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近代史理论问题研究,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中国近代史学者的张海鹏先生积极参与了上世纪80-90年代有关中国近代史理论问题的探讨,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指导思想、近代史的分期、基本线索、研究的若干原则性问题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推动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建设和教学的开展,为加深我们对中国近代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作出了较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从1840年开始的百余年中国近代史,社会发展波澜壮阔,众多事件和人物值得学界研究,捋清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脉络成为首要任务,笔者从史学理论出发,把中国近代史研究作为历史客体,通过对其双重社会历史性和动态变化性的阐述,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关键节点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3.
顾颉刚生前十分重视中国近代史研究。在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历史脉络中,顾颉刚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足迹。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顾颉刚基于“学术救国”的考量,大力倡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积极开展中国近代史研究,并广泛搜集了中国近代史史料。顾颉刚的研究理念和实践,为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科学化、专业化做出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对历史研究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尤其注重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他倡导用新的、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历史。对其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方法进行总结,对我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会起到指导、借鉴和帮助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罗家伦是近代中国颇有影响的政学两栖型人物。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他不仅在理论上率先论证近代史研究的意义、必要性,立志写一部科学的近百年中国历史,而且身体力行,积极收集、整理、编纂近代史史料,留下了大量的近代史研究著述。客观地说,和蒋延黻一样,罗家伦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倡导者与实践者,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开山者。  相似文献   

6.
由湖南湘潭大学及北京、上海、天津等全国十几所大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单位发起召开的中国近代史宏观研讨会,于1989年8月20日在湖南省大庸市召开,来日全国各地的史学工作者及新闻出版单位的代表130多人参加了大会。会议就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上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政冶、经济侵略以及中国近代史研究如何进一步深入提高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是以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能否以“近代史”为基本线索展开的,代表还就徐泰来同志主编的以“近  相似文献   

7.
全面抗战时期,毛泽东通过《论新阶段》和《改造我们的学习》等报告系统地阐释了中国近代史对理解民族解放与革命运动的深刻意义及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联系,并倡导对中国近代史进行研究和学习。其权威性呼吁和倡导,在党内外掀起了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热与学习潮。这些研究与学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知识的形成与传播,建构起广大党员和民众对近代中国独特的历史记忆,进而起到了重构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民族历史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因此,中国近代史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生动教材.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国近代史教育在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有一些理论问题是比较重要的,比如如何看待110年的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讨论对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是有帮助的。文章就上述问题进行分析指出:清朝统治阶级与列强的矛盾也具有对抗性;中国近代史的本质包涵革命和近代化两方面;中国近代史历程宏观上有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0.
经过20世纪初期以来几代学的努力开拓和辛勤耕耘,中国近代史学科已经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无论其深度还是广度,都超过对史学其他学科的研究,几乎所有当代名历史学家都曾涉猎过近代史研究领域。可以这样说,近代史学科的框架、体系、基本内容和研究理论已经基本成熟。但就目前而言,近代史学研究似乎处于停滞状态,以至于出现某种危机。这种情况已经引起近代史学界的重视。一个基本思路是:近代史学科体系和近代史研究理论需要创新,各专门史研究需要创新,对具体事件和人物的研究也需要创新。  相似文献   

11.
魏野畴的《中国近世史》于20世纪20年代初脱稿,1930年出版,该书导言部分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唯物史观,是中国第一部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专著,它奠定了魏野畴作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之一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谢国桢是现代著名的历史目录学家,所著《晚明史籍考》为研究晚明史重要参考书,体现了他的目录学成就。  相似文献   

13.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其《中国史学史》一书中对中国古代史注提出了许多见解,但是许多认识如史注在目录著作中的地位、刘知几的史注观、史注与史评的关系、史书自注的肇始及史书他注的终结等问题与史注发展的实际不一致,很有必要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14.
徐继畬是鸦片战争前后开眼看世界的一位先进人物,他积极学习并传播先进文化,为中国的近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集中体现其思想的《瀛寰志略》,是当时中国人了解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史地名著。  相似文献   

15.
作为孔子一生事业之象征,《春秋经》产生于华夏古典文明第一次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从体例与形式、取材与内容、大义与微言等方面观照,这部以编年史形式出现的儒学经典,与现代学科系统中的文化史,有诸多相通之处。《春秋》一书于后世之历史影响,是这部经典之作精神文化价值的深切体现。文化史视野中的《春秋经》的现代诠释,对于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史的撰写,亦具有特殊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白寿彝主编的《中国史学史》教材是一部历史学专业基础课教材,面向全国各高校历史学科的学生所编写。与其它中国史学史著作相比,这部教材有其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梁景和先生新著《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论辩》一书,史料丰富,结构严谨,叙述清晰,第一次廓清了20世纪后半期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论辩的体系与脉络。书中的整体分析与个案点评以及研究思路的建议,具有重要的启发性与创新性,也显示出作者治史的公正立场、敏锐眼光与卓越见识。虽在近代史基本线索的“现代化”论等问题上似着力不足,但瑕不掩瑜,该书仍是继续探讨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及其论辩不可回避的重要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代汪静之在关于《蕙的风》的一场争议中引起全国瞩目,但在30年代后几乎淡出视野。1957年他的诗集经删改后重版。长期以来,读者和研究者所见的已非汪静之本来面貌。最近出版的《汪静之文集》搜集了久已绝版的文献和初次面世的作者手稿,对《蕙的风》和《寂寞的国》则恢复了其“五四”时代初版的原貌。本文讨论的是汪静之作品的解读史、汪静之删改作品的历史语境以及我们恢复汪静之作品原貌的理由。而汪静之的解读史同时也见证了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曲折轨迹。  相似文献   

19.
《现代中国文学史》是钱基博的一部力作。该书主要有"经世致用"下的保守主义思想、独特的"现代中国文学"观及文史结合三个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民族主义思想存在着客观公正与价值取向的内在张力、文化民族主义的价值取向以及开放式的世界民族主义观三个面向,体现了传统儒学与近代西学二者无法分割的交错缠结。  相似文献   

20.
吴秀明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对近年现当代文学史编写过度突出"思想"的现象有所纠偏。全书从"历史的文学"(史料)入,从"文学的历史"(生命)出,以动态、开放、多元、包容的理念和丰富的史料,构造出充满原生趣味和现场感的文学史。书名虽曰"写真",然全书贯穿的对话、史论互证的特点,依稀可辨出其中淋漓的生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