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僧传是中国古代传记中一个特殊的种类,由于传主身份的特殊,传记的撰写者往往在其身上寄托多种期望,在这类传记中,僧人总传表现得尤其明显。试图通过对僧人总传在编撰时撰写者对其主题预设的考察,得出此类传记从写作伊始,就具有的特征。文章通过对撰写者的身份、撰写的出发点、僧传中体现出的主题预设等三个方面的考察,认为僧人总传的编撰者在写作时,既有叙写僧史,为历代高僧作传的意图,同时还有宣传佛教教义等诸多方面的考虑。这些情形使得僧人总传的撰写体现出复杂而又矛盾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僧人写诗始于东晋,诗僧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则始于唐代,但作为一个诗歌群体并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者,则为宋初的九僧诗派。历来对九僧的研究多停留在共时研究之上,鲜有从历时角度来讨论九僧诗歌者。此外,学术界通常将其视为山林生活诗的代表,以研究士大夫诗歌的标准来探讨他们的作品,而忽视了其僧人身份。其实从历时的僧诗一脉来看,再结合其僧人身份,会发现九僧的诗歌与之前的僧诗相比,在创作主体和作品本身都显示出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相似文献   

3.
齐翰是唐代著名僧人,但迄今尚未有相关研究。笔者综合齐翰的传记资料,对其生平和行迹进行考察,并分析了齐翰宗派身份的变化,认为由于宗派力量的消长,其形象在后人的建构中逐渐由律宗僧人变为以净土信仰为主的僧人。  相似文献   

4.
鸠摩罗什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功勋卓著的译经大师,他的传记在古代文献中均列于佛教僧伽分类中。通过对史料的细致分析,可以发现鸠摩罗什在经历了事主更迭、服务权贵和被迫破戒之后,其身份已经发生转变,他不再是空门之僧,而是向空门和世俗的交界靠拢,成为一名官僧性质的僧人居士。且罗什的身份变换起点并非源自史料所载的"破戒"时段,可以提前到其服务于吕光军中的时期。  相似文献   

5.
从叙事学的角度对《慈恩传》的文学性进行分析。作为一部僧侣传记,《慈恩传》的叙事既承担着载道的责任,又肩负着征信的使命;在信仰与信实之间作努力,在僧传与史传之间取得平衡,这使《慈恩传》体现出独特的叙事景观。  相似文献   

6.
<正> 九华山是举世闻名的地藏道场,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九华山之所以成为佛山圣境、旅游胜地,有赖于历代贤哲、僧人、匠士的开发和营建,其功当首推道场的开基者——新罗高僧金地藏。由于金地藏的来历奇异,又被神化,中国早期的佛教史著作和朝鲜的《海东高僧传》都没有将他列入名僧和高僧的传记之中。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现代传记刍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代中国现代传记可分为长篇自传、微型自传、一般他传、合传、评传五种类型,它们各具特色。三十年代中国现代传记的勃兴,是个性主义等思潮在文学研究领域中的表现。初步的理论准备和一定的现实动机亦是其相对繁荣的原因。三十年代中国现代传记从实践到理论较之以前都有明显的进步,处于现代传记史的上升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写作困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个性意识与时代规范之间的冲突;历史属性与文学期待之间的摇摆。三十年中国现代传记是现代传记走向高峰的津梁,对它展开独立深入的研究可以理顺现代传记的发展脉络,廓清其整体面貌,对全面认识现代文学亦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作者从分析曼斯菲尔德不确定的国家身份入手,结合曼斯菲尔德的传记、书信日记和她的短篇作品,剖析其国家身份不确定性的根源和形成原因,解读小说幻灭主题,结论认为研究曼斯菲尔德不确定的国家身份对进一步理解短篇小说主题特色和写作风格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唐开元时期新罗僧慧超撰写的《往五天竺国传》早已佚失,但因被保存在敦煌藏经洞,故得以于20世纪初再次被发现;也因其传记标题、作者姓名以及一些词汇曾被慧琳编入《一切经音义》,所以才能被伯希和等人识别出来。慧琳所摘词汇,是研究《往五天竺国传》的关键线索。这些词汇,既有与敦煌本相合者,也有词义相合而文字有异者,更有超出敦煌本者。对慧琳所摘词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敦煌本《往五天竺国传》的内容及性质,也有益于深化对慧琳所见三卷本《往五天竺国传》之内容、篇幅以及形成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清初文献多见“遗民逃禅”“浮屠遗民”之说,表明“遗民僧”的特殊属性已受到广泛关注,但彼时尚未被作为一种新的群体类型进行区分。陈垣《清初僧诤记》首次以“遗民僧”称名这一群体,意涵明确。不过,“遗民僧”除应满足于“遗民立场”与“僧人形貌”的基本条件下,还应根据其不同来源作细致考察。大抵而言,“遗民僧”可以分为“遗民而僧”与“僧而遗民”两种类型。前者强调的是其对佛教的认同度,后者则尤应注意其政治立场。“遗民僧”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个体研究,群体性、综合性研究相对薄弱。除了应加强基础文献的整理之外,尤应加强研究方法、研究理念、研究重心等方面的改进。  相似文献   

