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总理衙门存在四十余年,虽非正式外交机构,但在近代中国同西方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总理衙门的设立步履维艰,但清政府在屈辱和无奈中终于缓缓地拉开了中国近代外交的帷幕。随着这一机构的演变、发展,中外交涉逐渐向规范化和近代化迈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2.
【穿针引线】闭关自守的中国,在近代被迫打开了国门,百年的屈辱,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这铁一样的事实。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走上了强国之路。1.民主革命时期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南京条约》是第一个不平等条约。②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专门同外国交涉。③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出现了新危机。④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⑤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从此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⑥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引发了…  相似文献   

3.
李全民 《历史学习》2003,(12):31-31
有这样一道选择题:总理衙门建立以后,清政府任命的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是A.戈登B.华尔C.赫德D.蒲安臣参考答案为C。表面上看,此题选赫德是正确的。但这一答案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认为总理衙门建立后清政府任命的首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就是赫德。事实上,赫德是第二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1861年1月20日,适应西方列强设立专门外交机构以加强中外交涉的强烈要求,在奕讠斤等人的奏请下,咸丰皇帝批准成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通称“总理衙门”。海关总税务司就是总理衙门的附属机构。总理衙门最初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后来扩大到负责购买军火及机器设备…  相似文献   

4.
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兼论晚清外交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虽是清政府在列强威逼之下的无奈之举,但它却有力地推动了晚清外交的近代化。一方面外交机构从无到有,从权力分散到集中统一,这种艰难的发展过程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在民族矛盾加深的情况下对外交认识的深化。另一方面从尝试出洋考察到正式派遣使臣,使领制度得以确立,从而增强了清政府独立办外交的能力和信心。同时从选派幼童留学到储才馆的成立,为近代化的外交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相似文献   

5.
对总理衙门的设立及其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长期以来,史学界普遍持否定意见,认为“总理衙门的出现正意味着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的渐趋成熟,是清政府政治机构半殖民地化或封建政权买办化的具体开端”,它是“专干卖国勾当的最高决策机构”。对此,笔者不敢全然苟同,仅以管见所及,略抒己见,以求教同志们。一总理衙门的出现,是“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的渐趋成熟”吗?否!总理衙门是清政府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之间矛盾趋向暂时缓和的产物,而不是“相互勾结”的结果。在总理衙门成立前的20年内,清廷在与  相似文献   

6.
一八六一年一月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办理外交。五月底天津洋商宝顺行顺记初次贩运洋布近六千匹到山西榆次售卖。这是第一家入晋洋行。六月槐树铺厘金案。十八、十九、二十、三十日,先后有河北获鹿县涌合福、泉恒义等几家华商贩运洋布到榆次县赶  相似文献   

7.
清朝“总理衙门”的全称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又简称为“总署”或“译署”。从1861年1月20日(咸丰十年十二月十日)成立到1901年7月24日(光绪二十七年六月九日)改组,共计存在四十年。“总理衙门”是清政府为了办理有关西方资本主义各国通商、外交事务所特设的中枢机构,在当时清政府整个统治机构里面,是一个特殊的单位。总理衙门成立于1861年,同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密切相关(实际相距还不到三  相似文献   

8.
胶州湾危机之后,面对日本透出的联结之意,张之洞萌生联日的念头,他奏请总理衙门,主张结盟日本,但总理衙门从均势外交出发,否决了张之洞的主张。张之洞联日主张根本目的是为维护清政府权益,抵御列强侵略,在当时清政府积弱的形势下,所达到的效果是微弱的。但客观的评价其联日主张,这是他在慎思局势下所做的最实际的抉择。  相似文献   

