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体罚作为一种错误的教育方法,已被我国法律所禁止。但实际情况是,体罚学生的事件不因法律的禁止而不发生。从对我国体罚制度的分析及与国外一些国家体罚制度的比较中可见,要杜绝体罚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关键在于对惩戒作为教育手段的正确认识,且在法律上对教师的惩戒权加以明确,并使之制度化。  相似文献   

2.
论体罚产生的原因和禁止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体罚学生事件多次见诸报端,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关于体罚现象的教育理论研究严重缺位,以及由此导致的教师教育和制度建设的滞后乃是体罚现象屡禁不止的深层原因。要想彻底禁止体罚,必须在重视理论研究的上,加强教师教育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3.
关于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赏识教育”“情感教育”“爱心教育”等成了教育的主流选择和亮点。同时,“惩戒”成了绝大部分老师不敢触及的“高压线”!老师们唯恐被冠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之名。各类媒体对体罚学生恶性伤害事件的屡屡曝光,更使老师们噤若寒蝉:不敢越“雷池”半步。  相似文献   

4.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班主任有权采取适当方式批评教育学生,但对何谓适度并未作出清晰界定。因此,班主任批评教育学生时容易将惩戒越界为体罚,同时,因为缺乏评价标准,涉及惩罚学生的事件往往成为舆论热点。2014年底,湖南省娄底卫校某班主任因惩罚学生而引发的"嗑瓜子事件",迅速成为网络热点,再次证明了规制教师教育惩戒权的必要性。应在坚持反对体罚的前提下,厘定"教育惩戒"与"变相体罚"两个概念的关系,并对教育惩戒权行使作详细规定。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中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是北京某职业学校却发生了震惊全国的辱师事件。这起辱师事件引起了笔者对教育惩戒这一话题的思考。近年来,老师体罚学生的极端事件屡屡见诸报端,不断有学校和教师因为"惩罚"学生而被学生及其家长告上法庭,媒体也不时报导一些"恶师"事件。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地严禁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以至于学校谈"惩"色变,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束手束脚,苦不堪言。  相似文献   

6.
吕赟 《教书育人》2007,(10):15-16
中国文化中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是北京某职业学校却发生了震惊全国的辱师事件。这起辱师事件引起了笔者对教育惩戒这一话题的思考。近年来,老师体罚学生的极端事件屡屡见诸报端,不断有学校和教师因为“惩罚”学生而被学生及其家长告上法庭,媒体也不时报导一些“恶师”事件。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地严禁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以至于学校谈“惩”色变,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束手束脚,苦不堪言。  相似文献   

7.
支招一句话     
由于受赏识(鼓励)教育理念和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政策规定的影响,更由于教师采用批评教育手段导致学生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当教育部出台“教师可以采用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这一法规条文时。很多教师竟然一时无所适从。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划定批评与体罚或变相体罚的界限,营造批评教育学生的良好环境,激活和谐的学校批评教育的“场”。这个“场”应该吸引教师,激发他们教育学生的热情,让他们敢批评、会批评学生.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8.
教育惩罚:教师的职责和权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学生在课堂上公然违反课堂纪律时,当学生违反学校规章制度时,教师该如何处理?在当前教育中,有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滥用惩罚,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一种是不敢使用惩罚,不作为。一般来说,发生教师体罚学生的不良现象是有地域性的,在农村以及边远地区学校的案发率普遍要高于城市学校。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个人素质偏低,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有更多的压力和渴望,体罚或变相体罚就容易出现。而在城市中,更多的教师是“谈惩色变”。“赏识教育”、“愉快教育”的倡导,新闻媒体对某些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不当事件的报道,学校对教师的告诫:“安…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体罚或变相体罚造成学生伤害的事件已大幅度减少,但教师“语言暴力”的“软体罚”造成学生伤害的事件却剧增。从表面上看,教师的语言暴力比体罚要“文明”得多,但它给学生、学校乃至社会的危害却不能等闲视之。语言暴力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校园的人际关系都造成消极影响。要消除教师语言暴力,必须从提高教师道德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学生的立法保护、保证教师的心理健康入手。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体罚或变相体罚造成学生伤害的事件已大幅度减少,但教师“语言暴力”的“软体罚”造成学生伤害的事件却剧增。从表面上看,教师的语言暴力比体罚要“文明”得多,但它给学生、学校乃至社会的危害却不能等闲视之。语言暴力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校园的人际关系都造成消极影响。要消除教师语言暴力,必须从提高教师道德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学生的立法保护、保证教师的心理健康入手。  相似文献   

