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忽思慧《饮膳正要》是中国医药史上的一部名著,集食疗、本草、养生和烹调技艺为一体,具有丰富的饮食营养保健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总结,特别是该书以道医养生文化思想作为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将少数民族地区的膳食养生文化与汉文化圈中的相关学说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得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成为多民族养生智慧熠熠生辉的结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忽思慧对以葛洪为代表的道教药补养生思想的汲取与发挥.他一方面对道书中的补益药物做出自己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对道教长生不老观念持保留态度.二是忽思慧对孙思邈、孟诜、昝殷等人美食学说的承续与演绎,使得道医美食学说成为该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在学理和技艺上进一步加以改进和完善.三是将少数民族医学养生文化与道医养生经验相互巧妙融合,把漠北、西域和东亚地区传入的药物与食物,用道医养生学说的理论、原料和烹制技术进行加工,从而调制出营养丰富的精美药膳,开出了古代膳食养生文化的新生面.另外,该书在对古代医药文化史料的保存和完善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聂辽亮 《考试周刊》2014,(55):32-33
文章根据养生旅游及道教养生文化的相关理论,从资源、区位、政策、客源四个维度剖析龙虎山道教养生旅游开发的优势,指出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龙虎山道教养生旅游深度开发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胶东地区是全真教的发源地,蕴含着丰富的道教文化资源。本文从旅游的视角对胶东道教文化资源进行了分类,针对道教文化旅游开发中的问题,提出了注重开发道教思想、增强道教文化地方特色、开发道教养生旅游、设计以道教为主题的旅游线路等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4.
武当山在明代时被誉为"道教第一圣山",它山势灵秀、道教文化纯正,道教建筑群规模恢弘、保存完整,自古就是世人朝圣旅游胜地。然而近几年的旅游开发中,武当山旅游无论在品牌名气上还是在景区建设上都落后于少林、峨眉,究其原因主要是旅游品牌的精准定位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经过多番调查,笔者认为武当山旅游开发应当以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主体,扬长避短,重点凸显道教养生文化,集中力量打造道教文化集散地和正宗展示窗口,重振"道教第一圣山"威名。  相似文献   

5.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与其他文化相互交融、渗透,宗教的神秘的教义和山区的优美环境一直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青城山作为道教旅游圣地,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也有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道教文化十分注重养生,这对于现在快节奏生活的人更具有吸引力。但青城山在开发中并没有充分利用道教的文化特点来发掘旅游新亮点。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青城山的发展现状,发现宗教开发中的问题,针对其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道教养生体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养生功效,被世人认可,本文用道教养生体育的养生观、理论、原则和方法入手,系统分析了道教养生体育对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敦煌本西王母道教养生文化,对敦煌地方志、敦煌遗书,结合考古及有关道教文献作了考述,有助于推进敦煌民俗学、历史文化研究和道教养生文化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
齐云山道教休闲养生旅游市场培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养生旅游已成为21世纪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具有极其广阔的市场需求,而相关研究基本是空白。运用SWOT分析方法,以齐云山景区为实例对齐云山发展道教休闲养生旅游进行了分析,指出齐云山休闲养生旅游市场培育应采取综合开发、全面合作、突出特色、强化管理等战略对策,对其他景区发展休闲养生游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三清山是道教名山,被誉为"江南第一仙峰"、"世上无双福地".文章采用RMP分析方法,从资源、市场、产品三方面对三清山道教文化旅游进行实证考察.在发掘道教文化旅游资源方面的优势和对市场具体的分析的基础上,对三清山的道教文化如何转化为旅游产品以及如何选取市场等方面内容进行探究,提出三清山道教文化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对策,实现三清山道教文化旅游的长久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阐述了敦煌古代养生文化中的佛教、道教,以及敦煌壁画、塑像中的养生健身行为,为研究古代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提供思考.结论:敦煌佛教养生包括身体疾病病、心理疾病、饮食、劳作和运动等诸方面的养生内容;敦煌道教养生注重道教教义,以养气、吐纳、导引、胎息等方法为炼养手段,结合按摩与肢体运动,以保全身体康健及生命之体为宗旨;敦煌壁画、塑像中的卫生保健等养生行为反映了古人对卫生保健的重视,以及养生融入佛教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青城山是我国道教名山,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五A级旅游区。如何进一步挖掘和开发青城山道教文化资源,对于推动青城山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应对青城山丰富的道教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分析开发利用中尚存的问题,并结合青城山灾后重建,提出一些深度开发利用青城山道教文化资源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虽然学者们对于曹植脍炙人口的名篇《洛神赋》之美学特征的探讨已经相当深入,但从多维的角度综合而全面地探讨其美学特征的相关研究尚实有必要。经过对《洛神赋》之美学特征的多维考察,我们认为该赋至少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美学特征:词采之美、距离之美、礼义之美、哀怨之美。正是这四重美学特征使得《洛神赋》既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又荡气回肠,哀感顽艳,因而它令古往今来无数读者们为之倾倒且对后世的赋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就自然而然了。  相似文献   

