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自然"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范畴。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存在着一种以"自然"为核心的文学观,系统体现在魏晋六朝《文心雕龙》、《诗品》两部鸿篇巨制中。刘勰以"自然之道"为基础,以"自然"为核心探讨了文学发生、文学创作以及文学风格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建立了相当系统化的"文道自然"观。钟嵘《诗品》则在诗歌理论上确立了"自然英旨"的审美标准,提倡"即是即目"的"直寻"创作方法,进一步促进了"自然"论文学观的确立,并对后世文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作为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采用四言诗的形式写成,言简义丰。《自然》篇在《二十四诗品》中居于第十篇,它所展示出的"自然"境界,是中国古代文人创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它以老庄哲学为基础,倡导道法自然,反对人工的雕琢和刻意的营造。本文试图在解读《自然》篇的过程中展现其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诗品》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论诗专著。其作者钟嵘稍晚于刘勰。人们一般将《诗品》和《文心雕龙》并称六朝时期中国古典文论的“双璧”。清代学者章学诚称 :“《论品》之于论诗 ,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 ,皆专门名家 ,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体大而虑周 ,《诗品》思深而意远。”(《文史通义》)足见《诗品》之重要。《诗品》中最瞩目的核心理论 ,人们探讨也最多的应该是其“滋味说”。以“味”论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滋味说”可说是源头 ,其后 ,唐代司空图的“韵味论” ,宋代苏轼的“至味论” ,乃至清代王士礻真的“神韵…  相似文献   

4.
魏晋六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不断、政治混乱的一个年代。战争的混乱成为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但是在南北人口不断迁移和融合的过程中,魏晋六朝时候的饮食也在潜移默化的变幻,胡人和中原的交流同样丰富了魏晋六朝时期饮食。魏晋六朝时期饮食文化可以说是中国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也中国饮食文化重大的转折点。魏晋六朝时期文学发展迅速,众多的文人创作和饮食分不开。魏晋六朝的饮食文化为文人创作提供了题材,文人的创作也推动了魏晋六朝饮食文化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5.
道教是东汉末期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代达到鼎盛期。而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经过魏晋六朝志怪、志人小说的逐步发展,到唐代终于迎来它的成熟期,唐传奇标志着中国古典文言小说的成熟。道教在唐代对各个阶层特别是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深刻影响,极大地影响了唐传奇的创作。这种影响不仅包括形式也包括内容。本文拟通过唐传奇《玄怪录》中的《张老》《裴谌》篇及《传奇》中的《裴航》篇来窥探道教对唐传奇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二十四诗品》是中国文论史上颇具影响力的文学理论著作。其以自然之"实"写诗品之"虚"的表达形式,使得读者倍感诗意美。而在诗意之后,又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资源。本文主要从《二十四诗品》中的自然观、人生观、宇宙观三个方面挖掘其生态智慧,看《二十四诗品》是如何奏响这曲生态牧歌的。  相似文献   

7.
古人关于"巧似"、"形似"的论述,最早见之于六朝时期的文论中.它们或以"巧似"、"形似"来评论诗人的艺术风格,譬如:《颜氏家训·文章》:"何逊诗实为清巧,多形似之言."《诗品·晋黄门郎张协》:"巧构形似之言".  相似文献   

8.
祖保泉教授和陶礼天博士合著的《司空表圣诗文集笺校》新近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祖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文论研究专家 ,在《文心雕龙》和《二十四诗品》研究方面卓有建树 ,2 0世纪 6 0年代初出版的《司空图诗品解说》海内外广为流传 ,后多次重印。美国学者刘若愚所著《中国的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研究》是我校中文系穆克宏教授的一部学术专著,即将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穆教授是我校古籍研究所所长,福建闽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理事、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理事,研究中国古代文论和六朝文学多年,此书是他三十年来研究《文心雕龙》的结晶。  相似文献   

