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一、问题的提出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1]2,指出高中化学课程要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倡导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学科知识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3。  相似文献   

2.
2017年版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开展以素养为本的教学,使学科素养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1]。这就要求教师及时转变教学思想,把为了知识的教育转化为通过活动获得知识,通过知识得到教育;认识到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学科活动是培养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2]。  相似文献   

3.
<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1]提出:为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要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大概念”的说法首次出现在课标中,为传统教学设计中知识繁杂、结构零散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此同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2]也提出要构建大概念统领的化学课程内容体系,要注重学科内的融合及学科间的联系,明确学习主题,凝练大概念。由此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4.
<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化学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它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1]。其中“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维核心[2]。  相似文献   

5.
<正>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具有批判性思维,实证性强,突出体现历史学科求真求实的学科特征。[1]黄牧航老师撰写的《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一书,从教学和评价角度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剖析[2];《历史教学》近期刊发了《近五年我国中学历史“史料实证”教学的进路与审视》一文,对研究史料实证素养的论文进行了总结。[3]本文着力探讨在高中历史命题中如何体现对史料实证素养水平层级的考查。  相似文献   

6.
<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1]指出,要“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这是国家首次在化学课程相关文件中提出“大概念”一词。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2]课程理念中更是突出强调要构建大概念统领的化学课程内容体系。基于大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建构化学观念,形成化学学科思维方式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落实课程任务,实现课程目标[3]。由此,标志着探索如何落实基于大概念引领的化学课堂教学的新理念将成为未来中学化学教育教学实践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正>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基础自然科学。《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1]指出,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这一宗旨,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能动性,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  相似文献   

8.
<正>乙醇与强氧化剂(酸性K2Cr2O7溶液、酸性KMnO4溶液)的反应是乙醇的重要化学性质之一,位于2019年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1]中,乙醇的该性质是采用文字描述的,以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乙醇与强氧化剂的实验设置呈现出一定的必要性。在2019年鲁科版《化学》必修第二册[2]中,乙醇的该性质为实验探究,没有提供实验装置。  相似文献   

9.
<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1]指出要重视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教学情境是教学具体情境的认知逻辑、情感、行为、社会和发展历程等方面背景的综合体[2],也是解决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及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矛盾的师生互动的载体[3],对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落实化学核心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4]。  相似文献   

10.
<正>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已经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转变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展“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是新课程的需要,只有重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本文从新课程时代特点出发,在核心素养视域下,以“乙烯的结构与性质”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如何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正>加拿大著名学者迈克尔,富兰认为深度学习能重构学习过程,驱动知识的创造和目的性应用[1]17。美国惠利基金会认为深度学习是学生为敏锐理解学科内容并将知识用于解决课堂和工作中的问题而必须掌握的一系列素养[1]19。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认为深度学习是为迁移而学习的过程[1]19。深度学习的学习目标指向知识的完整度、理解度和迁移度。  相似文献   

12.
<正>电解质溶液中的三个守恒——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和质子守恒,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好素材[1],也是近十余年高考的选材热点(见表1[2])。本文将从质子守恒的知识本源出发,构建混合溶液质子守恒的速写模型,以期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临考破解难题的效能。  相似文献   

13.
<正>《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核心素养作为确立课程目标的基石,而科学思维的培养是化学核心素养在化学课程中具体化的重要体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离不开问题教学,学贵知疑,问题可以引发思考,进而引起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1]。  相似文献   

14.
<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要开展“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化学教学,需要教师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前深刻剖析教材内容,透彻掌握单元的核心概念,再深入研究设计单元学习主线,再将其构建成单元整体网络进行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知识,增强学生化学思维品质[1]。本文以“氮及其化合物”为例,对学科素养下化学单元整体探究型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注重理性思维与实践、实证能力的养成,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辨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学科核心素养,提高证据意识,能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进而提升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学科核心素养。应用化学知识认识自然,保护自然,最终让学生形成化学层面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1]。  相似文献   

16.
<正>一、问题的提出“模型认知”指依据“模型”认识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模型的一种认知方法,“模型认知”素养是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形成化学学科的思想和方法,进而发展并形成学科关键能力[1]。  相似文献   

17.
<正>2021年,受学校建筑结构变化的启发,我写了一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化学课可以怎么上?——从“结构决定性质”想起》[1]。有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搭建起的结构,那么我们进行化学学科教学设计,可以从哪些方面切入呢?一、“教学设计”是化学课程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要“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重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北京师范大学李凯教授进一步指出,所谓学科大概念,要能够涵盖一系列历史要素,寄托一定的价值观,并且围绕它能够设计出明确的问题[1]。关于大单元整体学习内容的组织,首都师范大学叶小兵教授建议一线教师尝试打破教材已有的体例结构,根据大概念重新建构学习内容体系,使得学习内容围绕某一主轴展开,层层推进[2]。  相似文献   

19.
<正>一、问题的提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课程标准的修订和教材的编写要坚持文化自信[1]的原则,即“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教社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根据新课标编写了新的高中化学教科书[2-3](简称新教材),新教材精选内容素材,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凸显学科内容的德育功能,彰显化学学科育人价值[4]。本文试着梳理比较人教版新旧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人教社2004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称为旧教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的不同编排,为新教材的开发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1]正式提出“教、学、评”一体化,要求“化学学习评价包括化学日常学习评价和化学学业成就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结合,灵活运用活动表现、纸笔测验和学习档案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及“倡导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