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对照郁达夫《沉沦》文本与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 ,可以发现郁达夫早期创作活动与外国文学影响的关系以及与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的暗合。《沉沦》所描写的一个留洋青年人格心理失调后的焦虑及最终走向沉沦的悲剧 ,恰恰应照了弗洛伊德心理学关于“人格结构”的对应关系分析。这种现象说明郁达夫的创作不自觉地接受了外国文学的影响 ,也进一步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外来文化的渊源  相似文献   

2.
在以惊世骇俗的笔触描写两性关系方面,郁达夫与劳伦斯存在着惊人的相似。劳伦斯小说中的性爱描写,不仅在写作技巧上为郁达夫提供了足以效仿的榜样,更重要的是,它还使郁达夫从中获得了性爱描写的道德勇气。但与此同时,社会与文化背景的不同,却又使郁达夫与劳伦斯在性爱描写上表现出巨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论前期创造社小说的表现主义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期创造社小说产生的文化背景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哲学对郁达夫、成仿吾、郭沫若等人影响颇深。他们的小说通过对人的生存境遇的描写,揭示了人内心深处的本真存在;同时把人表现自我的品性特征以情绪化的色彩最大限度地挥洒出来。前期创造社小说将自我失落与主体解放相交织,构建出张扬自我的表现主义篇章。  相似文献   

4.
随着历史的发展 ,我们对郁达夫作品中的性爱描写要进行再认识。首先 ,人们对一些性行为的态度变化应该影响到对郁达夫作品中某些性爱描写的认识。其次 ,我们把郁达夫小说中的性爱描写与他本人的散文、日记等联系起来考察 ,又可以发现其小说中的有些描写实际上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最后 ,再把郁达夫的作品放到性爱文学作品的历史长河中看 ,可以看到郁达夫虽然在具体表述上有时显得难以把持 ,但仍在展示生命的内蕴上提供了丰富的景观 ,寄寓着创作主体对人类生命内在的某种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5.
如果把郁达夫的文艺观加以分解,我们会看到一个奇异的现象:郁达夫的每一个观点,似乎都有其脱身的"母体".他主张文学以情为主,这是感伤主义观点;他主张美是艺术的核心,这是唯美主义观点;他主张创作即表现,这是表现主义观点;他主张文学应是力的体现,这是未来主义观点;他主张文学应该写实,这是现实主义观点;他主张文学应该描写性压迫、性苦闷,这是弗洛伊德观点;他主张创作应是苦闷的象征,这是厨川白村的观点,等等.由于郁达夫文艺观的多重性,因而人们对其认识很不一致.有人根据他对表现主义的兴趣,认为他早期文艺思想是表现主义的;有人根据他对唯美主义的兴趣,认为他的文艺观是从浪漫主义向唯美主义的转化;还有人认为郁达夫早期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带着中国第一部白话小说集登上“五四”新文坛,便因其“大胆的自我暴露”、“露骨的真率”①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一时间,褒贬毁誉纷至沓来.争论最集中的是“色情”描写,责难颇多,为敌为友者几乎是不约而同地指责《沉沦》中的“色情”描写。即使在郁达夫殉难异国之后,这种指责也不曾停歇。新中国最早评论郁达夫的文章这样评述“描写个人的悲苦经历,描写性的苦闷,描写变态的性心理,描写妓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一向被人称为“中国的卢梭”,相似的命运和遭遇、相近的精神个性和内在气质,吸引着郁达夫走近了卢梭。作为郁达夫最崇拜的外国作家,卢梭对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在郁达夫的创作中主要体现为大胆的自我暴露、“返回自然的皮及诗情画意的自然描写。  相似文献   

8.
浮游在梦想与现实的边缘--论郁达夫小说中的性爱叙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量的性爱描写是郁达夫小说研究中最具有争议的问题.郁达夫的情感和性爱道德观念是边缘的,始终是一种新与旧相反相成的混沌状态;在文本表现上则呈现出欲念的沉迷与理智的控制振荡不定的特点;而郁达夫能够成就自己的性爱文本,是与将性爱描写作为国家寓言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9.
在郁达夫的诗文中,随处可见其对大自然的描写以及纵酒哀吟的场景。论文着重分析了郁达夫为何与自然及酒如此亲近,梳理了中国传统文人热爱自然和酒的原因以及自然与酒和文人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通过探讨郁达夫和酒及自然的关系,可以更加深刻的认识郁达夫的文人性情,并且更为理解他的狷介品行。  相似文献   