10.
《二十四诗品》是司空图的绝美艺术品,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占尽风流的理论创作。其文飘逸洒脱、自然流畅、蕴藉深远,成为后世文人进行诗歌创作的理论参照,并且对鉴赏诗歌艺术风格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对比诗品文本与庄子学说,探讨诗品中的神韵之味及其庄学源泉,可以对《二十四诗品》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其中的《史传》篇专论史学,对史学源流、史书体裁、史学功用、撰史原则、修史态度、著史方法和步骤等都有精辟见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评论史学的专文,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新批评是现代英语学界文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流派,持续时间也最长。但是新批评对中国文论界的影响始终不大。英美新批评与作为中国现代主流文论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在艺术理论上也有着鲜明的异质性。中国古代文论带有强烈的印象式批评特点,而新批评则带有强烈的形式主义和科学主义倾向,尽管新批评与中国古代文艺思想之间也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通之处,但是两者之间这些强烈和根本的异质性,决定了新批评在中国始终处于边缘化的境遇。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论对“韵”的论说,主要体现在两大领域:一是古典诗论对“韵”的论说,二是古典词论对“韵”的论说。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韵”作为文学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韵”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韵”的创造与生成的考察。我国古代文论对“韵”的论说,为我们今天更好地把握“韵”的审美范畴提供了学术平台。  相似文献   

14.
汉魏六朝是我国古代赋体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该阶段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赋论。这些赋论是我国古代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内容多针对于赋的渊源、创作、文体特点及地位等方面的概括与评价,具有早期的文章辨体意识与论赋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5.
修辞批评的价值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辞批评作为文学批评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它在当代的复兴,对文学批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这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从西方现代修辞批评角度看,对修辞本性的哲学反思,将修辞看成是一种话语实践,看成是对真理的认识和表现,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文学和文学性问题;另一方面则可以从修辞批评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关系看,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更靠近修辞批评这一特色,以更好地发掘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辨证的直观整体把握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文化“基因”.它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范式”:直觉感悟、体味品评和以象喻方式类比的特征.具象与抽象统一、概括与体验统一的理论范畴,原始要终与执本驭末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审美描述与类比推理相结合的论述方式。  相似文献   

17.
古代文学批评有它独特的现代价值,前辈学术大师已做出很好的榜样,如《宋诗选注》中钱锺书利用意象批评执简驭繁、由博返约、精当传神地反映出宋诗特征。意象批评法应有其现代价值,藉此方法,可使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本体、回归批评本体。  相似文献   

18.
将清代中后期围绕《红楼梦》进行的各类批评放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来看,它具有一种集大成的意义,尽管仍在古代文学批评的大范畴中,但还是产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新变化.由于思想理念、文化立场、审美趣味的不同,清人对《红楼梦》作品意蕴、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评述有其独到之处,与现代人的观点不尽相同,其中不乏精彩见解,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笔宝贵遗产和财富。  相似文献   

19.
明万历十九年南京周曰校万卷楼首先将传统经史注疏学作为一种商业手段应用于通俗小说的刊刻,在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基础上,增加广告识语和大量注释考证并分类,刊刻出版《新刊校正出像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评点史看,万卷楼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评点是早期通俗小说评点由传统注疏向文学评点的过渡,对明清坊刻本通俗小说注重以评点作为有效商业手段和传播形式具有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朱志荣的中国文学观具有强烈的思辩色彩、自觉的理论意识和开放的研究视野。他从自己的文论观和美学观出发,使理论研究与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和批评良性互动,强调中国文学的民族特性。他把意象视为中国文学的重要表征,认为中国文学从创作到欣赏都体现着基于感性而不滞于感性的领悟方式,从而超越了传统的表现说与再现说的对立;将古代文学研究的审美尺度具体概括为情、貌、言三个方面,指出古代文学中人、文同构的生命意识,论述了作家的个性与时代精神的辩证关系。他认为文学史研究要在史实的基础上重视史识,肯定文学史家发现规律的主导意识;认为古代文学研究应该体现当代性,优先阐释在当代能引起共鸣的作品,合理借鉴西方理论,体现当代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