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文化理论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目前一些有关罗从彦从学于杨时起始时间的看法,提出疑义,认为罗从彦从学于杨时的时间要比传统的看法早10年左右,起始时间应当在1101年前后,而不是1111年.  相似文献   
2.
南宋金丹派南宗第五代祖师白玉蟾终生云游。避世隐逸,志在林泉,得道成仙的理想和寻师访道、交友论道、授徒传道的人生目标构成他云游的主要动机。他由此踏上了求道和文化传播的云游之旅,其足迹几乎遍及南宋辖区。云游促使他形成了恬淡诡异的隐仙人格,身通三教、学贯九流的思想人格和为文制艺无所不能的艺术人格。  相似文献   
3.
杨时认为知仁、知心、知性知天是心性修养的基础;意诚心正是心性修养的关键;"未发体中,已发得和"是心性修养的重要法门;顺应天命,以成己成物是心性修养的目标。杨时的心性哲学是宋明理学传承与转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4.
杨时认为知仁、知心、知性知天是心性修养的基础;意诚心正是心性修养的关键;“未发体中,已发得和”是心性修养的重要法门;顺应天命,以成己成物是心性修养的目标。杨时的心性哲学是宋明理学传承与转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5.
隐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道教修为渗透在隐逸文化之中,形成了不同于“儒隐”之“道隐”风格。作为内丹修炼的手段,白玉蟾的“道隐”实质即为“心隐”,在于追求对心无境,对境无心之无我境界。他的“隐仙”人格达到了道教信仰与至乐审美生活方式交融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探讨清政府借外债的心理变化过程,经历了深避固拒到半推半就再到心安理得三个阶段。这种变化牵涉到清政府举借外债的起始时间问题。如果以中国人借外商的钱财统称外债的话,可追溯到17世纪广州商埠初开之时。政府代还商欠算外债的话则到鸦片战争后《南京条件》签订之际。地方政府借外债则可追溯到19世纪五十年代。而真正代表清政府借的外债却要到19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中央政府借外债才转为公开的行为,并一发不可收拾。  相似文献   
7.
宋代理学家继承并发辰了先秦儒家的诚信思想,认为诚信是万善之根,是人性中的五德之一,而“忠”是“诚”的发用,人若不由于诚,则不尽其才。其诚信表征有自慊,慎独,居心率直、不巧言令色等。而诚信达成的路径有尊德性的自诚明与道问学的自明诚两种形式。在当前中国社会及高校诚信缺失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宋儒的诚信现有颇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继承张载的思想,将“将万物与我为一”训为仁之体;并且发展了二程“爱人是仁之端”的思想,提出“称物施爱”是仁之事;他还借用《中庸》的词语将“忠恕”训为仁之方,“宽裕温柔”训为仁之质,“齐庄中正”训为仁之守,“发强刚毅”训为仁之用.他认为慎守力行这些原则,仁道可得.  相似文献   
9.
武夷山与朱子游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是东方文化圣哲,他的学说被称为后孔子主义(Noeo-Confuciansm)。朱熹一生有四五十年生活在武夷山,游遍了武夷山的山山水水。文章探讨朱熹在武夷山旅游活动所蕴含的游道,以便引起世人对这位哲人旅游活动与旅游思想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探讨朱熹对治家教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柔、德邻恤僮等家庭伦理道德的认识 ,他的某些思想对当今建设良好家庭伦理道德环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