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著名”一词作何解?谅读者诸君皆晓得其义,不必我再为此诠释也。想当初,在我幼小的心灵中,“著名作家”、“著名记者”之类是何等神秘,何等圣洁,何等伟大。及至长大成人,我对荣膺此称号者仍然崇敬有加,这种感觉、这份感情并未随着自己见识的增长和岁月的流逝而失却它原有的光泽。然而,事物也非一成不变,某些东西会由原来的纯之又纯、圣之又圣变得混混沌沌、窝窝囊囊起来。就说这“著名”一词,这些年来,由于被人肆意践踏,乱封之,滥称之,亵渎了它所应拥有的尊严和权威性,因而不免遭世人腹诽甚至当面讥讽。  相似文献   

2.
邓拓同志生前曾诙谐地说过:“谁要是给我想出一个好标题,我给他磕三个响头。”可见制作好标题何等不易,何等重要。诗人即兴赋诗,散文作家见景抒情,理论家借题发挥,拟题可作“无题”“一游”“之我见”之类,然而新闻标题却要从当前形势任务出发,一目了然地标明新闻价值。制作标题中又有借名发挥的标题,借名之巧,发挥之精,可使新闻有一双传神、富有魅力的“眼睛”——好标题。读者则可在一瞥之间,砰然动心,非要通读全篇不可。  相似文献   

3.
照片新闻作为一种视觉新闻,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它以摄影手段记录正在发生着的新闻事实,它通过新闻形象向读者传播新闻信息和内容。西方新闻界有句名言,叫做“一图胜千言”。我国报界也流传着一句话叫做“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可见,新闻图片相对于报纸来说是何等重要。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在他的作品《父与子》中说: “一张照片表现出来的东西,如果用书本来说,可能需要一百页的篇幅。”我国著名新闻工作者穆青在《论新闻摄影》一文中也指出: “新闻照片能使读者了解到新闻内容,又能享受视觉上的美。”因此,新闻照片比文字报道简洁、生动。  相似文献   

4.
文成于思     
记得我在读书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深夜,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来到他的实验室,发现他的学生还没有休息,便问他在干什么,学生回答:“我在工作。”卢瑟福又问:“白天呢?”学生还是回答:“在工作。”卢瑟福说;“那么你早晨也是在工作了?”学生点  相似文献   

5.
新书点评     
国际上一些著名报刊,对书评的“公信力”非常关注。今年7月,《华盛顿邮报》发表了威金斯的一篇书评,称欧文的一本书“松松垮垮、未加修饰的文字堆集……仿佛作者刚从又一场噩梦中醒来,开始难以自禁地唠叨起来”。一个月后,该报为这篇书评公开道歉。道歉的理由,并非评者对欧文恶语相向,而是书评者与作者相识并有过节,而威金斯没有事前说明。《邮报》说,“如果我们知道,欧文和威金斯过去有过交往,我们便不会约这篇稿子了。”由这件小事,可以看出一家著名的报刊,是何等地重视书评者的挑选,以求制度上保证书评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6.
人小鬼大     
八岁的侄女“00后”小友林瑜,要加我QQ,直言不讳目的是让我在QQ农场种菜供她偷。加好友后赫然见到小朋友的网名“命运板蓝根”,我扶住眼镜顿时肃然起敬:小小年纪,就已经要给命运治感冒,何等的深沉!  相似文献   

7.
据《南方周末》等报刊报道,近年来,有些人为了宣扬政绩从而加官晋爵,又玩起了50年代“大跃进”运动中“大放卫星”的老把戏来了。居然有人在六月份就把全年的经济增长率“统计”出来,填表准备上报了。“超前意识”何等惊人! 那末,在我们的新闻界,在新闻写作中有没有“放卫星”的壮举呢?我看也该提醒一下了。要记住:社会上的“卫星”全都是以我们新闻界为“载体”而升空的。就是说,人家造的“卫星”都是用新闻报道这种“火箭”发射升空,进入“地球轨道”的! 最近,鄙人略微留心看了一些宣传20年或50年建设成就的报道。其中…  相似文献   

8.
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后来又成为著名纪实作家的叶永烈,近日表示要“重操旧业”,重新投入科幻小说创作之中,续写他曾发表在1978年、1984年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系列。 这条消息,我以为比时下文坛任何“轰动”的逸闻轶事都更有意义。说实话,隐私小说、帝王系列、个人感受、明星传记、“先锋”“体验”之类,早已书满为患,泛滥成灾,一提起来就叫人头疼,可现在还在源源不断地炮制上市。而科幻小说,这些年来几成荒漠,既无作家,又鲜作品,自然也没什么影响。 罗素说过:“缺乏想象力的民族是可悲的。”培根也说过:“想象是人生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新闻界著名的老前辈戈公振先生,面对大 千世界,看到的情景是: “空气中充满了新闻,到处都在等候新闻采访人。”这是何等了不起的新闻冲动啊,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新闻记者那神圣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10.
腐败的月饼     
说起月饼,自然就想起中秋和团圆。中国人大概离乡别井的特别多,加上又崇尚“父母在不远游”,所以有了中秋这个特别的节日。如同天上的明月,圆圆的月饼本来是何等的高洁,甚至有点神圣。它总是带给那些“独在异乡为异客”、“千里共婵娟”的炎黄子孙以团圆的企盼,也每年一度提醒那些合家团圆者珍惜安定、平和的来之不易。然而不知始自何时,这高洁而又有点神圣的月饼,因为被“三陪”、与腐败沾边,甚至混迹于垃圾中而变味了,变得充满铜臭气。 记得小时候中秋节也吃月饼,而且十  相似文献   

