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俊 《中小学管理》2006,(10):18-21
进行“离农的教育”还是“务农的教育”,“实施普通教育”还是“提供职业教育”,是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两个矛盾焦点。其根源在于对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价值取向的不同理解。依据“三农”发展趋势以及农村学生发展的需求,追求真正的“教育公平”,坚持为“三农”服务的课程价值取向,建设具有农村特色的课程文化,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学校发展之本,是化解农村学校课程改革困境的基本之策。  相似文献   

2.
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价值与策略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村教育的世纪迷茫现象和念书赔本现象,正在形成一个农村教育变革临界点;服务“三农”的国家农村教育政策指明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要突破国内外已有的以强化学生学会学习、适应社会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导向的学校教育功能扩张的价值定位局限,确立以根据农村学生升学、务农、务工的分流需求进行因材施教和服务“三农”为导向的学校教育功能再造的价值定位。农村学校校本课程要发育为“农村课程”,以实现21世纪初的中国农村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3.
十届人大全国四次会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抓好农村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初中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证。而当前农村初中教学质量偏低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本文在分析农村初中教育质量偏低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可以通过转变教育理念;建立高效的教师队伍;改革“城市”取向的教材;实行分层教学;办好家长学校等措施提高农村初中教育质量,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农村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国家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中小学校的比重很大,很大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都在农村。因此,重视农村教育发展、关注农村教育现状,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刻不容缓的重任。在农村教育中,农村教师问题、农村学生问题、农村学校问题,被称为教育“三农”问题。当前我国教育“三农”问题较为突出。下面就此话题和大家交流研讨。  相似文献   

5.
一、在改革的取向上。应扼制下沉式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取向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是向上的改革与下沉式改革(或向下的滑变)两者并行。教育体制改革、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教师任职制度改革、新一轮课程改革等都是取向正确并取得了一定积极成效的改革;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多产生消极后果的向下的滑变。例如,一味地撤、并农村的小规模学校而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过度集中、增加农村少儿上学难度的薄弱学校改造,仿照企业改革而采取的以“减员增效”为原则、影响教育质量的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等。  相似文献   

6.
城乡一体化背景之下,以及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都对城乡义务教育的课程价值取向提出了理论与实践上的要求。纵观相关研究成果,关于城乡义务教育课程价值取向问题,都是立足城市或者城乡一体化的背景来讨论农村义务教育课程价值取向,或用城市话语霸权讨论整个义务教育课程价值取向问题,缺乏对城乡义务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结构、层次的进一步研究。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对其课程价值取向进行"解剖式"研究,探究其是否应该存在差异,并立足教育现实,满足此前并发展着的城乡义务教育课程价值主体的价值诉求,进而实现真正的、相对的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三农问题”,农村学校教育的“城市化价值取向”和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使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着挑战。开发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对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学校教育知识伦理的重建和农村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价值。因而必须确立“学科知识”、“社会生活经验”和“学习者的经验”这三个层面的逻辑起点,确保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性、目的性与全面性。  相似文献   

8.
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公平的关键是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确保农村学生依法享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得到全面发展。针对当前农村义务教育价值取向不合理,学校分层现象严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现状,应通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公平为原则制定教育政策,改变农村义务教育理念,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等逐步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9.
●确保“两基”在农村教育工作中“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努力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一步增强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功能●实施“科教兴乡、兴县工程”,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以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力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以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为核心,强化投入,健全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健全农村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以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为核心,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和校长队伍建设,健全农村教育的队伍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0.
根据江西省教育厅“基础教育(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工程”的要求,我省把农村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作为课程改革实现战略“突围”的重要举措,不断加强农村学校校长、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完善教研制度、创新教研机制、县域整体推进等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一、找准问题,明确思路在全面启动农村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之前,我们在全省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通过调查和对教师的访谈,感到农村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研究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管理本体迷失。一些农村学校教学管理本体迷失,没有坚持以人为本,而是以分数…  相似文献   

11.
《湖北教育》2003,(4):11-11
2003年荆州市将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完善结构,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加快教育发展步伐。 首先是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坚持依法治教,完善保障适龄儿童入学的管理机制,继续推行“防辍控流”目标责任制,开展“百校千班无辍学”活动,开展教育助学行动,切实控制农村初中生辍学,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优化农村学校布局结构,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城区薄弱学校建设。积极做好进城务工人  相似文献   

