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本间性理论强调的是文本之间存在相互指涉的关联性。在文本间性理论视阈下,分析文本间性理论与翻译的关系,探讨林语堂文化翻译态度及其文本间性翻译理念,对林语堂作品中的文化翻译进行互文性分析,并指出林语堂作为译者,既充分认识到文化翻译的文本间性特点,又采取了适当的翻译策略来传递文本间的互文契合。  相似文献   

2.
基于快文化翻译作品而言,其可读性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翻译理念即为其中影响最为深刻的一种影响因素。林语堂快文化翻译作品强调"间性",并将其视作主导思想,在加快异质文化交融的基础上,提升翻译作品的可读性。文章选择"间性"视角评价林语堂跨文化翻译作品的可读性,首先介绍"间性"基本内涵、跨文化翻译和"间性"的关系,接着介绍跨文化翻译作品体现出的可读性,最后重点分析"间性"视域下的林语堂跨文化翻译作品体现出的可读性,期待通过重新审视"间性"视域下的林语堂跨文化翻译作品体现出的可读性,对日后加强跨文化翻译作品的可读性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英语是中西方跨文化交流和融会的产物。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语言学家林语堂的作品中存在大量的中国英语。他的中国英语是间性文化思维的反映。因此,对他的中国英语进行整理和评析,探究其文化间性思维在翻译中的体现,能够获得更广阔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作为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因其独特的双重文化身份,有着独特的东西文化见解,并将其渗透到翻译活动中,成为林语堂文化翻译研究的价值所在。林语堂翻译过程中,并非单纯强调归化和异化,而是选择性地创造性叛逆,在文化选择和翻译策略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特征。文章从林语堂文化翻译研究为切入点,分析了林语堂翻译中影响其创造性叛逆的因素以及创造性叛逆在其典型译作中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英译本《浮生六记》是林语堂的得意之作,也是其翻译理论贯穿始终的著作。本文从英译《浮生六记》和林语堂的翻译观出发,分析林语堂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采用何种翻译策略来更好的体现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  相似文献   

6.
陈曦 《文教资料》2011,(24):38-39
林语堂是学贯中西的著名翻译家,向西方翻译了许多中国古典文化作品,在翻译过程中他采取了多种翻译方法,成功地将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本文对目的论的主要原则策略进行阐述,并以此为基础,对林语堂的英文作品翻译策略进行分析,结合其翻译目的,探讨林语堂翻译中体现的目的论原则。  相似文献   

7.
文化翻译观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会对目标语产生巨大作用。作为林语堂翻译性写作的代表作之一,Moment in Peking中国文化的描述正是林语堂创作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充分表现,他既是作者又是译者。他既尊重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又突出独特的中国文化意境。其中女性形象的表达受到英语语言文化和形式的操纵,但保留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风格,且对英语起到了文化构建的作用,从而凸显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性写作中的桥梁和沟通作用。  相似文献   

8.
译者主体性的彰显——林语堂与《浮生六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然而翻译主体长期受到遮蔽,出现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现象。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全文从英译《浮生六记》和林语堂及其翻译思想的角度出发,分析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以期拓展和深化翻译主体研究。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的一生创作翻译了大量反映中国文化的作品,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东西融合的双重文化身份和当时东西方不平等的文化势力,使得林语堂在创作翻译的过程中受到了两种文化观的影响.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解析翻译作品和译者的文化观之间的互文关系,试图找到林语堂翻译作品中文化观的具体表现,以期为研究林语堂及其作品提供新的思路,引发该领域更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译浮生六记是林语堂翻译的代表作,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以及古汉语特殊句式使得翻译难度更大,林语堂先生在翻译时不仅将许多中国文化独有内容翻译得精准到位还兼顾了语言风格尽量与原文一致,需要后生学习的东西非常之多。本文将主要从变译角度以及文化传递角度分析这篇上乘的翻译之作。  相似文献   

