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信息时代,网络圈群是大学生重要的虚拟社群空间,其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承载了大学生的言行活动及思想话语。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应实现对网络圈群的全覆盖,通过提升思政话语在圈群中的传播效度来引导学生思想成长,形塑学生价值理念。文章基于网络圈群对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传播进行深入研究,在阐释网络圈群与思政话语传播之间的交互关系基础上,分析其面临的传播困境,探讨优化传播模式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曾彩茹 《成才之路》2023,(1):141-144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让新媒体重新定义了当下主流价值传播的方式。有思想、有传播能力的“话语”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教师必须对大学生爱国主义话语表达与话语共识的建构路径进行更新。文章从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创新、融合与发展探索研究的缘起及意义入手,明确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表征,分析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融合及发展逻辑,提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3.
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日益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发挥着引领大学生树立爱国情怀的重要作用.但是,当前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多元化社会思潮消解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传统话语体系制约爱国话语创新、个体认知偏差导致非理性爱国行为等现实困境.针对困境,解决问题,加强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需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网络内容建设;吸收网络话语有益因子,创新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体系;提高网络爱国主义法律意识,正确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切实增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8,(5):187-188
网络话语是影响高校校园新媒体传播效果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表明,网络话语对于新媒体的传播效果具有极其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与新媒体的内容因素、评价因素影响密不可分;相比网络语言,网络话语策略和网络话语环境对新媒体传播效果的影响更显著;性别和专业对新媒体传播效果、网络话语的影响显著;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大学生对校园新媒体建设总体评价较高,但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并没有得到他们的认可和肯定。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优化既是适应新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困境所需。进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在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表达上存在现实困境。为此,优化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要强化话语主体素养、深化话语内容、柔化话语表达,从而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6.
伴随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场域逐渐向网络延展,爱国主义话语表达也呈现表达主体多元化、表达方式生活化、表达载体多样化等新特征,对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体系形成巨大冲击。直面网络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变化,亟须生成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话语魅力,针对性地巧设话语议题、凝练话语内容、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增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议题魅力、内容魅力和表达魅力。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颁布实施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法治化建设的里程碑事件。以法治形式推进和保障爱国主义教育,需要立法与普法的同步配合。加强爱国主义法治建设必须将爱国主义法治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法治教育既要从个体与国家关系的角度讲清“什么是依法爱国”,又要立足公民与法律的关系讲好“如何爱国守法”;既要遵循爱国主义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法治教育的现实要求。做好新时代爱国主义法治教育需要全面审视其中蕴含的各类关系,从特征、价值、目标、空间、对象等多个维度深刻把握爱国主义法治教育。新时代爱国主义法治教育呈现出“刚性”与“柔性”、“底线”与“高线”、“感性”与“理性”、“虚拟”与“现实”、“全面”与“重点”辩证统一的关系表征,系统展现出爱国主义法治教育活动的基本属性和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8.
在日趋复杂的网络圈群环境下,高校政治舆论传播日益呈现去中心化、群体极化、情绪化表达等趋势和问题,进而引发了冲击、弱化甚至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一些次生政治舆论问题。因此,必须切实发挥好高校思政课在政治舆论传播引导中的“把关者”“助推器”和“定盘星”功能,进一步构建守正创新的话语体系、精准有效的教学方法体系、科学严谨的教师评价体系、大思政课舆论引导协作体系,增进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主流价值的认同,营造高校良好的政治舆论生态。  相似文献   

9.
