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高策 《科学学研究》1993,11(3):7-10
科学中存在美。科学美的本质是什么?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认为,科学家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进入大自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自然的美,感受到了创造的美,也感受到科学理论的美,这些美是语言难以描述的,它们是“最深层次的宗教感情”。但是,在本质上,科学美是和真联系在一起,因为,美的感受与理论来自自然,最终还要回到自然,接受最后的检验。同时,美是一种积极的价值,它是鼓舞科学家从事科学工作的“充沛源泉”。由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在不断进步,科学美的概念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相似文献   

2.
自从科学家们开始领会爱因斯坦1905年那些划时代的论文时开始,《科学美国人》杂志就记录下了他所有的理论,以及对这些理论的进一步诠释和反驳。请看我们从这些记录中摘取的部分内容,其中一些是由当时最杰出的物理学家所撰写的。  相似文献   

3.
吴莉 《中国科技信息》2005,(11):194-195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因为它的绘画美、音乐美、哲理美、意境美,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而此诗也使张若虚“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相似文献   

4.
雨果是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他的戏剧最充分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真、美、善三种主要倾向.其中,他的名剧《艾那尼》是浪漫主义戏剧的不朽之作,真的是如《(克伦威尔)序言》中要求的那样"将艺术从古典主义中解放出来".在剧中,他坚决反对新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教条,强烈要求戏剧的创作自由,并且鲜明的表现出了反封建的立场.本文分析了《艾那尼》怎样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真美善",及其与古典主义的激烈对决.  相似文献   

5.
1915年由中国科学社创办的《科学》杂志是中国创办最早的大型综合性科学期刊,科学新闻是其科学传播的重要形式。为顺应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科学》在19卷第1期上发表社论《科学今后之动向》,宣告它的正式改版。改版后,《科学》中的科学新闻变化颇多:科学新闻数量增多、比重上升;科学新闻来源更加广泛;科学新闻始设分类专栏;逐渐由科普文章蜕变为科学新闻;科学新闻通俗性有了一定改善。而且,《科学》开始凸显出自身的特色:报道涉及学科范围广泛;科学家成为报道主角之一;重视对国内科学传播活动的报道;题材内容兼容并蓄,雅俗能赏;语言客观准确、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6.
他是我国稀土材料与化学科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他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稀土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他被学生称作“亲密战友”.他是同行心目中真正的大家。在学术界中认为.他与稀土是一体的.他总是与稀土纠缠在一起。 苏锵.这位有意无意总是想把自己隐藏在普通人当中,一生追求科学真理.以为国奉献为真正乐趣.默默无闻、淡泊名利的科学家.他的品德风范山高水长.令人景仰。  相似文献   

7.
2009年2月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他也许是近代最有影响的科学家。而2009年11月则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在两个世纪的时间里.没有一个科学家对科学、政治、宗教、哲学和艺术的影响能与达尔文相比。本期Nature是纪念《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专辑.内容包括关于达尔文、其生活及其科学和传奇的新闻、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媒体对科学家形象的良好形塑不仅关乎科学家精神的厚植与弘扬,更深刻影响公众对科学家乃至科学的整体认知与态度。研究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以《中国科学报》和Wiely 2015-2020年科技人物报道为数据源,探索分析了国内外科学媒体在中国科学家形象塑造时的异同。结果显示:《中国科学报》科技人物报道以叙事记叙性通讯为体裁,男性且功成名就的科学家为主体,科学家形象塑造以展现宏观科学精神为主,日常生活与个性挖掘为辅;Wiely以谈话实录性通讯为核心叙事方式,聚焦当代青年科技精英,侧重对科学家职业和个性特征、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共同勾画。两大科学媒体在科技人物报道对象及其形象塑造中均存在一定的性别刻板。据此,对科学媒体中科学家形象的塑造路径与策略提出了反思。  相似文献   

9.
言论     
《科学中国人》2004,(10):62-63
中国科学家论文数仅占全世界科学论文百分之五9月9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报道说,中国科学的发展正紧紧跟随经济快速增长的步伐。上周出版的《科学观察》的统计数据表明,在1981年到2003年间,中国大陆科学家在国际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增加了20倍。《自然》杂志认为这种增加率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应该有大的差别,而且质量的提高可能滞后于数量的增加。《科学观察》是位于美国费城的汤姆逊科学信息研究所(Thomson ISI)出版的跟踪科学界活动的新闻快报。《科学观察》的统计数据显示,尽管中国大陆科学家发表的论文数只相当于日本的一半,但…  相似文献   