13.
《武当风景记》是民国时期武当山名道士白衣道人的作品。全书以武当自然风光为描写对象,语言简洁流畅,结构独具匠心,描写绘形传神,蕴含着强烈的爱国爱教情感,是武当道教学中的重要作品。  相似文献   

14.
青岛崂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古时有人称崂山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过去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因此崂山的道教文化也一直影响着附近居民民风民俗的方方面面。崂山脚下的一个普通渔村——雕龙嘴村的丧葬礼仪风俗充分展现了崂山地区民俗中的道教文化因素,客观反映了道教思想文化的生死观如何影响普通老百姓生活。  相似文献   

15.
青城山有着丰富的道教文化资源,包括青城山宫观建筑、青城山丹法、青城山道教音乐、青城派武术、青城山医药养生以及古文物、古遗址(迹)等。由于多部门管理、青城山自身的地理环境、"5.12"地震等原因,很多文化资源和文物都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只有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构建危机管理保障体系,培训相关人员,提高公众意识,才能实现青城山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武当山是道教名山,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行列,但是与国内其他山岳名山如黄山、泰山相比,其知名度和美誉度仍然不高,这与其"世界文化遗产"的桂冠很不相符。本文试图从迈克尔.波特竞争模型的角度来探讨其中的原因,并且提出提高武当山风景区旅游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彭州葛仙山为道教名山,历史上属天师道二十四治之第五治葛璜治。葛仙山道教的起落变化,史栽不多,其具体情状散见于古代典籍之中。本文在考辨了五斗米道确属张陵所创立的基础上,对彭州葛仙山道教的兴衰进行了考证与梳理,同时还探讨了天师道在创建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颇具争议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白玉蟾是宋代内丹南宗第五代祖师。嘉定(1208—1224年)间,他居武夷山时曾与自号“懒翁”的武夷山冲佑观主管苏森情趣相投。在武夷山或浙江金华山,他们相互唱酬,品藻风月,诗酒往来。两人彼此了解,结下深厚情谊,并且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大学士揭傒斯笔下的武当山不仅是元代武当山古代建筑和全国著名道场的记载,而且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很值得后人研究传播的重要碑文.  相似文献   

20.
水浒故事从流传到成书的过程中,受到全真道、正一道、净明道等多种道教派别的思想影响,在《水浒传》中,这种影响表现在小说的布局谋篇、情节推演、人物命运等各个方面。作多次利用道教活动、道教人物、道教思想为小说张纲举目,渲染背景。三次大规模的罗天大醮,决定了小说情节的总体走向;洞玄真人、罗真人、九天玄女等道教人物推动着故事的发展;而全真道、净明道等道教派之间的思想差异也在梁山上的不同群体中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