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道是庄子的本体论,逍遥则作为庄子的生存论,"逍遥以游"是庄子最崇尚的审美方式。在生存论意义上,逍遥游一方面是生命存在的方式,是主体寻求的一种最纯粹最高妙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境界;另一方面,也是理想的审美方式和诗意化的生命智慧的呈现。游戏精神成为逍遥的有机组成,逍遥也为游戏精神的敞开提供了可能。游戏精神成为《庄子》的一种风韵和情趣,给予接受者一种思维的启悟和审美的快乐。  相似文献   

2.
要把握<齐物论>的主旨不能仅仅限于此篇章的文字说明,而要透过文字表面达到与庄子思想的契合,用一种整体的观念对庄子哲学全幅的把捉才能真正契会得此篇的真意.庄子哲学是寻求人的精神满足,达到与道冥合,物我两忘,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寻求人的精神家园的学问.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要表达的主旨不是对万物、物我齐与不齐的认识与论断,即不是一认识论的问题;而是站在一个道的高度,以道观之,抛弃物我、彼此、是非的对立,超越人是人非的立场的前提下,实现臻于"吾丧我"之精神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3.
姚海涛 《文教资料》2005,(33):157-158
要把握《齐物论》的主旨不能仅仅限于此篇章的文字说明,而要透过文字表面达到与庄子思想的契合,用一种整体的观念对庄子哲学全幅的把捉才能真正契会得此篇的真意。庄子哲学是寻求人的精神满足,达到与道冥合,物我两忘,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寻求人的精神家园的学问。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要表达的主旨不是对万物、物我齐与不齐的认识与论断,即不是一认识论的问题;而是站在一个道的高度,以道观之,抛弃物我、彼此、是非的对立,超越人是人非的立场的前提下,实现臻于“吾丧我”之精神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4.
乱世的现实,激发了庄子对人生激切而又独特深刻的反思,在对乱世之因的冷峻揭示和分析之后,庄子希望以寻求内心的自由和超脱达到一种新的人生境界。实际上,从批判反思到寻求内心的自由超群,再到最后以自由超脱的内心关注并关爱这个世界正是庄子哲学文化品格所蕴含的三重内涵。庄子哲学的文化品格价值就在于,体现人类对高层次精神领域的新的探索,启迪着后人开拓人生视野,把握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5.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逍遥游》代表了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逍遥思想的代表作,表达了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的思想。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的逍遥思想表现的自由观,主张不求名、不求利,淡视生死,虽然这种逍遥思想太过理想化,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实现,但仍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时至今日,我在学习庄子逍遥思想的时候,仍然被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遥感动不已。本文结合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探讨了庄子的逍遥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代社会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呼唤着人类生存方式的生态转向。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孟子和庄子是儒道二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从"仁民爱物"的角度出发,提出"天之生物,使之一本",寻求仁在宇宙万物间的普遍适用性;庄子主张"万物一齐""物无贵贱",试图打破主客、内外之间的界限,提高人与万物"一体"的心灵境界。孟子、庄子二人的思想都对当今社会实现绿色发展、树立起新的生态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鲁迅对庄子的批判与认同,体现了庄子对他的巨大诱惑。在寻求自由的路上,他们分别选择了“逍遥”与“拯救”的殊途。他们关注人的“异化”,完成了对自己时代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庄子对鲁迅的影响,既养成了鲁迅的深刻,也是鲁迅矛盾痛苦的根源之所在。鲁迅与庄子既是精神的知己,又是思想上的对手。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思想,“至博、至大、至深、至约”,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文风。庄子是中国历史上富有特色的哲人和美学家。庄子美学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巨大影响,近年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有人认为,其哲学即其美学。我想补充一点,就是庄子美学更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人生自由的强烈愿望。庄子人生哲学就是要寻求一种逍遥自由,适意自得的艺术的、审美的人生境界。这种人生境界只有在精神与“道”契合时才能达到。要达到与“道”  相似文献   

