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男耕女织”是高中经济史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人教版教材直接将子目标题命名为“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岳麓版教材则在正文中表述为“‘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也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然而.“男耕女织”是否真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呢?笔者在教学以及阅读的过程中。对“男耕女织”是否适合写入高中历史教学产生了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2.
农业经济,是相对工业经济而言的经济形式。其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以手工业和商业为次。 农业以铁器牛耕、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为耕作特色,而“男耕女织”又最为根本。大致以长城为界,北为牧业区,南为农业区,而以农业为主。在农业区,黄河流域开发较早而江南地区开发较迟。南宋时江南超越黄河流域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由氏族公有制到奴隶制国有制,再到封建土地私有制尤其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变化过程。国有制主要有商代井田制、曹魏屯田制、北魏均田制等。  相似文献   

3.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知识梳理农业经济,是相对工业经济而言的经济形式。其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以手工业和商业为次。农业以铁器牛耕、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为耕作特色,而“男耕女织”又最为根本。大致以长城为界,北为牧业区,南为农业区,而以农业为主。在农业区,黄河流域开发较早而江南地区开发较迟。南宋时江南超越黄河流域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由氏族公有制到奴隶制国有制,再到封建土地私有制尤其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变化过程。国有制主要有商代井田制、曹魏屯田制、北魏均田制等。土地私有化从春秋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4.
吴福生:“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这一专题的重点是“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基本特点”。我们知道,古代中国经济的两大支柱是农业和手工业。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的。自秦汉开始,“男耕女织”这种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形式已趋向典型化,成为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基础。这是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知识梳理农业经济,是相对于工业经济而言的经济形式。中国古代农业以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为主要特色,而"男耕女织"又最为根本。在相当长  相似文献   

6.
男耕女织是汉族古代经济生活的主要特征之一。汉族的男耕女源于自然经济,西汉时,华夏民族发展、转化为汉族后,男耕女织的习惯和传统法典化,并产生了“重农抑商”或“重本抑末”的“上农”理论和政策。  相似文献   

7.
1.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是古代世界文明的典型代表,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要求学生从农作物的栽培、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进步和水利事业的发展等方面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理解自耕农经济在我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本市博物馆,让学生了解东莞农业发展的历程,增进对家乡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Ⅱ中,关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内容标准”之一是:“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为了弄清“耕作方式”一词,笔者查阅了《辞海》等工具书,并运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通过对相关论述的学习与比较,发现对“耕作方式”的论述主要是围绕“刀耕火种”“火耕水耨”和“游耕制”等进行的,  相似文献   

9.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知识梳理 农业经济,是相对于工业经济而言的经济形式.中国古代农业以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为主要特色,而"男耕女织"又最为根本.  相似文献   

10.
《中学文科》2007,(2):32-40
中国古代经济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经济制度与经济政策、手工业发展、古代商品经济、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等内容,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古代历史考查的热点。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中国古代经济史的考查具有面广、题型全的特点。在内容上既考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史,又考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改革,以及经济思想、经济上的主张等。  相似文献   

11.
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1的第一个学习主题是古代中国农业,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虽然各个版本的教科书对这个主题的叙述方式有较大差异,但是都涉及一些基本概念,如古代农业、传统农业,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等。由于教科书的叙述比较简略,一些教师反映学生在学习时搞不清楚这些概念有什么区别。概念不清,要准确、全面地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就比较困难。本文对这几个概念略作梳理,供教师们参考。一、古代农业与传统农业  相似文献   

12.
马学松 《新高考》2006,(5):55-59
[学法点津] 1.本专题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江南经济,以及重要的经济政策等内容。古代农业、资本主义萌芽和江南经济以及经济发展的原因是重点。对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对重要经济政策的评析是难点。  相似文献   

13.
彭干梓 《职教论坛》2007,(5S):60-64
中国农业教育源远流长,早在4000年前,就有了“农师”制度;设立兼有文化教育与农业教育的学校.比欧洲早1000年。以小规模生产为基础的传统农业悠久而发达,但社会却始终落后,原因在于中国古代有个怪圈,统治者越是“重农”,农民越是倒霉。今天的“新重农主义”,把大幅度提升国家对农民的公共服务水平与社会保障程度、普及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重要方向,与古代的“重农主义”有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彭金兰 《历史教学问题》2005,(3):106-106,71
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最早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南方经济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远远落后于北方。在西汉初期的文献中,有大量关于南方农业采用刀耕火种,生产力水平极低的记载。如《淮南子主术训》有“(南方)夫民为生也,一人跖耒而耕。”《盐铁论》有“(南方)百姓木耕手薅,衣食不足”等记载。而北方的农业生产方式则比南方先进得多,如西汉时,黄河流域已盛行牛耕,广泛使用铁制农具,河南、陕西一带甚至使用了能翻土、碎土的犁壁。可见,南北方的生产力水平形成鲜明对比。但从秦汉时期开始,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的原因,我国人口频繁地由黄河下游平原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总体来说,存在着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的现象,即从北方的黄河流域向南方的长江流域转移.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重大的历史现象,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重心.但随着南方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全国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最终稳居南方.  相似文献   

16.
正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1的第一个学习主题是古代中国农业,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虽然各个版本的教科书对这个主题的叙述方式有较大差异,但是都涉及一些基本概念,如古代农业、传统农业,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等。由于教科书的叙述比较简略,一些教师反映学生在学习时搞  相似文献   

17.
封建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主导经济 ,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产生、发展、变化 ,本文试从这一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封建自然经济的一大特征是自给自足 ,即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的生产格局 ,基本生活资料由自己生产 ,达到自产自销 ,“八口之家 ,百亩之田”就是小农社会理想的经济模式 ,人附着于土地 ,就可解决人的衣食温饱等基本的生活需求 ,在这种经济结构中 ,农业是决定性的经济部门。俗话说 ,“民以食为天”而“国以民为本” ,农业维系着民之生存国之兴衰 ,因而 ,历代统治者均…  相似文献   

18.
邢秀清老师执教的《古代商业的发展》,是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的内容。就教材结构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由四课组成,围绕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政策展开叙述,呈现内容;《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以古代商业发展的几个阶段为主线选择材料,中心问题是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及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业教育源远流长,早在4000年前,就有了“农师”制度;设立兼有文化教育与农业教育的学校,比欧洲早1000年。以小规模生产为基础的传统农业悠久而发达,但社会却始终落后,原因在于中国古代有个怪圈,统治者越是“重农”,农民越是倒霉。今天的“新重农主义”,把大幅度提升国家对农民的公共服务水平与社会保障程度、普及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重要方向,与古代的“重农主义”有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几个盛世时期,还是工商业大国、世界贸易大国,这不仅是因为她有发达的农业作支柱,同时又有发达的商业、手工业作支撑。研究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区域分布的变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乃至整个中国明进化史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