10.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讲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中启发而来的。”可以说音乐是一门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课程。对于音乐课程而言,除了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笔者就如何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杏红 《科教文汇》2007,(8X):179-179,184
雨果是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他的戏剧最充分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真、美、善三种主要倾向。其中,他的名剧《艾那尼》是浪漫主义戏剧的不朽之作,真的是如《(克伦威尔)序言》中要求的那样“将艺术从古典主义中解放出来”。在剧中,他坚决反对新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教条,强烈要求戏剧的创作自由,并且鲜明的表现出了反封建的立场。本文分析了《艾那尼》怎样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真美善”,及其与古典主义的激烈对决。  相似文献   

12.
拙文《相对论马失前蹄在惯性原理》(下称《马失前蹄》),揭示了爱因斯坦对经典力学尤其是惯性原理的曲解和偏见。这位科学泰斗妄断“力学方程(比如,惯性定律就是这样)只有对…‘惯性系’才是有效的”(引自《爱因斯坦文集》卷一),他的名著《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中有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13.
对1915年1月创刊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大型科技学术期刊《科学》的编辑制度建设、编辑策略等作初步探讨。认为,《科学》是最早使用横排的中文科学期刊,否定了之前认为《新青年》最早横排的说法,并认为它以集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和编辑三者于一身的留学生编辑为主,在现当代世界科学策源地美国编辑而在国内出版的模式,对保持大型科学期刊的前沿性和权威性,以及对中国近现代科学期刊走国际化之路具有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14.
庞丹  韩魁武 《科学学研究》2007,25(5):848-852
  杨振宁具有非常丰富而深刻的科学美学思想,本文从何谓“科学美”、“科学美”栖居于何处以及如何把握“科学美”等方面探析其科学美学思想,以启迪当今学者,并且将之加以进一步深入发掘和弘扬。  相似文献   

15.
唐承革 《百科知识》2011,(17):22-23
去年底,《新科学家》杂志与科学家合作,对2011年的科学进展进行了预测。在预测的2011年8大科学趋势中,有一项是"机器人替身将获得重大突破"。目前,形人机器人已经研制成功,今后它们将代替人走向工作岗位。  相似文献   

16.
《大众科技》2007,(12):8
据美国《科学》网站近期日报道,美科学家在出版的《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一种能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门氏菌,在太空飞船零重力的情况下度过12天后,其毒性明显加剧了。科学家认为,这项研究将有助于发明出效果更好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科学救国"思潮成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思潮。《科学时报》是宣传"科学救国"思潮的阵地,对中国近代的科技传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科学时报》在传播和介绍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注重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救国观念。《科学时报》的内容选择进行了严格的把关,注重传播的时效性、实用性和权威性。通过开设多类专栏、采用图片、积极与读者互动等多样化的形式来增强刊物的传播效果。《科学时报》的科学传播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并对当时科学思想的传播和科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期刊《科学世界》的查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首份《科学世界》的宗旨主要是传播科学新知、绍介实业技能、宣扬科学思想、提供科学教育方法与教科内容,兼具科学性、思想性与进步性的特点。它与此前的《亚泉杂志》、《普通学报》一脉相承,具有承继关系。首份《科学世界》的续刊,基本上沿袭了原来刊物的风格,但与之同名的另外几种近代刊物,则相互独立,相互间也无承继关系。中国近代这几种《科学世界》中,除中华自然科学社编行的《科学世界》外,其他几种由于出版的时间较短,故它们在普及科学知识方面的效果并不尽人意,但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推进近代科学中国化进程的历史功用,是不应该被后世所遗忘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近代科学家徐建寅(1845-1901)参与创办了中国第一份科技期刊《格致汇编》,是中国学者中投稿最多的一位,他将电气冶金技术、玻璃制造技术、克鹿炮的制造等西方工艺都通过《格致汇编》详细介绍给国人,对于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学习先进的西方工艺具有重要的先导和启蒙意义,并且为近代科学传播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美国《科学》杂志公布了该刊评选出的2006年度十大科学进展,其中科学家证明庞加莱猜想被列为头号科学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