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的文学史和新闻史上,办一张以刊登杂文为主的周报,过去是不曾有过的。1984年10月2日,全国第一张《杂文报》应运而生,老杂文家称之为“破天荒”的事。许多杂文作者盛赞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绽开的花朵。但是,也有一些好心人不无担心:杂文难写,杂文家难当,《杂文报》更难办。究竟《杂文报》能办多久!能有多长的生命力! 这个问题的提出,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需要不需要一张《杂文报》!二是这张报纸能不能办成具有鲜明党性的社会主义报纸!回答是肯定的:一、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一翼,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一种舆论工具,这样一张报纸是需要的;二、只要她于党于国于民有益,能为社会主义事  相似文献   

2.
《杂文报》是一张以刊发杂文为主,以针砭时弊为特色的文学艺术类报纸,《杂文报》的副刊与其它报纸的副刊相比,有不同的侧重,要想编好这个版面.自己首先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几年前,一家报纸上刊登过一篇议论“杂文和杂文家”的杂文,其中有一节文字是谈“杂文家的穿着”的。杂文家穿着的是什么?文中写道:杂文家穿着的是“蟒袍玉带厚底儿靴”。杂文家为何这等打扮?文中写道;因为杂文家“是言必称古的”,“每篇或开头、或中间、或煞尾,不把太史公乾隆爷请出来顶一  相似文献   

4.
在《杂文报》工作十几年,大部分时间都在负责副刊的编辑,《杂文报》是一张以针砭时弊为特色的文学艺术类报纸,《杂文报》的副刊与其它报纸的副刊相比,有不同的侧重,要想编好这个版面,自己首先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采.写.编》2006,(6):F0004-F0004
革故鼎新 激浊扬清 在原省委书记高扬的亲自倡导和支持下,创刊于1984年10月2日的《杂文报》,至今仍为全国唯独一张以刊登杂文为主的专业性文化类报纸。  相似文献   

6.
记得杂文家陈小川先生曾发表过一篇《脚知道》的杂文,大意是说,就像鞋子穿着是否舒适只有脚知道一样,别人的婚恋是否称心如意,也只有当事人自己心里最清楚。之后,杂文家章明先生又在同一家报纸上发表了《天知道》的杂文,呼应、补充并强化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7.
《心灵原稿》系著名杂文家储瑞耕的日记选.近由花山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65万言.储瑞耕,曾筹创全国第一家《杂文报》,写作了大量杂文、时评和关于杂文创作的文章.他主持的河北日报一版“杨柳青”时评专栏,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引起新闻界的关注,《新闻战线》在“怎样办有特色专栏”征文中作了介绍和肯定;本刊曾以《笔中的人生》为题介绍过他刻苦写作的事迹.这里发表他写的几则有关写作的日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笔者的几位文友,有写小说、诗歌、散文的,有写通讯、大特写、大纪实的,有写汇报材料、领导讲话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爱看杂文。在一起闲谈时,他们很少谈这个话题。但最近有些变化,其中一人对我说,这些天《中国青年报》上的老猫连写了不少杂文说得很过瘾;另一个说,《人民日报》上的金采藢的杂文写得不错,《羊城晚报》的微音、农民日报的官伟勋,都写得多得很……他们忽然注意起杂文,很明显是专栏杂文家引起的效应。我由此想到,报刊为个人特设杂文专栏有许多好处。首先是它能集中发表某个好杂文家的杂文,使他的个人风格迅速凸现出来。东报发一篇,西报发一块,会淹没所有杂文家的风格。没了个人风格,报纸也很难树立自己的风格。其次是能够形成职业杂文家,推出大手笔。你给了某个杂文家一个专栏,他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在业余时间随随便便小打小闹,想写了写一篇,不想写就拉倒。写出好文章也行,写出坏的也可以;有进步更好,无进步也无所谓。因为没有压力!有了个人专栏,编辑要催他,稿子太差要返工;读者要挑剔,自己要面子。于是他就会加紧学习,狠练功夫。杂文作  相似文献   

9.
不妨多问     
不妨多问王若谷本文且先从一则书讯谈起。下面是一则刊登在《杂文报》501期头版上的一则书讯:本报读《惊涛拍岸录─—王若谷杂文选》,是中国当代著名杂文家王若谷辛勤笔耕十余年的一本杂文自选集,收入杂文精品300篇,40万字,由作家出版社推出。收入书中的3D...  相似文献   

10.
谭绳喜  姚汝杰 《传媒》2000,(2):21-21
《中国审计报》是一张年轻的报纸,现在还不满半周岁.怎样才能把这张报纸办得有声有色?怎样才能在报纸如林的文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我们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11.
寓意要深     
毛泽东同志曾有过这样一席感慨之言:“我爱读杂文,假如让我选择职业的话,我想做个杂文家,为《人民日报》写点杂文.可惜,我现在没有这个自由.”(见1981年5月3日《文汇报》)作为一代伟人所发出的“感慨”,虽是一个历史的“遗憾”,但从中可看到杂文在毛泽东同志心目中的位置.他曾经号召人们学习鲁迅:“有人说,几百字、二千字一篇的杂文,怎么能作分析呢?我说,怎么不能呢?鲁迅不就是这样的吗?”“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  相似文献   