12.
魏丽娜 《辽宁教育》2012,(3X):68-69
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和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义务教育的重点已经转移到教育质量提升和学校内涵发展上来。近年来,辽宁省农村义务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通过调查数据显示,城乡在教育质量上的差距仍然显著。应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学校内涵建设,建立教师培养、交流和管理机制,积极实施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切实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主题,也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主要标志,城市化是现代明发展不可逆转的走向。对农村青少年来说,城市化进程对人才的旺盛需求拉动了教育需求,提供了更多改变自身生存环境和条件的机会.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也给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很多困惑。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除了面对观念转变、评价滞后、师资匮乏、经费制约等共同的困难和问题,还有教育的城市化倾向所带来的困惑,既要适应课程设置的以城市为中心的困境,又要满足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价值取向。是面向农村需要还是城市需要,成为农村中小学的课程改革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一、以农村教育为重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全面贯彻新《义务教育法》,大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推进素质教育的激励机制,加快推进教育质量评估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全面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招生制度改革实验。全面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机制改革全面推进。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继续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扶持力度,办好省属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班,做好教育援藏、援疆工作,办好“西藏班”和“新疆班”。贯彻落实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召开全省学校体育工作会议。  相似文献   

15.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着价值取向,课程、教材以及教育评价的"离农"倾向,这种倾向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针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离农"倾向,本文建议:农村义务教育应该着眼于基础性、普及性和全面性;改革、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课程;加强教材编写队伍的建设;高考政策适当向农村考生倾斜.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是“十六大”和近年“两会”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国务院子2003年9月召开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又把农村教育列入我国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使农村教育成为备受关注的领域。而农村义务教育又是农村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它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农村教育现代化主要存在着两种价值取向,即以农村教育为中心的农本主义价值取向和以城市为中心的城本主义价值取向,与之相对的是农村教育中心化和农村教育边缘化的两条发展道路。较为典型的就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和改革开放后的农村教育现代化。不论是“农村教育中心化”道路还是“农村教育边缘化”道路。都有其不容忽视的弊端。我国农村的教育现代化应采取“和而不同”的第三条发展道路,就是既要公平地对待农村教育,用与城市教育相同的水准来要求与发展农村教育,以给农村教育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也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符合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尊重农村教育的特性。使“农村教育”更像“农村教育”。  相似文献   

18.
学校文化只有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细胞,才能转化为师生的自觉意识与行为,而这个浸润转化的过程就是课程化过程。新课改引发的学校教育转型,要求建构素质教育新图景,必须以学校教育课程化为根本途径和着力点。七年前我校从企业办学的阵痛中改制而来,校园还是“下雨一身泥。刮风沙尘暴”的破烂环境,一种似乎看不到希望的迷茫在大家心中蔓延。伴随七年课程改革,学校走上了课程化建设的发展新路:着力课程系统建构和内涵发展,形成了课程化引动学校整体变革的价值取向,实现了学校教育的深层次变革:育人环境大为改观,师生在丰富有效的课程实践中主动、快乐、有个性地发展,课堂效益持续提升,教育质量全面提高。而这一切.皆源于学校多年课程化建设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学校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培育和提升了课程领导力。  相似文献   

19.
2011年新出炉的《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拉开了新课程改革的帷幕,主要还是以城市开始实施,在农村践行新课程的理念需要教育界给予更大的关注,不管是从教学理念、教学环境,还是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都要结合农村英语教学的现状,充分开发农村的课程资源,开展农村特色英语教育教学,用实践体现新课改的指导意义及其价值取向,寻求教育公平、体现学生为主体、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对农村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严竣挑战,也给农村学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的主流是一种升学教育,农村孩子通过考试进入高一级的学校、直至进入城市,但农村教育不能仅仅具有这样单一的功能。大量农村孩子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依旧要回归到这片土地上从事劳动。因此,应城市教育主管部门坚持农村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方向,打破学校教育脱离农村生活的藩篱,密切结合当地经济建设和学生发展需要来构建农村学校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