10.
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使郁达夫的小说备受瞩目,饱受争议,这和他深受自然主义的影响密切相关。他既接受了左拉式自然主义的真实观,又继承了日本私小说的感伤忧郁情调,突出表现在其小说对细节真实的刻意追求,细腻的性心理描写等方面。如何看待郁达夫小说中的自然主义色彩,“知人论世”方不失客观。  相似文献   

11.
疾病,作为一种文学隐喻在郁达夫小说创作中大量出现。郁达夫本人一直深受疾病困扰,本文结合郁达夫的疾病情况,分析其前期和后期作品中性欲和死亡主题方面的转变;阐述其创作由前期的颓废浪漫主义风格向后期自然写实主义风格的转变,并探讨郁达夫钟情疾病描写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对郁达夫小说,评论界历来有所指责,有人说他是“故意在自己身上造些血脓糜烂的创伤来吸引过路的同情。”这种舆论使郁达夫及其作品蒙上了一层厚厚的“消极”、“颓废”的灰尘。因此,如何正确看待这一现象,就成为郁达夫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郁达夫小说的艺术描写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表现有二:第一,不少作品存在着露骨的性的描写,毫不隐蔽地暴露了肉欲苦闷,官能刺激。第二,许多作品的基调忧郁感  相似文献   

13.
托尔斯泰的一些小说对人物的心理分析、精神解剖和性格描写有时表现出某些酷似弗洛伊德心理学的东西,他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即可明显看到这种弗洛伊德的趋向:强调主人公自我人格完善过程中本能欲望与高尚道德、宗教感情的冲突,对主人公性冲动的描写,俄狄浦斯情结式的描写,对主人公及其他人物的一些类似认同、移情、投射、白日梦等行为、表现的描写,都与弗洛伊德的有关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4.
郁达夫《故都的秋》为什么会写到“秋枣奇景”呢?“秋枣奇景”画面的描写,似乎和全文的“清”“静”“悲凉”的格调不相吻合,也似乎和前面描写的四幅图景不搭调。笔者经过考证认为:郁达夫“秋枣奇景”画面的描写里,蕴藏着一个父亲对夭折的儿子龙儿那刻骨铭心的思念。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是一个在创作上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作品强烈的主观抒情有别于其他作家的作品。他的小说淡化了客观的叙述,强化了主观性的描写,无论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人物心理的描写,都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情绪,构成了他小说的抒情性特征。本文以《沉沦》为范本,从感伤美和病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浪漫美和诗意美、抒情的散文美四个层面来品味郁达夫小说的抒情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16.
生的苦闷是郁达夫情绪小说主题的全部概括。而苦闷的情绪更是贯穿郁达夫所有小说的始终。他擅长描写知识青年的苦闷。  相似文献   

17.
生的苦闷是郁达夫情绪小说主题的全部概括。而苦闷的情绪更是贯穿郁达夫所有小说的始终。他擅长描写知识青年的苦闷。  相似文献   

18.
“返归自然”在郁达夫文学创作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对自然人性、自然美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必然导致对封建统治的反对与控诉,从而要求人的自由与平等,这就是“返归自然”在郁达夫文学创作中的进步意义;在景物描绘方面,郁达夫开创了我国文学创作中景物描写的先河。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小说所体现出来的颓废倾向及作品中关于性的描写历来成为评价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维度,他的隐逸气质也成为人们指责其逃避现实的主要依据。然而,性的描写与颓废倾向是郁迭夫作品体验世界的独特方式,而其作品中家国意识则是一个无可争议的存在。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在“自叙小说”中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主人公形象。在描写方式上,郁达夫用充满激情的笔调去描写、表现人物所经历的日常生活情景,在事件的叙述中作坦率的自我解剖,以抒情的方式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着重表现人物的情绪变化,抒发人物的真实感受,描绘出一部人物的“情绪史”,使小说成为主人公自我情绪、灵魂奥秘的自白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