认知语境)这两大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以《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对乔治·斯坦纳的四步翻译法在实践层面的具体应用进行探讨,分别阐述并试图厘清其"信赖""侵入""吸收""补偿"四个步骤在政府公文翻译中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的认识,提高对政府公文类文本翻译的效率。其翻译思想要求译者在把握双语文本的文化背景及句法结构差异性的原则下对源语与译语之间的关系进行辩证性的处理,通过对翻译步骤的概念化阐释,以期实现译者主体性的价值满足和翻译研究同语言研究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比较研究可见,许渊冲版和杨宪益、戴乃迭版的《离骚》英译本在翻译手法上迥异,又在译文效果上殊途同归;双方对译者主体性的适度发挥使中华艺术瑰宝在西方文化语境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阐释运作理论来看,两译本在"信任""侵入""吸收"及"补偿"四步骤中均以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为共识,但在具体翻译策略上呈现出鲜明差异。双方在建立译者-文本合作关系后都采纳信息补出策略:一是添加自身对原诗含义、历史背景与原作者悲苦心境的诠释;二是通过增加定语和修饰成分来实现物象含义空缺的文化补偿。但许译严守原诗结构,擅长直译和归化译法。杨、戴夫妇更青睐异化方式,打破了原诗格律。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在翻译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译者,译者是翻译活动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的主体.著名的英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翻译活动中的主体—译者的研究逐渐开始重视起来,并逐渐深入.本文将尝试以乔治·斯坦纳基于阐释学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基本的理论根基,以《十五从军征》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翻译活动中不同译者发挥其各自主体性造成的翻译差异,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关联理论视翻译为具有二次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体现了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元一体的关系.译者在翻译交际过程中,处于中心位置并承担着交际者与受众的双重任务.译作不再是原作的复制品,而是译者对原作者思想的阐释,译者的主体性得到更多体现.为了使原作者和译文读者的间接交际成功,译者必须发挥主体性,但其主体性的充分发挥要受到原作者(原作者交际意图)与译文读者(译文读者认知语境)这两大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嘉应学院学报》2021,(1):66-68
在阐释学翻译理论框架下,翻译过程可以分为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阐释学分析的翻译步骤,译者主体性作用在对原文本的理解和阐释过程中得到了彰显,在翻译《太平广记选》过程中译者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将中国文化内涵介绍给西方读者,实现了翻译再创造的过程。阐释翻译操作过程中从语言理解到译者主体性作用的考察,也为阐释学翻译理论指导实践的合理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中心,是翻译活动发挥积极作用的主体因素.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的核心就是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从斯坦纳阐释翻译观所描述的四步翻译过程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对译者主体性问题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受翻译水平、翻译目的及社会文化背景等的影响,对原文的阐释、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不同,从而使译文迥异。译者主体性研究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以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中四个翻译步骤为理论指导,以莫言小说《生死疲劳》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将译者主体性这一抽象概念分解到"信任"、"侵入"、"吸收"、"补偿"四个具体翻译步骤中,通过分析以期证实翻译家葛浩文的主体性作用在这四个具体的翻译步骤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8.
武璇 《海外英语》2013,(16):135-136
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和斯坦纳是阐释学派的三位杰出代表。该文试图对阐释学视角下的翻译理论做出客观分析,通过对"对话"、"前理解"、"视域融合"、"翻译四步骤"等重要概念的阐述,进一步探讨了阐释翻译的三大核心问题:意义的不确定性、译文的多样性和译者的主体地位。同时,还对阐释翻译理论的优缺点予以评析。  相似文献   

19.
阐释学是关于理解和解释文本意义的理论。阐释学代表人物斯坦纳提出阐释学的翻译四步骤,彰显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以斯坦纳的阐释学为基础,分析陕北民歌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相似文献   

20.
晁正  赵征军 《海外英语》2011,(6):193-194,196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有其自身的主体性,是连接作者与译文读者、原作与译作的媒介。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始终坚持"忠实"的原则,译者被认为是只能逐字逐句的机械的传达原作,译者自身的主体性一直被忽略。在翻译的"文化转向"以后,译者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George Steiner的翻译过程的四步模式理论出发,并以庞德的英译中国诗集Cathy为例,对庞德的主体性是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