11.
张晓君 《海外英语》2014,(4):153-154
林语堂以其翻译创作成就蜚声海外并且最终将中国文化传播向西方世界,其影响在国内外皆很深远。究其成功的原因主要还是他在文本选择上的独到性及准确性上,因此本文以勒菲弗尔改写理论中的诗学角度去探究分析林语堂翻译文本的选择原因及其诗学影响。  相似文献   

12.
《浮生六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作品,文学及审美价值很高,受到读者的欢迎。后来在林语堂的理解下,将其翻译为英语版本。这一成就也让《浮生六记》的文化价值得到了更大发挥。一本散文集想要被翻译成与其文化、语言所不同的作品,离不开对作品本身进行清晰的了解和系统化的感悟。林语堂之所以能够将《浮生六记》成功翻译,与其高超的文学造诣有很大关系。本文主要通过对《浮生六记》的翻译内容分析,探究了林语堂的翻译理念和翻译手段,从而分析翻译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莹莹 《海外英语》2013,(5X):170-171
《京华烟云》作为林语堂最有影响力的长篇英文小说,成功得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世人,并且赢得了国内外的赞誉。该文拟从《京华烟云》的自译性出发,以生态翻译学这一全新翻译研究视角分析林语堂在创作这部著作时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细致分析林语堂在自译《啼笑皆非》过程中对文化负载词所运用的翻译策略,从而对林语堂所倡导的翻译理论进行探讨,论证林语堂本人就是他提出的"翻译三标准"——"忠实"、"通顺"与"美"的践行者。本文旨在引起更多学者关注自译研究与林语堂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背景下,翻译在各国交流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面对日益突出的翻译问题,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为解决这些问题带来了契机。本文以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为基础,从文化视角探讨了《兰亭集序》林语堂译本,通过分析得出林语堂先生在翻译这篇散文时的得与失,因而英语学习者和翻译爱好者们在以后的翻译中要更加合理地处理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6.
李小亚 《海外英语》2014,(13):126-127,148
文学作品中通常包含许多文化负载词,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对发展翻译事业,弘扬我国优秀文化意义重大。基于直译(音译)、直译(音译)加注释、直译(音译)加意译、意译、省译五种翻译方法,该文对《浮生六记》林语堂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分五类进行描述性分析,指出林语堂针对每种文化负载词所采用的不同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的翻译改写策略得到了目的语读者的广泛接受,使一系列中国文学文化作品走进西方文化。他的原文文本选择别具匠心,指向了一系列倡导性灵、闲适、幽默的中国文史哲作品,同时采用了翻译改写策略,满足了目的语的读者期待,其译本一再登上西方主流媒体畅销书的榜单。林语堂介绍中国文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当下为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首先要选择适合"走出去"的文本;其次要突破传统翻译观对忠实对等的过分强调,采用形式上归化与文化上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京华烟云》(MomentinPeking)是林语堂用英文创作的描述中国现代社会的长篇小说。林语堂在小说中向西方读者真实生动地呈现了中国文化。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在海内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分析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采用的文化翻译策略,从而显示目的论对文化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近现代以来,中外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典籍不断传往国外,而典籍英译的目的只为弘扬特色鲜明的中华文化。在翻译过程中,文化负载词往往很难确切展现。然而在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却译得恰到好处,体现了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与翻译目的论的共通之处。本文以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探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多种方法。为了取得更好的翻译效果,译者在翻译作品时既要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又要保证准确地传达源语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重译林语堂,是推动林语堂研究深入开展的迫切需要,对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亦有着重要意义。林语堂英文原著的现有译本,不足之处甚多,但也自有其优长。根据翻译伦理对翻译行为的规范,汲取"筛选积淀重译论"的合理内核,将其具体化为"筛选———融汇———创新———超越",能为重译林语堂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有助于林语堂英文原著汉语重译工作的积极开展,亦有助于文化的积累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