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孟子》看“夫”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中的"夫"有以下几种用法:1.名词;2.称代;3.单纯指示;4.指示兼句首语助词;5.句首语助词;6.连接。这几种用法形成了一条由实到虚的语法化的链条。根据"夫"在《孟子》中的共时分布情况可以分析它的历时演变过程和原因。  相似文献   

2.
文言虚词数量较多,用法也较为复杂,学生不易掌握,讲授文言文时,将一文中用得频率较多的虚词的用法加以分类、铨释,便于学生掌握。现将《<指南录>后序》中“以”字归纳十种用法例释如下。一、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以”:语气助词,只是一个音节,无义。《辞海》“以”条字注十七:“作语助。如可以;得以;能以;足以。”《中华大字典》“以”字注十一:“语助词。《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  相似文献   

3.
“而”在《诗经》中共出现57处,有代词、动词、语助词、连词、词尾等多种用法,详细分析“而”在《诗经》中的具体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经》以及先秦的文献典籍。  相似文献   

4.
清人刘淇首言“自”有无义的助词用法.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开明文言读本.导言》也说,“自”字用法之一是:“附在‘故’‘正’‘终’‘犹’等副词后,本身无显明意义".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批学者对此问题继作扩大和深人的讨论,意见虽不完全统一,却也十分接近而实际上可以统一一种是认同“语助词”之说.如蒋绍愚先生.他是首先详作讨论的,先后有《唐诗词语札记》,《杜诗词语札记》、《唐诗语言研究》等论著.又如张永言先生主编《世说新语词典《言“助词.无实义”.一种是王(?)先生《诗词曲语辞例释》所言:“自,词缀,多缀于单音副词之  相似文献   

5.
“的、地、得”这三个字常常用混。下面先说“的”和“地”的区别。“的”的用法范围广,“地”的用法范围窄,只有在修饰语后面,这两个字才有发生混淆的可能。我们用以下四条规则来概括二者的区别。 一、名词前头写“的”。例如: 新的情况 高高的个子 丁丁当当的声音 认真负责的精神 “情况、个子、声音、精神”都是名词,这时我们不管前头的修饰语是什么,一律写“的”。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1995,以下称《国标》)中把句号、问号、叹号三种句末点号的用法分别定义为:“陈述句末尾的停顿,用句号”;“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感叹句末尾的停顿,用叹号”。笔者通过认真学习和反复研究之后,认为用法》和《国标》对句号、问号、叹号三种句末点号的定义是欠妥的。  相似文献   

7.
“位”作为称人的量词,用法很明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⑤量词,用于人(含敬意):诸~|各~|家里来了几~客人.《汉语大辞典》第3卷的注释为:⑩量词.(1)用于称人.含敬意.《水浒传》第十九回:“弟有片言,不知众位肯依我么?”《二刻拍案惊奇》第十七回:“闻知有位景小姐,是老丈令甥.”又如:诸位;二位.两本词典都注明“位”用于称人时“含敬意”.用“位”,显得庄重、文雅,彬彬有礼.因此,“位”一般用于值得尊敬、恭敬、敬畏的长辈、专家、名人、客人、上级、同辈或晚辈的前头,而对于一般可恶、可鄙、可憎的人,用“个”、“名”、“伙”等量词.但是,在书报杂志上常见把“位”字用在可恶、可鄙、可憎人物的前头,并非含有讽刺  相似文献   

8.
试论汉语助词"生"的来源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是唐代以后通俗文献中比较活跃的语助词。学界一般认为“生”产生于唐代,也有学者认为“生”由魏晋时期“馨”演变而来。《诗经》、《楚辞》中“生”字用例说明其作为语助词在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且是后世“生”的来源。  相似文献   

9.
关于文言虚字“之”的用法,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主要讲述了三种:一种是用作代词,(用如人称代词、指示代词);一种是用作助词,(用如结构助词、语气助词);一种是用作动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动词“去”、“往”。那末,是否课文中出现的“之”字,都要按这三种用法讲呢?我认为不一定,例如《鸿门宴》中有这样两句话:  相似文献   

10.
对于助词“者”,王力的《古代汉语》和各家多有论述,归纳起来,大体有这样几种用法:一、作为结构助词(王力称为指示代词)形成者字结构,一般可以译为现代汉语的“…的人”,“…的东西”,如“环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二、构成“所…者”结构,如“从其所契者人水求之”,与“所”配合同时起指示作用;三、用在少数数词之后,指几样事物,如“此五者,知胜之道也”;四、用在少数名词之后,指信仰什么的人,如“儒者”、“墨者”;五、用在句中表示因果关系,如“吾之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六、作为语助词,以语气上的停顿表示判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七、表示疑问语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二册,《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中就文言虚词“乃”的用法,谈了四种情况:第一种,用作副词,可译为“就”“才”“却”“竟”“仅”等;第二种,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译为“你”;第三种,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第四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中,“们”通常是作为名词的语言标志出现的。关于它的具体用法,第二册《初级中学语文》上说: 表示人的名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如“同志们”,但当名词前头有了表示多  相似文献   

