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资本沦》这部伟大巨著中,马克思有这样一段话: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马克思在这一科学结论中所提出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含义有着不同的理解,而在对这种在公有制基础上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哪一阶段的所有制形式的看法上,则几乎一致  相似文献   

2.
“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24章提出来的。他说:“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应该说这个论述不难理解。恩格斯也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解释。他说:“靠剥夺剥夺者而建立起来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一、对“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之我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的科学分析,提出了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改造公式: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马、恩所说的公有制,同社会所有制的实质内容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是实现社会所有制的现实形式。“个人所有制”是社会所有制的另一种提法,它回答了在社会所有制中谁是所有者的问题;“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不是要恢复个人私有制,也不能把资本主义股份制看作社会所有制。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积累趋势时提出“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新的“个人所有制”是未来社会公有制的具体内容,“重建个人所有制”是共产主义目标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要求与体现。  相似文献   

6.
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中,提出了“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在法文版中为“重新建立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引者加)的著名论断。近几年来,理论界就如何理解这一论断展开了争论。本文试图对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方法论与内涵作一初步探讨。马克思所要重建的“个人所有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所有制呢?笔者认为,马克思的表述是非常清楚的。第一,这种重建“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①第二,它是以  相似文献   

7.
对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提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24章中论述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时,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对于最后一句话“重新建立个人  相似文献   

8.
对“重建个人所有制”不同解释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历史的必然,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来的个人所有制,它的内涵只能是生活资料,而不可能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或集体所有制或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制这样的同义反复,也不可能是私有制,因为马克思已经明确指出“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从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分离、更高形式的结合上可以解开所谓的“辩证法之迷”。即生产发展的必然规律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一致性。生活资料个人所有制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物质条件,也是人们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平等权利保证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9.
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第七节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中总结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灭亡的内在必然趋势,并描绘出了共产主义美好的兰图。这是世界马克思主义者共同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即否定的否定规律: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原话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共同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并不能理解为重建私有制,也不能对恩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说的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指的是“公有制包括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包括产品即消费品“一话作机械片面理解,认为个人所有制只包括消费资料而不包括生产资料,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述了如何正确马克思“重建人个所有制”思想及对当前加快推进产权改革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者阐述了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含义是: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社会总产品的一部分作为生产资料仍然归社会,另一部分作为生活资料则归劳动者个人。作者认为,马克思是反对私有制的,主张“公共的、集体的所有制。”它并不否定个体,并不泯灭个性,而是以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联合所有制。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经济理论界对《资本论》第一卷结束语中“重建个人所有制”论断的理解分岐很大,有的说是指建立消费品个人所有,有的说应理解为建立劳动者对自己劳动的自主权,有的说“个人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一种借用说法,有的还说“个人所有制”如果和生产资料挂钩是很危险的、生产资料归属法不能说明“个人所有制”的含义,有的甚至说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所有制的解释不一致。如何才能消除这种分岐呢?笔者认为:1.必须挖掘出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著名论断的本意;2.必须正确阐释恩格斯就杜林对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提法的攻击所作的答复;3.必须正确说明马克思为什么要提出“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命题;4.必须全面回答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思想有什么重要意义。本文愿就以上问题谈点个人意见,并企望理论界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含义的理解能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14.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成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时有一段名言:“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  相似文献   

16.
财产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设想共产主义社会的核心问题,它几乎存在于他们各个阶段的作品中。受着当时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和共产主义思潮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判直接指向私有财产所有制,与此相应,提出了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以共产主义的财产公有制取代财产私有制的针对性方案。然而从德文词汇上来看,与私有制相对而言的财产所有制形式可以用"公有"、"共有"、"公共所有"和"社会所有"等不同方式来表达,马克思和恩格斯又提出了"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概念。对此,我们尝试着以《德意志意识形态》原文本为阅读基础,在不同表达方式与其所表达的内容上进行关联性认识,并通过这样的认识进一步获得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相关思想的准确理解,进而对事物本身进行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正确理解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论断的本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理解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论断的本意顾海良“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论及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时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近来,在一些文章引证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时,多有不符原意之处,如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硬说成是建立“人人...  相似文献   

18.
张国顺 《考试周刊》2012,(73):28-29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考察,一方面肯定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历史进步性.另一方面奠基在对私有制与异化劳动的历史考察和分析之上。从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发展中,马克思得出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结论,初步解答了“历史之谜”。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要从所有制角度研究、认识历史,从宏观上把握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事实上,他们所关注的主要是所有制的两次大转变,即两次否定问题。从原始公有制向私有制(包括奴隶制、封建制)的过渡,即实现、完成了第一次否定;从资本私有制这个私有制最高形式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迈进,则实现了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否定。由原始公有制到私有制再到更高级的共产主义公有制,人类完成两次否定过程,达到否定之否定的肯定,实现人类社会一个圆满的结局,即黑格尔所谓的“圆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晚年倾心研究“上古历史”一方面是要弄清楚第一次否定过程,另一方面要为第二次否定寻找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20.
一、传统公有制模式及其缺陷 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概念,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经济制度安排。在生产关系体系中,所有制不仅决定了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劳动成果的分配方式,同时决定着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在内的整个生产过程。可以说,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生产都是在一定的所有制制度框架内进行的。从经济制度来划分,人类社会中存在或面对两种所有制:公有制和私有制。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时,在不同场合提出过“社会占有”、“公共占有”、“集体占有”、“国家占有”等公有制概念,设想用来变革和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使无产阶级从资本主义“人对人的统治”中解放出来。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选择最早的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公有制从理论到实践,最终变成一种固定的制度模式经历了一个历史变迁过程。从苏联开始,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后都先后实行了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基本形式。这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建立和发展,使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