当前,网络话语以传播速度"快"、来源渠道"广"、形式载体"多"、解构功能"显"等特点影响着大学生对其的选择和使用,大学生经常利用网络话语表达自己对社会事件和校园现象的看法,但是在某些敏感政治事件中往往却不能理性客观地运用网络话语,更难以主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接大学生网络话语不仅是解决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网络传播困境的现实途径,更是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客观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应该把握安全性、差别性和平等性原则,从共同语境培养、话语内容凝练、网络平台运用等方面入手,促进两种话语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作为当前时有发生的社会现象,既具备传统集群行为的一般特性,又由于大学生与网络的“赋能”具有自身特质,即时空分延性、目的的非现实性、被强化的去个性化以及反“沉默的螺旋”。隐藏于特质之中的是责任淡化、网络民粹主义、“民意”被“劫持”以及群体观念极化的风险。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对化解大学生集群行为的内在风险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增强责任意识、强化政治认同、锤炼理性能力以及凝聚价值共识四个方面。为进一步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效果,需要从主动设置议题,掌握舆论话语权;优化叙事策略,促进话语致意增效;培养意见领袖,提升主流意识引导力等具体路径着手引导规范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话语体系是对党的爱国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思想凝练与外在表达。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主义话语体系有其严密的内在逻辑,明确了党的爱国主义话语体系的本质要求,凸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身份认同,强化了中华优秀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探索实践。新时代推动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话语体系守正创新,必须坚定话语立场、创新话语内容、发展话语方式、完善话语表述和推动话语有效传播,牢牢掌握党对爱国主义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算法推荐的传播机制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部分网络新兴主体“登台亮相”、不实或低俗内容大行其道、“拟态环境”产生的话语权力、“信息茧房”的加速演变,可能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面临失守、供需内容“失真”、话语权力失去掌控、传播效果降低的风险。因此,相关部门要深度融合主客体,增强传播主客体交互;精准对接供需侧,实现传播内容供需侧适配;创新表达方式,掌握传播话语主导权;健全反馈评估机制、增强传播实效性,守好网络宣传主阵地。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围绕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对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作出重要部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下简称“纲要”)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与“纲要”课专题教学相结合,准确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深刻认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本质,明确“纲要”课专题教学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功能作用,提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纲要”课专题教学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是驱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创新发展的重要技术因素。人工智能通过嵌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议题设置、内容生产以及信息传播的整体性话语实践过程,能够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理”的有效性以及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活化”渗透。然而在具体运行中,“智能依赖”、“资本僭越”以及“技术过载”又致使这一赋能过程面临诸多潜在风险。为此,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立场和视角出发,从确立价值前提、创新协作模式、打造数字平台以及推进制度供给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网络已成为大学校园舆情传播的重要阵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愈来愈深,尤其是舆情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现阶段,应深刻认识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要样态及成因,探究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通过引导“主基调”、破除“闲杂音”、画大“同心圆”、唱响“主旋律”、构筑“新格局”等路径,破解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大数据和微传播的发展,网络圈群正以其便捷、相对隐私、安全的特点受到大学生的青睐。高校网络圈群呈现交流方式多样、信息传播面相对集中、成员关系相对私密、话题范围广泛等特征。不断兴起的网络圈群在给大学生网络社交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高校的舆情安全带来了新的隐患,圈群舆情监管、研判、处理、引导都面临着挑战。高校要完善圈群舆情的管理机制,创新网络圈群管理的技术手段,加强网络圈群舆情的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大思政课”理念建构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是应时代变局、高校使命、“大思政”工作格局变化调整的现实之需。要以“大视野”“大场域”“大叙事”等新思维,不断突出和增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的社会表达功能、时代刻画功能、对对象的实践研究功能,实现话语理念、话语内容、话语载体、话语形式等的系统建构。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实践育人的重要方式和有效抓手,以爱国主义教育引领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的趋势和要求。新时代高校提升实践育人质量,必须深刻理解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内在联系。以爱国主义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精神内核,从理论、历史和实践层面深刻认识爱国主义教育引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蕴含。探索行之有效的策略途径,突出打造并依托“五位一体”全员育人团队,形成“三层次五模块”的课程架构,以爱国主义教育为贯穿红线,把握新时代实践育人价值导向,实现实践育人、德才统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长久、深刻的影响。当今世界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工作环境复杂多变,面临着社会文化差异等多方面的压力。因此,应重视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培养。从“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理念”等维度入手,通过校内课程思政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汉办、侨办等行政机关或机构的专项教育等方式,借助网络与新媒体的传播路径,多维度立体化地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塑造,帮助他们形成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的职业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题──学习、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体会李晓兰,杨德秋最近,中共中央宣传部下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指导思想、原则、内容、对象、具体措施等,做了深刻的理论阐述。阐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