11.
今本《老子》第23章“故从事于道者”一段话,已失去原貌,当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勘正。因为经文有误,历来注家皆失其解,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出土为正确理解这段话提供了条件。这段话的大意是,与得道的人交往共事,自己也会得道;与背道的人交往共事,自己也会失道。《老子》这段话的用意在于劝说君主罢黜百学而独行己道。这段话与相关经文一起透露出了《老子》思想的心理根源,有利于我们对《老子》思想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12.
卢沟桥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大事件,它历来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不过,关于卢沟桥事变的国际反应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卢沟桥事变作为一个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事件,当时国际社会的反应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本文正是利用英国外交文档中一些关于卢沟桥事变的记载来描述英国人对此次事变的看法和反应,希望以此加深对卢沟桥事变的理解及对英国远东政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健康第一"新的教学观念的阐述,力求对旧的遵义师范学院女生公共体育教育模式的改革作一些探索,赋予新时期体育教学新的内容,对以"健康第一"为主导的体育课程的设置、具体教学实施等作了简明的介绍.  相似文献   

14.
刘焱 《培训与研究》2008,25(3):74-75
交通肇事罪的设定,一方面是为了对违反交通规则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主体给予相应的刑事惩治,另一方面是为了给其他惯于违反交通规则的人以警戒。从一般预防的角度看,后者的积极作用大于前者。故而,在设定本罪相应犯罪构成和刑罚幅度时,应尽可能地从预防的角度进行规定,而不是仅仅关注肇事后果和对应的刑罚报应。如能使刑事惩治起到事前预防的作用,则无疑会使设立本罪的效用得到新的充分的发挥,使人们在刑罚的心理强制作用下不敢随意地违反交通规则.进而有效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人的注意行为是产生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从中应该可以发现道路事故多发点的原因和判定方法。从对道路上的驾驶人和行人的注意力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行人和司机注意力的道路事故多发点分析判定方法——注意力维数法,当交通当事人需要同时注意几个方面的道路情况时,他的注意力就是几维。任何一维注意出错,就会造成错误判断,很可能就导致了事故。情况越复杂注意力维数越多,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这样的路段就很可能是道路事故多发点。  相似文献   

16.
尖叶提灯藓抑菌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每0.5g鲜草1ml纯水浸提液对4ml培养液的供试菌株均有抑制作用;随着浸提液稀释倍数的增加其抑菌能力减弱,16倍稀释液仅对枯草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部分抑制作用;抑菌能力强弱存在菌间差异,依次为枯草芽孢杆菌>沙门氏菌>蜡状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此外,尖叶提灯藓浸提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其抑菌因子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实验研究了氨水的浓度、氨水的用量、氨浸时间、温度对浸出率的影响。称取1g(精确到0.0001g)的矿样,经过最佳条件的焙烧后,最佳浸出条件是:氨水浓度为1:1,氨水用量是4.0mL,浸出时间为2小时,浸出温度为60℃,分2次浸取,浸出率为95.95%。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定积分中的“两个”重要命题进行了改进 ,并对改进后的命题进行了严格的证明 ,从而拓宽了它们的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19.
文章结合“风险规避”概念,从如何降低伤害事故的发生概率和如何降低伤害事故损失的严重程度两方面进行思考,针对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规避展开研究,具体从伤害事故的防范、伤害事故的现场处理、伤害事故的民事责任认定以及赔偿途径的拓宽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丰富伤害事故风险规避研究内容,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安全开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关系,不是监护关系,只有学校未履行教育、管理、保护职责,造成人身伤害事故时才承担责任;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明确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的目的是为了妥善处理损害赔偿问题,加强防范,切实维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