13.
浅议标点插入情感修辞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继成 《语文知识》2000,(10):34-36
陈望道在《作文法讲义·新式标点用法概略》(上海民智书局1922年出版)中指出:“凡知识上怀有疑念的词面,可用括弧夹注问号在后;情感上夹有反感的词面,可用括弧夹注叹号在后。”冯广艺在《标点符号的一种特殊用法》(《语文建设》1991年第4期)中论述了问号、叹号插入句中不必停顿之处的用法具有修辞作用。其中两例是:  相似文献   

14.
对于句号,问号、叹号三种句末点号的用法,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于1951年9月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中分别定义为:“句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问号表示一句问话完了之后的停顿”;“感叹号表示一句感叹话完了之后的停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于1990年3月修订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以下称《用法》)中把句号、问号、叹号三种句末点号的用法分别定义为:“句号表示陈述句末尾的停顿”;“问号表示疑问句末尾的停顿”:“叹号表示感叹句末尾的停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杨伯峻先生曾撰《论语词典》,归纳“毋”在《论语》中有三种用法(参见《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26页)。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对阅读《论语》有很大助益。只是有一种用法笔者认为采用传统之见不妥,特提出来一议。杨先生指出,《论语·子罕第九》“毋意毋必”中的“毋”同“无”,是表示禁止之副词。这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看法。朱熹集注云:“毋,《史记》作‘无’,是也。”刘宝楠《论语正义》亦说:“毋者,禁止之辞。”所以这里的“毋”同“无”,表禁止,是流行已久的传统之见。这种看法对不对呢?还  相似文献   

16.
张祥友 《宜春学院学报》2006,28(5):90-92,133
《诗经》中的“言”字用法比较复杂,前人对此问题有所论述,但都有一些问题。总结前人的认识,我们认为《诗经》中的“言”字有三种用法:用作第一人称代词;用作连词;用作副词词尾。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分前后两个“归去来兮”叙述。泽陶按:两个“归去来兮”中的“来兮”二字,都是无意义的语助词。“归去来兮”,犹言“归去啊!”兮字作语助词解,众所周知,我不谈。现在我只谈来字的问题。清王引之《经传释词》云:“来、句末语助也。《孟子》:‘盍归乎来’,《庄子·人间世篇》:‘尝以语我来’,又:‘其有以语我来’,来字皆语助。”是其确证。  相似文献   

18.
《诗经》“于”字用法辩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字是《诗经》中一个重要的虚词。它使用频率高,全书共出现三百六十余次;用法也比较复杂,历来众说纷纭。有时同一诗句中的同一“于”字,各家说解不一。如“黄鸟于飞”(周南·葛覃)之“于”,或释为“往”动词;或释为“聿”,语助词;或释为“之”,结构助词;或释为“焉”,副词;或释为“语中助词”,无义。这种情况,成为了读诗者的障碍。我们认为,《诗经》同是我国周代社会的作品,都流行于黄诃流域中原地区,“于”字用法当与有一定之例。特别是相同句式中同一  相似文献   

19.
1 本文有四个句子用了“焉”字,但用法各不相同。①“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焉”是语气词,兼有指代作用,含有“在那儿”之意。②“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硿硿焉”。“焉”用如形容词词尾,与“然”相当。③“微波入焉”。“焉”兼有介词和指示代词的作用,含有“于是”的意思。④“如乐作焉”。“焉”语助词,表决定语气。2 三种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往往提前。例: “古之人不余欺也。”应译为: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们啊! 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一般是状语在动词前,而古汉语则有状语放在动词后边。例:  相似文献   

20.
“于”字是《诗经》中一个重要的虚词.它使用频率高,全书共出现三百六十余次;用法也比较复杂,历来众说纷纭.有时同一诗句中的同一“于”字,各家说解不一.如“黄鸟于飞”(周南·葛覃)之“于”,或释为“往”动词①;或释为“聿”,语助词②;或释为“之”,结构助词③;或释为“焉”,副词④;或释为“语中助词”,无义⑤.这种情况,成为了读诗者的障碍.我们认为,《诗经》同是我国周代社会的作品,都流行于黄诃流域中原地区,“于”字用法当有一定之例.特别是相同句式中同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