12.
去年秋季以来,圈里圈外关于杂文的概念、杂文与时评的关系、杂文的地位、作用和创作艺术等话题见仁见智、议论颇多.作为《杂文报》的一位编辑我想就"时评与杂文的发展趋势"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首先,我同意"民主兴时评兴"这一总体判断.时评之所以兴,首先是它有广泛的紧迫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国正处在大改革时代,要让旧的东西逐渐消逝,新的东西稳步诞生,很多人往往不辨新旧和好坏,需要有人指引和启示.杂文和时评都能承担这个任务.  相似文献   

13.
我的一位同窗,已作了十五年的民办教师,有天拿着一张报纸来找我:“编辑同志,这是什么意思?”我顺着手指看去:“中国电影观群的欣赏习惯……。”我说那是排错了。想不到她却十分认真地说:“白纸黑字,怎么能错呢?”这使我想起杂文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杂文创作在吉林省的一些报刊上呈现出勃勃的生机。数量渐多,并时有可喜之作。杂文的兴旺,固然和时代的需求相适应;然而这也和杂文作者的辛勤耕耘,编辑、记者的大力倡导有着直接的关系。去年《吉林日报》、《长春日报》都开展了杂文比赛和评奖活动,今年6月,吉林省杂文学会和《杂文家》编辑部发起了省内10家报纸首届杂文专版联赛,10家报纸发了杂文专版,一下子发表60余篇杂文,比起杂文只占版面的一角,声势壮大了许多。多篇连缀,还配以醒目的插画,给人一种珠联璧合的感觉。这种联赛的形式对杂文创作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有力的推  相似文献   

15.
两类报纸和两大报系台湾的报纸一般分为官营和民营两大类。像《中央日报》是国民党中央办的,另外还有省政府办的、军方办的、地方办的,这一类报纸发行量一般都不大。民营报纸很多,在台湾,只要有钱就可以办报,不过大多数发行量很少,而且质量也不高,影响不大。民营报纸中最有影响的是两家报系。一家是我们的东道主,中国时报系。这个报业集团办了三张报纸,一是《中国时报》,一是《工商时报》,一是《  相似文献   

16.
吉林长春的《杂文选刊》是一本办得很不错的杂志。我是它的一个老读者:这本杂志办了18年,依然保持了办刊的宗旨;“我们深知杂文是一种爱,在它跳动的火焰上,有着杂文家的一片热肠.有着黎民百姓的一份期待。”“坚持说真话,抒真情,讲真理。”做到这“三真”,真是很不容易。因此我很愿意读它。在许多报刊杂文不大景气的今天,  相似文献   

17.
《杂文报》是一份以批判为主的报纸,毫不留情地痛击社会的阴暗面和假丑恶.让人们正面社会的现实问题,是一份极具社会价值的报纸。但是目前的《杂文报》刊登的文章中,对社会阴暗面揭露的比例很大,容易让国人产生消极情绪。笔者关注这个现象,目的是使这份报纸能够做好歌颂和揭露的平衡,肩负起主流媒体的责任,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这与该报的出发点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北京,东直门外新中街七号。知道这个地方的人或许并不多。但知道《中华工商时报》这张报纸的人肯定不少。这张报纸就诞生在新中街七号一幢租来的四层小楼里。那天,看着这幢爬满夏日翠绿的爬山虎的四层小楼,我想: 进出这幢小楼的是一帮什么样的人? 是什么使他们在二年多的时间里,将一张默默无闻的报纸办得红红火火,创出了被新闻界同行称颂的中华工商时报模式? 于是,我便走了进去,去试图解开那个大大的问号……  相似文献   

19.
如何办出一张有特色的县市报纸?笔者结合《随州报》的实际,谈点一孔之见。做好“当家菜”所谓做好“当家菜”,就是发挥采编人员的“烹调”技术,办好一版,重点又是做好头条新闻这个当家“菜”。头条新闻是一张报纸的旗帜,只有选择那些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张报纸,客观上都有其角色定位。作为报纸从业人员,有了“角色意识”,才谈得上追求报纸特色。那么,湖北农民报在全省新闻媒体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省委领导同志讲话和省委有关文件是这样表述的:“《湖北农民报》是《湖北日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省委面向农村的机关报,是省委、省政府全面指导农村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省委明确地指出了这张报纸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这是我们正确把握这张报纸的角色地位的重要前提。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找准角色位置了,只有经过具体的分析,才能找出可供操作的规定性来。对于湖北农村来讲,在党报系列中,既有《湖北日报》,又有地市县报。农村与农业宣传对于湖北这个农业大省来讲,是每一份党报的重要宣传内容。而且,这些报纸的发行都延伸到了农村,湖北农民报处在夹缝之中,报纸如果办不出特色或特色不鲜明,就无立足之地。湖北日报社党委决定《湖北农民报》今年改版,把读者愿不愿意看,喜不喜欢看和是否有益有用作为检验报纸质量的一条重要标准。说到底,也是为了使这张报纸办得特色鲜明一些。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改版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