9.
⊙从近代化角度审视近现代诸问题传统的近现代史是以革命史为线索。这就把人们的思维限定于“阶级路线”、“革命与反革命”等框框中。近年来以近代化标准审视近现代诸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且沿着科学、宏观方向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主要特征是从“近代化”角度认识分析历史问题 ,而不把中国近现代史视为仅仅是一场“革命史” ,从本质上讲就是以生产力标准分析评价历史的发展。以如下事例说明 :总理衙门。如果我们单纯把总理衙门置于西方列强侵华和清政府反动统治领域考察 ,很显然 ,结论是 :适应西方列强侵华需要 ,总理衙门的设立体现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晚清政府外交指导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及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被动性调整、传统外交指导思想的逐步解体等方面阐述了晚清外交的"屈辱"转型,对中国近代外交思想转型的历史过程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社会开始转型,在对外关系的处理上由旧的宗主--附庸式朝贡制度,转而接受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中国近代外交转型表现为中国与藩国对近代国际关系的抗拒及适应过程.中国外交正是在这种惶恐困惑状态中开始近代化进程的.全文从晚清政府外交指导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及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被动性调整、传统外交指导思想的逐步解体等方面阐述了晚清外交的"屈辱"转型,对中国近代外交思想转型的历史过程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张建民 《考试周刊》2009,(50):52-52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北京条约》的签订,极大地震撼了清朝统治者和绅士阶层。他们普遍痛感此役"创巨痛深",因此"自图振兴",一时"人人有自强之心,亦人人为自强之言"。于是军工民用、兴学育才,这一切似乎给没落的清王朝带来了一线生机,也成为统治者绝望中的幻想。这一时期因此也被封建史学家称为"同光中兴",而其中的"中流砥柱"莫过于总理衙门和南北洋大臣的设立,这也称为近代中国外交的初创时期。本文对总理衙门的设立、组织建构与时代色彩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余瓗是清政府派遣的首任驻日本长崎领事,驻扎长崎长达六年。他在担任领事期间积极开展对日情报收集活动,并上书总理衙门及北洋大臣李鸿章,建议防范来自日本的威胁,发展海军援护朝鲜。他最早提出设立海军衙门以统一海军指挥权的建议。在完成了由传统封建文人向近代外交官转变的同时,余瓗也为晚清的国防建设带来了新的观念。  相似文献   

14.
在清末新政中,外务部的设立首开新政之先河,它取代总理衙门成为清末主管外交的行政机构,进一步满足了帝国主义掌控中国、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它架起了一座中国传统外交向现代外交过渡的桥梁.本文拟从清末新政中外交部设立的背景、组织结构、设立后产生的影响以及留给世人的启示四个方面试对之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5.
《职业技术教育》2007,(24):10-11
1862年,总理衙门奕訢奏设北京同文馆清末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当时"洋务派"代表奕等人,深感外交事务中没有真正通晓外国语言文字的本国译员,常受人欺弄,急需设立专门学堂,培养自己的翻译,了解外国的情势。1862年,奕在英人威妥玛的帮助下,请英籍教士包尔腾充任教习,8月在北京正式设立京师同文馆,以培养翻译和外交人才。同文馆附属于总理衙门,是清末最早的洋务学堂。先设立英文、法文、俄文班,后陆续增设德文、日文班以及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外国史地等。  相似文献   

16.
总理衙门,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为办理纷繁复杂的洋务和外交事务而设立的一个特殊的外交机构。它是洋务运动的开始,也是中国走向近代化过程中的桥梁。它在清末几十年的历史中,在我国社会急剧变化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总理衙门设置后,清政府的军机之权、各国通商事务,乃至一切新政活动,皆汇总其门下,简单地用“洋奴机构”、“卖国机构”、“半殖民地的标志”来评价它是不科学的,它作为新事物在当时的出现以及所起的作用,是应该探讨的。一、总理衙门的设置顺应了历…  相似文献   

17.
1874年的日本侵台事件是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第一次武装侵犯。在这起事件中,清政府对日外交方略经历了抗议交涉、备战求和、外交谈判三个阶段,而贯穿其中的主线是清政府寄希望于通过谈判途径解决冲突的妥协态度。清政府的妥协让步助长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侵台事件拉开了近代日本侵略中国的序幕,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及中日两国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基督教、天主教通过不平等条约进入中国,一些传教士的放肆行为及其教义与传统文化相悖,导致中国社会官、绅、民各阶层的反对,造成大量教案的发生。清政府对教案的处理成为中国近代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涉中形成了一套处理教案的方针和政策,深刻体现了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清政府的外交处境。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60年代在西方世界不断对中国进行侵略和传统华夷秩序观的崩溃的大背景下,清政府为了能与西方进行国家间的交往,非情愿地接受并使用国际法来作为国家间交往的准则。《万国公法》在总理衙门的支持下的出版无疑是清政府在近代外史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外交体制受到冲击,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总理衙门、南北洋大臣的设置则弱化了清廷传统之对外关系.南北洋大臣所参与的外交活动构成了晚清外交实践的主体,对晚清外交传统观念向近代化的演进转变、及外交体制的近代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晚清国力衰弱、专制政体、不完整的外交策略、传统意识的桎梏和近代外交知识的贫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