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巨源,唐代弘农杨氏家族杰出的诗人代表。与其交往者有白居易、刘禹锡等著名的诗人,也有不问世事的方外之士。其诗歌内容涉及广泛,不惟皇族显达,亦有胡姬妓女,荒山塞漠、荆楚吴越皆能入其诗中。无论是从杨巨源诗歌内容,还是其诗歌数量、质量来看,杨巨源在其家族乃至中唐都享誉当时、当世。长期以来,学界对杨巨源及其诗歌未予以重视。文章通过对杨巨源诗歌的研究,旨在对其人、其诗有清晰认识,并对其爬梳,进而对其诗歌意蕴、诗歌成就有完整而全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在江州和忠州的诗歌里存有十数首笼禽意象的诗歌。从笼禽意象所折射的躯体受困、精神不甘寂寞、现实环境不容自由的审美意蕴中,清楚呈现出白居易被贬生涯的心路历程,以及其中所蕴藏的悲伤意绪和孤愤情怀。  相似文献   

3.
学界关于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思想等研究已有显著成果,然对诗人诗作所蕴涵之情感体察仍略存不足。以白居易诗歌为切入点,梳理诗人细腻之情感世界,品味诗人对妻、子、兄弟之深厚情感,并尝试挖掘与之相关之主客观原因,对窥见白诗之亲情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傅艳华 《运城学院学报》2010,28(3):12-13,21
白居易诗中存有大量咏花诗,其花意象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在看花、赏花之中,白居易把自己的种种感情付诸于花,以花托兴,喻己、喻友、喻小人;以花为伴互慰,叹命运之多舛;以花参照类比,感生命之脆弱。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的诗歌中有许多咏竹诗,这些诗表现了诗人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格追求及处世态度,还具有丰富的认识价值和思想价值。这些意蕴丰美的诗歌的形成与他的生活环境、生活情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正《现代汉语词典》对"诵读"做出的解释是:念(诗文),即清晰响亮地朗读(诗文)。古诗是语言的艺术,其感情之充沛、意蕴之深广、声韵之和谐、音调之铿锵、辞藻之华美、气势之流荡,诗歌的情感性和音乐性决定了诗歌诵读的重要性。由桐城派作家倡导的"因声求气"说对我国古代诗歌诵读做出了重要贡献,清朝的桐城派人物刘大槐在《论文偶记》中这样写道:"(读书)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前期诗作中表现出了“明道”与“缘情”、“尚用”与“尚美”等两歧性,而据相关文献资料可知,白居易前期的诗论却又是以“明道”为宗,倡导写实尚俗,忽视了诗歌的情感和审美特征.显然,他的诗论与实践之间存有抵牾.但是白居易始终没有直面其诗歌中的这些矛盾,究竟是他的无意识抑或有意为之?从白居易的家庭环境、心态性格及其相关的客观存在等方面来看,其前期诗作中存在的两歧性或许是合于情理的.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深受人们的喜爱。其诗歌文艺观以尚俗诗学观为主,表现为“尚实、尚俗、务浅”。这种诗学观受到儒家功利主义文艺观的影响,白居易希望诗歌对于人民有所教化;当然,白居易追求的尚俗诗学观与中唐发达的城市经济与世俗文化密不可分,这种环境是其诗学观形成的现实土壤;与尚俗诗学观相适应的,则是白居易追求诗歌思想、语言的浅近,这种务浅的特点也是白居易诗歌较为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深受人们的喜爱。其诗歌文艺观以尚俗诗学观为主,表现为"尚实、尚俗、务浅"。这种诗学观受到儒家功利主义文艺观的影响,白居易希望诗歌对于人民有所教化;当然,白居易追求的尚俗诗学观与中唐发达的城市经济与世俗文化密不可分,这种环境是其诗学观形成的现实土壤;与尚俗诗学观相适应的,则是白居易追求诗歌思想、语言的浅近,这种务浅的特点也是白居易诗歌较为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登高意象频繁地出现在古诗中,《唐诗三百首》中它的意蕴类型足以囊括所有诗歌中的抒情意义,这种现象的出现有诗人对古代诗歌传统的继承,也有唐代社会的时代因素。各种意蕴类型之问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了解这种联系对我们理解把握诗人寄寓在登高意象中的抒情意义和情感脉络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这一问,问出了千般哀怨、万种离情,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问一答,更把李煜这位亡国之君深重的愁情别恨表现得淋漓尽致。古诗词当中,常见发问之旬,屈原问天,李白问月.闺中少妇问落花,雨夜离人问红烛。细细品味,诗歌中“问”的艺术确是别具匠心,意蕴丰厚而深远。  相似文献   

