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蓝旭慧 《大观周刊》2011,(48):123-123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片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忽视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及以知识为载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新《语文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  相似文献   

2.
余孜溢 《大观周刊》2013,(2):102-103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史化的雨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是语文课程的暴奉特点。”如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笔者从以下三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赵立强 《大观周刊》2013,(12):155-155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相似文献   

4.
周奎华 《大观周刊》2011,(14):86-86
教育,是对生命关爱的具体体现,是对学生的成长过程和他们未来的人生关注。而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内涵则是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刻洗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中要倾注人文关怀,把人文性作为语文学科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也是精神和语言的统一,而精神蕴涵在语言之中。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是一种心智技能,技能的形成离不开大量的实践。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学家刘国正认为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是语文实践,即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在听说中学习听说,在写作中学习写作。所以,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实践,实践是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之间的平衡点,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存在与表现。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本身就是实践,分析实践中有效阅读教学策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赵凤和 《大观周刊》2013,(9):124-124
语文学科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写作就是在语文工具性方面的高度体现,所以在语文试卷中分值占了42%,写作在现实生活中的基础地位也是其他知识所不能替代的。  相似文献   

7.
王书叶 《大观周刊》2012,(50):249-249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原本是内容丰富多彩、情感性极强的学科。课本中篇篇都关注着人文、人性、人情。激情,是语文的底色.语文是灵魂的竖琴流出的音乐,语文课是要靠激情下才能获得力量.可以说.语文课因激情而美丽。语文又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我们的语文教学曾一度极力追求科学化,追求客观性、确定性、抽象性的目标,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自然科学靠拢的过程中.着重于数量化和标准化。  相似文献   

8.
刘小琴 《大观周刊》2013,(5):183-183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就决定了它在实践中必须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因此,研究语文的艺术性,增强语文教学效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笔者试从教师语言、情境设置和课堂气氛入手,进行初步尝试,以期让语文教学逐渐绽放艺术的光彩。  相似文献   

9.
翟爱中 《大观周刊》2011,(32):154-154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职高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人文修养的熏陶,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职高生在课堂上需要的不是说教,而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是我们的书本,而实践则是我们的生活,只有让生活走进职高语文课堂,使职高语文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才能更好地达成职高语文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0.
游作明 《大观周刊》2012,(33):215-215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是记住几个字词,其集合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语文教育的审美功能需要通过情感体验才能获得,语文教学离开了情感将会变成枯燥、空泛。  相似文献   

11.
雷微 《大观周刊》2011,(39):131-131
《新课程标准》对于我们的要求使我们认识到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阐述了语文素养的基本功和内涵也括的具体内容,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功能,学好语文的关键是探究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郭丽娅 《大观周刊》2013,(6):164-164,156
随着课改如火如荼的进行,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对语文需求,也是语文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兴趣与态度、知识与能力、方法与技巧、感性与理性、人文性与工具性、教材与教法等等,都是语文素质教育研讨的范畴。这里我在此谈谈我对语文素质教育的整体看法。  相似文献   

13.
于景艳 《大观周刊》2012,(12):283-283
在语文的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两者是和谐统一的,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教师注重了工具性的教学,而忽视了人文性的熏陶。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健康成长。怎样才能把语言文字训练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呢?  相似文献   

14.
李文升 《大观周刊》2012,(18):221-221
语文科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不能落入到“灌输式”教学的俗套之中,而要力图在教学活动中凸显出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打破语文教学一潭“死水”的困境。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提出了让小学语文教学焕发活力的三种途径,包括设计开放式的提问环节、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及合理组织小组讨论等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5.
李纲 《大观周刊》2013,(2):84-84
“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的总称,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本身就是学习的目标,借助于它,使学生获得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的陶冶,一种坚韧意志的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呢?作者从三个方面阐述一下。  相似文献   

16.
卓玛南尖 《大观周刊》2012,(38):252-252
语文科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不能落入到“灌输式”教学的俗套之中,而要力图在教学活动中凸显出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打破语文教学一潭“死水”的困境。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提出了让小学语文教学焕发活力的三种途径,包括设计开放式的提问环节、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及合理组织小组讨论等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7.
张卫兵 《大观周刊》2012,(28):210-210
中专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是人文性、社会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更注重一种人文和社会的体验,而这些都不同程度的折射着人的心理素质.如果把语文教学当成是“熊掌”,那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鱼”.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熊掌”和“鱼”能兼得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语文学科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理应成为心理健康渗透的重要载体,两者能够进行完美的整合。  相似文献   

18.
王峰 《大观周刊》2011,(30):89-89
语文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身,不仅可以用来传递信息、沟通思想,而且可以成为人们精神的寄托、意念的升华。  相似文献   

19.
张嘉惠 《大观周刊》2011,(18):57-57
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中文素养,使其获得终身受用的中文能力。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即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训练性决定了中文素养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云平 《大观周刊》2011,(37):210-210
新课改之前,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是静态的,缺乏变化的,是以教师活动取代学生活动的教学。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知识能力并举,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思考与表达共进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这也向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其中就包括了语文教学的诗意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