9.
庄子学说注重人的自然本性,关怀人的生命和精神,努力摆脱人生困境,寻求个体的解脱,使个体从社会、自我和自然造成的精神束缚中摆脱出来,实现个体生活逍遥闲适的精神状态.文章尝试分析庄子人生哲学中具有的典型性快乐原则即忧患的闲适,旨在阐释庄子学说对中国文人审美情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是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对庄子的语言美学思想进行初步的探讨并寻求其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自由是摆脱了“形骸之外”的负累的“形骸之内”的自由,本文试图借鉴伯林对于两种自由的理论,从束缚自由的现实力量及实现自由的可能范围两个角度对庄子自由的实质进行论述。同时,从现实性和自由体验两方面探讨庄子式的自由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逍遥”接近于我们今天说的“自由”的概念,只要“放于自得之场”、“物任其性”,则都可得“逍遥”。所谓“有待”、“无待”只是相对而言,属于不同的逍遥境界,但无论是哪种逍遥,都要以“各安其性”为基础。《逍遥游》的“游”字,多与“心”联在一起,是具有特殊含义的专用辞,也可以说是用以表达主观精神活动的专用辞。这个游便是心游,唯有“游心”才能得以精神上的逍遥。  相似文献   

13.
庄子追求自由超脱的精神境界。在他看似旷达、洒脱的外衣下,却隐藏着深沉的悲剧内核。庄子的自由观不可避免的带有悲剧的意蕴,其自由观的悲剧意蕴表现在:现实夹缝中的自由、灵魂孤独中的自由。这与庄子生活时代社会秩序的混乱、专制霸权主义的横行、自然科学的落后以及庄子个人对人的存在论困境的体认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4.
本作在借鉴西方现代语言哲学的基础上,对《庄子》本从语言的能指和所指及语言与世界的逻辑构造等关系层面进行解析,得出《庄子》是表现主义的学经典的结论,并着重强调了语言自由同主体自由在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借鉴西方现代语言哲学的基础上,对《庄子》文本从语言的能指和所指及语言与世界的逻辑构造等关系层面进行解析,得出《庄子》是表现主义的文学经典的结论,并着重强调了语言自由同主体自由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庄子与萨特的自由思想有着各自的本体依据,前者为"道论",后者则是"存在先于本质"论;二人在自由观上有着诸多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实现自由的条件之差异、他人限制与人我和谐同一之差异、对客观规律和自然的认知把握之差异、对己负责与对全体负责之差异、积极行动与消极无为之差异、审美艺术倾向之差异;但从二人自由思想的差异性中也能透视出二者思想的共性,主要表现在自由思想都关注人,重视人的精神自由,都具有典型的美学色彩等。  相似文献   

17.
庄子的自然观在天人分野中存在着自然性与人为性的相谬。在"天"的维度,"自然"体现了无为、自然而然的本意;在"人"的维度,实现自然则带有明显的人为色彩。以人为的方式实现的自然,强调对必然的超越,指向自由的理想。但这种"自由"却建立在"人合于天"的基础上,先天地隐含着逻辑的悖论:在"天"的意志中寻求人的自由。这种内在的悖论,外显为庄子自由观中游心与游世态度自相抵牾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庄子》内七篇是一个思想整体,旨在阐述救世思想。对现实灾难以及人为物役、心为物役的现象,庄子有深刻的体悟。他提出的独特的救世之方,是从精神修养入手,培养逍遥自适的心灵境界;以顺世存身为生存法则;以自然无为为治世理想。庄子救世之方的实质是精神自由,有消极的一面,但也不可忽视其价值。  相似文献   

19.
庄子所崇尚的理想教育模式极力彰显人性自由的光芒,主张以行与事为范导,通过用心灵去观照心灵,而不让心灵为"外物"所役使、所遮蔽,期望最终在潜移默化中使受教育者的内心的精神世界迈向洁净、成熟而充盈的真境界。  相似文献   

20.
庄子哲学主要体现为生命哲学。他将生命本身视为最高的利益所在,知识、道德在庄子的价值体系中居于从属和次要的地位。在庄子看来,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肉体的保全而在于精神的自由,对我们精神自由的威胁主要来自于专制君主,要获得精神的自由就要突破社会带给我们的包括名利权势的种种羁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