12.
东文娟 《现代语文》2013,(1):118-119
现代汉语中,疑问句可以分为特指问、正反问、选择问和是非问.不同形式的疑问句,疑问焦点的安排也不一样.一般说来,疑问句的焦点可通过答语形式而得到确认,因为答语总是针对句子焦点进行回答.本文拟从几个方面先分别举例说明各种形式的疑问句的焦点,然后从信息结构和功能类型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目的是想通过对疑问句的研究,探讨对外汉语课堂提问多样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民国学者对白居易的研究,其方法有比较法、品评辨体法、文艺学本体方法、知人论世法、批判法等。各种方法并驾齐驱,引导读者多角度解读白居易,使得读者对白居易诗歌的渊源所自、魅力之所在、风格形成原因各方面有了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4.
何逊的诗歌,其独特的悲感艺术风格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其诗歌展现了三种具体的悲感意识:与友分别之悲;宦游困顿下的思乡之悲;孤独守志之悲。而诗歌悲感意蕴的构造主要体现在诗歌悲感意象的选择和悲感意境两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何逊诗歌独特的悲感意蕴。  相似文献   

15.
在高中语文新教材中,选取了古今中外重要的经典诗作。意象即意中之象,也称审美意象。把握诗歌意象,有助于抓住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一、意象的文化内涵意象具有深厚的哲理意蕴。古人讲立象以尽意,借助客观外物来表达主观情感;讲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意象集中  相似文献   

16.
意境是我国抒情文学传统的审美范畴,它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白居易说:诗歌"以声律为窍,以物象为骨,以意格为髓"。欣赏诗歌,就是要从解读语言入手,体察诗中对物象的描绘,从而把握诗的意蕴,体味物象如何与意蕴妙合无痕, 构成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意境,这是诗的鉴赏者的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一生创作丰富,今存诗二千八百多首,是唐代存诗最多的诗人。因此历来对白居易诗歌研究者颇多,但大都集中于讽喻诗和闲适诗,忽略了白居易诗歌中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白居易的题咏诗。白居易的题咏诗真实的反映了他的生活情趣和价值观,通过对白居易题咏诗创作成因、题咏诗的分类及题咏诗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研究,使我们更加的了解白居易的审美情趣及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 品评赏析,深入了解白居易诗歌的一般特色。 [教学设想] 白居易的诗歌注重写实,强调讽喻,其浅白通俗、“老妪能解”的风格已为高二学生所了解。在选修阶段学习白居易的诗歌,设想把整合和提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本课试图引入适当的诗歌鉴赏评论的理论和方法,以期学生深入了解白居易诗歌的一般特色。  相似文献   

19.
从历时性角度来看,唐代古典诗文创作在美学旨趣、风格特质和艺术技巧等诸多方面均有重大转关。晚清学者陈衍《石遗室诗话》中针对诗歌提出"三元"说,认为中唐元和时期与此前南朝之元嘉和此后北宋之元祐同为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程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征之以史,信非虚言。职是之故,白居易  相似文献   

20.
从语气形式来审视席慕容诗歌的句式,即会发现其非常擅长运用大量征询语气的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来构建出一种委婉、含蓄、文雅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