11.
我发现思维很容易被已有的优秀作品所左右,创新说到底就是一种思维的较量,这个过程是何等的艰难。我想,长期从事摄影创作实践的人们一定也都深有体会。每届全国影展,评委们总是抱怨“一窝蜂”的作品太多;上届喇嘛题材获了奖,这届就是密密麻麻的一片金黄色调,上届群鱼“狂舞”获金牌,这届就是没完没了的“围捕”。题材的重复和技法上的少创新、多模仿几乎成了通病。  相似文献   

12.
肖啸 《北京档案》2009,(4):35-35
北京奥运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2008年刚刚走出大学象牙塔的我,恰逢北京奥运会的到来,而我居然能亲身参与到这样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服务工作中去又是何等的幸运与光荣。  相似文献   

13.
韩健 《军事记者》2006,(9):53-53
拿到刘铁生同志这本《睁眼闭眼——军事新闻摄影笔谈录》,只看了书名就使我陷入了思索中,一时竟忘了翻看里面的内容。这时首先跳入脑际的是陆游的两句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这个“睁眼闭眼”与“上马下马”,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战事频仍之世,携笔从戎的诗人的生活状态可简单分为“上马”和“下马”,虽然辛苦但又何等的洒脱与豪爽。刘铁生将其册子命名为“睁眼闭眼”,在睁眼、闭眼后留下空白,为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有几分机智有几分深刻也有几分俏皮。摄影界一代宗师吴印咸为刘铁生书写“睁眼闭眼”条幅后如是说:“这个很有…  相似文献   

14.
杨捷同志的新闻通讯报告文学选集出版前夕,他带着终审的“清样”约我为它写序。我感到欣慰,也觉得不安。作为新闻战线的一名老兵,为我省一个又一个优秀中青年记者脱颖而出,为他们的作品一本又一本结集出版,感到由衷高兴。令我不安的是,新华社社长穆青为杨捷新闻作品选集题词:“记者的报告”,著名记者海棱为杨捷同志题词:“人民记者”,这些名流、权威的笔迹,无论是对杨捷的作品,抑或人品,都做了高度评价。再让我步其后尘,提笔作序,实感为难。但是,读着那一篇篇激情横溢,文字清新、朴实、优美的作品,却使我思绪绵绵,心潮浪  相似文献   

15.
冰心走了,她走过了漫漫的百年之旅,苦苦地寻觅她那朝思暮想的精神家园。人们认识自身是一个痛苦而又漫长的过程。关心人类灵魂的哲人苏格拉底发出的“认识你自己”这一著名的醒世命题两千年后,莎士比亚依然排遣不开对人的认识迷们,他借李尔王之日呼喊着:“谁能告诉我:我是谁?”又过了五百年,法国的印象派画家高更的不朽之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个命题正是现代主义文艺的心境象征,也贯穿着人类对自身本质的种种认识的思考。冰心是五四以来“自觉意义”的儿童文学的先行者,但她却惊呼“我也不知道我是怎样…  相似文献   

16.
我一直认为互联网本身的意义,是纯文化的,是精神的连线。这种连线的可能性,依赖于“想到”的能力,为什么我就没有想到呢?因为我的“软实力”不够。很不好意思,“软实力”这个词竟然也是一个外来语,人家说得好,我们需要,就不得不用——为什么?  相似文献   

17.
台湾著名纪录片人李道明先生曾把纪录片分为四类,即旁白、解说加画面的“主观式”纪录片、由采访构成的“采访式”纪录片、既无旁白也无解说和采访的“纯观察”纪录片以及由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互动构成的“反射式”纪录片.我认为上述认识仍停留在操作的层面上,而要在更深的层面上认识纪录片一切问题的关键,即搞清纪录片人到底是什么角色,比如他与拍摄对象的关系、与观众的关系、他在纪录过程中和纪录片有什么异同等等,这才是认识纪录片的正途.本文结合《舟舟的世界》对此展开议论.  相似文献   

18.
“梦想照进现实”,对一个人来说无疑是幸运的,而“现实赛过梦想”则更是幸福无比的。《小说连播》节目之于我,就可归属后者。记得最早听到小说连播节目,是在上世纪60年代读小学的时候,借助于哥哥新装配的“矿石”收音机,我听到了长篇连播《烈火金刚》。那生动精彩的故事演播—下子像磁石般深深吸住了我,那是一个何等神奇的声音世界啊!  相似文献   

19.
曾几何时,“出版无学”的帽子令出版人不平和激奋。然,平心静气想想,出版的理论建设、理性思维、概念体系是何等薄弱,而新知视野是何等封闭和狭窄。出版界有关“知识经济”的读本出版可谓多矣,但对自身知识的充电紧迫感却迟钝、淡漠。本刊特辟“新知视窗”,目的在于为出版界打开一扇扇新知识、新概念、新思维的“视窗”,给出版人的大脑吹送些许外部世界新鲜的“负离子”。  相似文献   

20.
人名关天     
俗话说:“人命关天”。我说:在报刊上是“人名关天”。就是说,千万不要把人家的尊姓大名搞错。不管是无名之辈还是著名人物,把人家的名字搞错了,影响很不好。 但是,在报刊上,把姓名搞错,特别是把名人的姓名搞错的纰漏,却屡见不鲜。 如贵刊今年第5期,把著名科学家童第周,写成了“童弟周”。又如四川有一家大报,在大字标题中,就把陶行知写成了“陶行之”,把曹荻秋写成了“曹获秋”,把李嘉诚写成了“李嘉成”;把历史人物三国周郎周公瑾写成了“周公谨”;把“小人物”的姓名搞错,更是家常便饭。在其他报刊,“更正”出现最多的,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