11.
在《金色笔记》中,女主人公安娜的写作焦虑体现在她不断进行的文本“重写”上。“重写”不仅是女主人公私人生活的一部分,作为小说中特有的一种叙事策略,它与文本的叙事结构也形成了呼应,从而将作品的主题指向了当代小说艺术的叙事走向,反映了多丽丝·莱辛对当代小说艺术的“叙事”与“虚构”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以现代寓传统的方式表达今昔对比、今不胜昔的历史沧桑感这样一个主题。在多种现代小说技巧的运用当中,饮食隐喻的运用更是对《台北人》这一主题的映照与深化。  相似文献   

13.
郭良蕙的《心锁》是20世纪60年代台湾文坛上争议极大的一部小说。作者从女性婚恋题材出发,大胆书写女性的情感欲望,直面特殊时代下女性的婚恋困境。大写的性是郭良蕙的独特之处,也是她颇受攻击之处。但透过性的描写,我们看到的是时代的风云变幻、社会风气的急剧变化,以及女性的真实心理和情感困境。在接近通俗的题材中,作家表达了身为女性的控诉和追问,有着严肃而深挚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4.
叙传性序文作为序体文学重要之一类向为研究者所瞩目,但关于汉代叙传性序文何以产生、盛行,其与传体文学尤其是后世之自传之异同,却鲜有研究涉及。笔者以为,汉代的叙传性序文盛行,就其本身的生发而言,主要体现在叙事学意义上的独具特色:而外部因素则与碑铭的兴盛、民间清议尤其是郡书的盛行有重要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中的女神、女人、女妖构成了一组独特的女性形象系列。这一组女性形象系列。又恰好对应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中女性人格的超我、自我和本我。换言之,作者分别以女神、女人和女妖作为形式载体。立体化地营造了别具一格的女性世界。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在明清小说中是罕见的。体现了作者一定的创作高度。  相似文献   

16.
Writing is often a massive challenge for the learners who study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EFL). Many EFL practitioners are searching for solutions to help learners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ir writing. In this auto-ethnographic study, two narratives are discussed. In the first narrative, the primary challenges of EFL writing encountered by a cohort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in Australia are narrated and then exam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Chinese EFL researcher. In the second narrative, the author’s personal experiences of EFL writing are recounted, with a focus on dialogical awareness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an EFL writer.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for EFL learners between English learning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is discussed. In conclusion, the author reflects upon a dialogic model of EFL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Chinese cultural context and calls for the setting up of interactive contact zones to help the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learners in their EFL writing practices as well as in EFL teaching and learning.  相似文献   

17.
《陋室铭》的“陋室”常常被解释为“简陋的屋子”,虽然从字面上解释得通,但是考虑到它的典故义和文章的篇章大意,以及作者的创作背景、人生际遇等,该句翻译成“这是个隐僻的居室”更为准确,也才与《陋室铭》的创作主题“作者虽居于隐僻的居室,但希望能得到当权者的赏识,早日用世,为国效劳”相契合.  相似文献   

18.
《纯真年代》是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晚年名作,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形成了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探讨了该小说采用的象征、隐喻、暗示和对比等艺术表现手法,揭示了它们对深化主题、传达情感和表现人物特性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唐时期著名诗僧皎然的诗论主张"作用"说意指诗人创造性的艺术构思活动。"作用"说是皎然诗学理论中一个核心概念范畴,涵盖了诗人进行诗歌创作时所关涉到的内容主旨与艺术形式两个方面的内容。"作用"说统摄了皎然"明势"、"明四声"及"取境"等相关的诗论主张。诗歌中有无"作用"是皎然评点历代诗歌得失的一个重要标准,皎然以"作用"说来描述历代诗歌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